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专题 > 正文

安倍出访首站成关注焦点 外交战略依然摇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0:39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金熙德

   安倍上任后是先东渡美国还是西行中国?如何消除“跛脚外交”的弊端,将是安倍面临的首要课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安倍的自民党总裁的新宝座刚刚坐稳,其接替新首相后首先出访
哪一国就已经成为日本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东渡还是西行,美国还是中国?这一出访承载着日本外交的太多困惑。由于前任小泉推行了一条“从美轻亚”的对外路线,给安倍留下了一份负债累累的外交遗产。如何消除“跛脚外交”的弊端,将是安倍面临的首要课题。

  “外交亮相”有讲究

  

二战后,在“日美基轴”的外交框架下,日本首相通常都要尽早到美国“亮相”,以美国的赞许来巩固其国内地位。吉田茂以后的22名首相中,从池田勇人到大平正芳6名首相均把美国作为首访对象。后来,竹下登、海部俊树和桥本龙太郎3名首相也步其后尘。森喜朗和小泉纯一郎则选择了接连访问西方7国和美英法3国的“外交亮相”方式。迄今为止,选择亚洲国家作为首访对象的首相只有6名。

  仅仅从去年5月以来,此番竞选“后小泉”首相地位的3名候选人麻生太郎、谷垣祯一和安倍晋三先后完成了访问美国的“外交探底”。也许也因此,随着选举日期临近,三人的表态中又倾向于选择亚洲邻国为首访对象。究其原因,一是修补“跛脚外交”已成紧迫课题;二是三人碰巧都有前辈做榜样,即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谷垣的政治恩师宫泽喜一、麻生的岳父铃木善幸都是选择亚洲国家为首访对象。

  9月5日,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在《日本经济新闻》上提议:“新首相最好是壮起胆来,先到中国去走一趟。”这一建议,可以说反映了日本稳健精英层中的代表性见解。无独有偶,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也在日前指出:“当(日本)新首相上台时,我认为他应当选择去一个亚洲国家,去传达一个友好讯息。”

  外交战略依然摇摆

  安倍探讨首访邻国,并非要“脱美入亚”,而是欲“亲美入亚”。这一政策微调是美国的赞许和日本自身利益考虑微妙结合的产物。就其本意而言,美国不愿看到任何日本首相显露“脱美入亚”倾向。然而,日本与邻国关系因小泉“参拜”而过于恶化,也有悖于美国的初衷。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于9月13日通过决议,对小泉“参拜”进行严厉批评,建议日本应改善与邻国关系。对日本而言,如何对待欧美和亚洲、如何在太平洋两岸之间自我定位,始终是日本外交的未解之困局。

  从近期安倍的言论看来,他的外交理念充满矛盾。他赞同推动地区合作,但又把日美同盟凌驾于地区合作之上,还倡导建立亚洲和大西洋几个“共同价值观”国家的联盟。在对华政策上,安倍一方面强调“日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在经济和安全上都极其重要”;另一方面,却又试图接过“政经分离”这一概念来为继续“参拜”留条后路,同时还呼吁建立日、美、澳、印(度)联盟来牵制中国。对待

中韩,安倍仍迷恋于“既打又拉”、“分化瓦解”的策略。

  总体而言,“安倍外交”尚未摆脱“战略贫困”状态。日本各界期望着安倍痛下决心改善对亚外交,右翼政治势力则正力图使安倍成为其代言人。目前,安倍的发言仍在不断动摇,显示出其基本理念尚未成熟,其对亚政策尚在形成过程中。

  

  “模糊”难开邻国大门

  安倍于9月14日称:日本与中韩等邻国的“大门是敞开的”。此姿态貌似开放,实则与小泉“参拜+交往”模式一脉相承。日本与邻国交往的“正门”是由小泉“参拜”而紧闭上的,“敞开”的只有一扇“吞下‘参拜’苦果”才能进入的“偏门”。安倍的当务之急,将是停止“参拜”,“敞开”与邻国交往的“正门”。

  安倍至今尚未就当选首相后是否参拜明确表态,而是刻意保持着“模糊”态度。对此,日本主要媒体纷纷提出批评,自民党资深议员也一再表示忧虑。日本与邻国的大门相互“敞开”,不能靠念叨“芝麻开花”式的“模糊”咒语,而只能靠“任期内不再参拜”的“清晰”表态。

  而且,“模糊”战术只能维系到当选首相为止,邻国不会一直“观察”和“等待”下去。出任首相后,安倍越早作出“不参拜”的承诺对其对亚外交就将越有利。此间中日观察人士认为,安倍上台,是日本纠正小泉“参拜”错误的良机,也是日本与邻国关系打破政治僵局、迎来峰回路转的转机。安倍的“西行”亚洲邻国能否实现,机遇就在其面前,就看其能否抓住而已了。(121)(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相关专题: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