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安倍晋三是否已改变鹰派立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0:09 环球时报 |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即将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的消息,11月7日得到了中方的证实。全世界都注意到,安倍上任才一个多月,就得到了小泉执政几年都没有得到的。英国《金融时报》称:“至少迄今为止,在外交方面,对于安倍而言,形势好得不能再好。”这位早被众人贴上“鹰派、右翼”标签的新首相,上任才几星期,其言行就令评论家大惑不解:他不仅在历史问题上放低姿态,主动向中国示好,还承诺日本不会发展核武器。昔日的极右路线迅速转至中间立场,在日本引来左派力量的惊异和赞赏,也招致了右翼势力的极大不满。是
形象转变引人注目 安倍以往强调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安全问题的做法,使许多人把他形容为一位冒险将日本推向极右翼的鹰派人士。仅从安倍新内阁、自民党三要职以及首相官邸的人事安排来看,以安倍为首,包括官房长官、首相辅佐官等10余人均是“日本会议国会议员恳谈会”的骨干。而“日本会议”是日本国内最大的保守派团体,是“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等右翼组织的母体。日本11月号的《选择》杂志评论说,“安倍内阁应算得上战后历届内阁中右翼色彩最浓重的政权”。正因为如此,安倍的转型才更加令人“大跌眼镜”。 其实,安倍一上台就开始“叛离”往日的鹰派立场。在国会,安倍相继以“政府”及“首相个人”立场,表示接受与继承向亚洲人民道歉的“村山讲话”,接受承认从军慰安妇问题的“河野官房长官谈话”。他再次为战争道歉,甚至把已故外祖父岸信介列为指责对象。他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没等记者发问就主动表示,日本“给许多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并称日本人已“将这些教训牢记在心”。他以闪电般的速度实现了出访中韩的“破冰之旅”,为小泉政权搞僵的邻国外交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朝鲜核试爆后,他很快就表明日本坚持“无核三原则”,明确否定借机实现核武装的可能性,尽力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这与2002年他所持的“发展短程核武器并不违反日本和平宪法”的观点有着明显区别。尽管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等人近来一再鼓噪要讨论日本是否应该拥核,安倍的立场却相当坚定。6日,他再次重申:“坚持无核三原则是政府的基本方针,没有任何人对此表示异议。”据日本《每日新闻》近日报道,安倍还表示希望中日双方能进行合作,在东海有争议的地区附近着手实施天然气开采计划。安倍还对缔结中日经济合作协定表现出积极态度。 对于曾宣称要成为“战斗型政治家”的安倍的转变,日本的左翼和右翼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朝日新闻》在社论中赞扬安倍的同时,也要求他对这种转变的原因进行说明;右翼势力也表示安倍应该“给个说法”。国际社会也对此很关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安倍:鹰派还是鸽派”的文章,美国《纽约时报》说安倍“以其保守的民族主义政策成为战后日本最年轻的首相,却径直走向了中间路线”。路透社问道:“安倍会不会再现本色?” 右翼与之展开攻防 很多日本媒体把安倍的这种转型形容为“豹变”。对这种改变最感困惑和不满的,自然是曾不遗余力支持安倍的右翼势力。被视为安倍智囊的高崎经济大学教授、原“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会长八木秀次威胁说:“如果安倍不对至今的变化作出解释,原来那些首相的核心支持力量就可能转化为针对安倍的最严厉的批判势力。”支持安倍当选的保守派议员平沼赳夫也说:“当我看到他在历史问题上动摇得很厉害时,我对未来会发生什么深感担忧。” “日本会议”的内部,近来也不断有骨干跳出来表示愤懑之情,称“我们正在被排除出安倍的‘智囊圈’,教育重建机构也好,外交也好,他根本不征求我们的见解。最近甚至已经与安倍联系不上了”。 安倍亲手安插在内阁中的一些高级官员也不断为其消除鹰派形象的努力拖后腿。“公开讨论日本是否应该拥核”似乎成了右翼势力想要攻破的第一个关口,双方也就此展开攻防。《朝日新闻》报道说,被认为是安倍内阁“总形象师”的首相辅佐官世耕弘成近来相当苦恼,因为他“正致力于消除安倍政权的鹰派形象,但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和外相麻生太郎近来反复强调‘有必要对核武装进行议论’,官房副长官下村博文也表示‘应重新对承认河野谈话进行调查’”。世耕担心首相的努力付诸东流。 7日上午,自民党党纪委员会委员长笹川尧公开对“无核三原则”表示质疑。对此,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急匆匆出面灭火,强调“(安倍)在所有的正式场合都表示要坚持无核三原则,党执行部绝对要百分之百遵守”。《读卖新闻》7日报道称,基于麻生的核武装言论,在野各党当前正在考虑罢免他。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6日表示:“如果(安倍)不将其罢免,我们就可以对麻生提出不信任决议案。” 安倍真的变了吗? 安倍变得如此突然,是权宜之计还是标志一个“新安倍”的诞生?日本《产经新闻》在一篇社论中说:“看起来安倍似乎在竭力抑制他的本色。”日本有媒体分析认为,安倍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转变,是因为他需要通过揭掉“右翼标签”来赢得一系列的选举,从而确立一个巩固的长期政权。《选择》杂志刊文说,如果执政党在明年参议院大选中议席不过半数,将直接导致自民党和公明党联合执政的破裂,“为此,安倍政权需要努力减弱极端鹰派的色彩,不得不采取一种守势”。文章说,“记载昭和天皇发言的‘富田笔记’的曝光导致超过半数民众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其背景是重视亚洲友好的经济界的强大压力。安倍自身也希望通过访问中韩来消除在野党对靖国神社及历史等问题的追究,在参议院选举前争取到财界的支持”。文章分析说,美国国会和政府对日本的批判是安倍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从盟国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日本与亚洲国家关系的恶化会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据悉,日本右翼保守组织并未对安倍完全绝望,暂时采取了“静观”之策,希望明年选举之后,安倍能发挥出其政治本色。 不过,被视为安倍“看护人”的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近日在演讲中说:“(安倍)既不是鹰派也不是鸽派,如果非要进行界定的话,那他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鹫’。首相不是以意识形态定标准的人。”中川还针对安倍的转变解释说,“这不是‘君子豹变’,而是立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政治姿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为了缓和小泉时代遗留的政治僵局,安倍上台后的确作出了相关的努力,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满,这对安倍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压力,但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安倍应该对这种反弹早有思想准备。出于对主流政治需求的考虑,以及要兑现竞选时作出的改善日本与邻国外交关系的承诺,安倍在上台后调整了他的政治举动。这种调整也不会轻易地再度转变,因为如果安倍反悔,很可能将自己置于“多重背叛”的复杂局面,而且从日本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来思考政治选择,安倍也应该继续执行和邻国改善关系的路线。▲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龚常 本报记者 张楠伊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