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消而不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0:49 青年参考

    倪海宁/文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华盛顿两地同时遭恐怖袭击,纽约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撞毁,近3000人死亡或失踪。美国会两院随即授权小布什总统使用“所有必要和合适的武力”,打击那些发动恐怖袭击或为恐怖分子提供帮助和庇护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在认定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为“9·11”事件的罪魁祸首后,美军即刻开始准备对
该组织及其“庇护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报复性打击。

  美国利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它的同情,通过外交手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2001年9月25日,美国宣布将发动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行动。10月7日,阿富汗战争正式打响。

  战事回顾:

  实力对比悬殊

  打垮塔利班

  美国在阿邻近各国及附近海域共集结了约3.9万兵力。其中,地面部队约5000人,主要包括驻沙特、科威特美军,先期潜入阿境内的特种部队及第10山地师的1个加强营。各型飞机400多架,舰艇20多艘(含2个航母编队)。美国主要依靠的地面进攻力量,是阿境内反塔利班政权的“北方联盟”(有近2万兵力,控制着阿近10%的土地)。此外,美国的北约盟国(主要是英国、加拿大)也提供了约6000兵力、100多架飞机和30多艘舰只。

  塔利班政权控制着阿所有大中城市和90%以上的领土,总兵力5万多人,装备有250辆老式坦克、10余架战机及数目不详的各式近程防空导弹,另有“基地”组织成员约1万名。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一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用的是侦察卫星、尖端战机、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最先进的武器;另一方引以为傲的则是自动步枪和

火箭筒,以及美国20世纪80年代生产,并提供给阿抗苏游击队的几十枚“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大规模军事行动大体可分三阶段。10月7日~14日为美军战略空袭和夺取制空权阶段。美军动用“战斧”及AGM-154“联合防区外发射导弹”等巡航导弹,连同B-1B、B-2和B-52等战略轰炸机和巨型激光制导炸弹,集中空袭阿各大城市及机场、作战飞机和防空系统,仅用不到1周时间即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在美军空中火力及海军陆战队和山地师作战部队支援下,“北方联盟”进展迅速:11月9日,攻占阿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11月13日,占领首都喀布尔,并趁势拿下本国北部及东部大部分省份;11月25日,攻取塔利班在北方坚守的最后据点——昆都士;12月7日,攻陷塔利班的老巢——南方最大城市坎大哈。至此,阿反塔利班力量控制了本国90%以上土地,并基本摧毁了“基地”组织的据点,塔利班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实体已不复存在,其成员大部分逃进山区或国外。12月5日,联合国阿富汗问题会议在波恩召开。12月22日,阿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结束。

  战争结果:

  拉登与奥马尔仍在逃

  塔利班要死灰复燃

  然而,阿富汗战争的收尾工作至今仍未结束。首先,美国迄今也未达到彻底铲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分子的目的。拉登与塔利班宗教精神领袖奥马尔仍在逃,并不断发表录音讲话、聚集力量反击驻阿美军及北约稳定部队。2002年3月,美国及北约盟国特种部队与阿富汗政府军曾联手发起“蟒蛇行动”,旨在一举消灭盘踞在阿东部托拉博拉山区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部队;后者吸取大规模地面战中的教训,倚仗熟悉地形的优势,不计营地的得失,转而以游击战、运动战方式对付美军,使之付出了单日即阵亡9名特种部队士兵的惨重代价。截至2006年下半年,塔利班依然控制着阿西南四省的山区地带,并在全国各地频频制造各种恐怖袭击。最令人震惊的是,2006年5月中旬,在驻阿联军和阿政府发动的迄今最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中,塔利班竟仍有力量攻陷阿南部赫尔曼德省的两座城镇,在阿东部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呈死灰复燃之势。

  其次,美国及其盟国和新组建的阿政府军的军事力量有限,不足以控制阿全国的广大地区。阿国内军阀割据现象严重,“枭雄”各霸一方,凭借走私贩毒等非法交易聚敛钱财,扩充实力,以卡尔扎伊为首的阿中央政府号令不出首都;加之伊战爆发后,法、德等北约盟国在向阿增兵问题上态度消极,阿战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