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伊拉克战争:美国胜而不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0:49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 倪海宁

  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对伊拉克坚持弱伊、遏伊政策,美伊矛盾不断加深。“9·11”事件、特别是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肆渲染萨达姆政权与恐怖组织的联系,坚称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美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发动了对伊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共投入约30万兵力:陆军15万多人、海军及海军陆战队10万余人、空军4万多人。装备投入有坦克、装甲车4000多辆,舰艇110多艘(含5个航母战斗群),飞机约1800架。另有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等30多个国家的约4万兵力。

  

伊拉克军队总兵力为43万人:陆军37.5万人,海军2500人,空军3万人,防空军约2万人。装备有坦克、装甲车6000多辆,舰艇13艘,飞机300多架,高炮约4000门,地对空导弹发射架约200部。伊军虽然人员及武器数量庞大,但与美军装备存在严重代差,且在美军战前的心理战压力下军心涣散。

  2003年3月20日晨,美军动用6艘舰艇和两架F-117隐形战机,在1小时内发射了45枚“战斧”导弹及4枚“联合攻击炸药”,对萨达姆驻地实施“斩首行动”;尽管未取得预期效果,却反映了美军以新战法开始战争的设想,也拉开了伊战的序幕。

  战事回顾:

  作战样式最丰富

  信息化特征明显

  2003年3月21日~4月9日为主体作战阶段。美军先后发起代号为“震慑”和“斩断蛇头”的大规模空袭,集中攻击伊军政目标及指挥和通信系统。首轮空袭过后不久,3月21日晨,美军即从伊拉克南部分东西两路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至30日,英军经过激战,基本控制了伊仅有的两个港口——法奥和乌姆盖斯尔,兵围巴士拉;美军则已包围并绕过纳西里耶和纳杰夫等伊南部重要城市,并向伊中部重镇卡尔巴拉推进。美军进攻速度虽较快,但由于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且屡遭袭扰,伊军抗击较顽强,加之沙尘暴天气肆虐,被迫停战休整。

  自3月31日起,美军调整作战策略:一是将空袭重点由伊军战略设施转为地面防御部队,加大对伊精锐的共和国卫队空中打击的强度,为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创造条件。二是实施“拔点”作战,即对此前绕过未打、目前威胁交通线的几个伊军固守城市进行攻坚。三是用直升机、坦克和装甲车辆组成“火力屏护走廊”,掩护补给物资前送。上述措施效果明显,伊军防御要点纷纷陷落,抵抗趋向瓦解。

  美军于4月5日占领巴格达西南郊的萨达姆国际机场,7日完成对巴格达的合围,9日入城并控制全市区,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此后,已空降至伊北部山区的美军特种部队,与当地库尔德武装联手,围攻并占领了伊北部重镇摩苏尔、基尔库克;早在战争打响之初,即抢占伊西部2个机场的美空中突击部队,则逐步控制了伊西部地区。4月15日,美军占领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随后,经过半个月的追剿残敌和稳定局势,至5月1日,布什总统宣布伊境内的主要作战行动结束。

  伊战是冷战结束以来作战样式最为丰富、信息化特征最为明显的一场战争,也是一场传统机械化装备对现代信息化装备、实力悬殊的不对称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期间,美军共出动各型飞机38350余架次,投放精确制导炸弹19296枚(占投放炸弹总数的68%),显示了空中力量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但接触与非接触作战交织,空天作战与地面行动高度融合,点穴式精确打击与传统战法同场竞技,信息战、火力战、特种战、心理战等多种战法并用,也使本次战争呈现出与以往几场局部战争明显不同的特点。

  战争结果:

  美国国际威望受损

  反恐清单越拉越长

  美国虽实现了对伊的政权更迭,生俘和审判萨达姆本人并击毙其两子一孙,但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掩盖美国的被动处境。

  首先,它是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纠集少数国家发动的战争。美军迄今未找到萨达姆与恐怖主义相关联的可靠证明,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美国的国际威望受到空前损害。大西洋因美欧的严重分歧而“变宽”,法、德、俄、中各大国及穆斯林国家均未派兵参加驻伊的多国部队;而追随美国的少数国家,无论是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战前就极力“挺美”的传统盟国,还是波兰、乌克兰等美国的中东欧“新朋友”,以及来自美国“后院”的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小国,眼见形势不利,也纷纷撤军或制订撤退计划时间表。

  其次,伊战使美国的“反恐”战争偏离了航向,反恐清单越拉越长,形成“恐怖分子→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庇护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邪恶轴心→暴政前哨”这样一个打击链条;对“恐怖主义”泛化的结果,是把恐怖主义打成了网络,恐怖袭击在全球遍地开花。有丰富中东外交经验的前白宫和国务院高级官员詹姆斯·多宾斯评论说:“9·11事件5年后,反恐联盟已濒临四分五裂,不少当年宣称站在美国一边的个人和国家在反思。美国的外交政策没能让恐怖分子受到孤立,反而让自己被孤立。”

  第三,美国在伊强行推行民主、并以此为模版改造“大中东”地区的构想,不仅未达到目的,更是适得其反。在伊拉克,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在政府中勾心斗角,库尔德人的分离活动有增无减,伊实际已陷入内战;恐怖分子则大批潜入伊拉克,将伊变成了恐怖活动滋生的渊薮和对抗美国的“新战场”。美国不得不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及“反恐”报告等文件中承认,伊通过大选扶上台的“新民主政权还相当脆弱,需要巩固”。

  由于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伤及整个伊斯兰世界,真主党、哈马斯等中东激进组织在美国打压下越挫越勇,并利用合法手段获得了民众认同。所有这些又引发了美国的国内危机。驻伊美军暴行不断被曝光,死亡人数一再攀升,官兵厌战心理剧增;2006年11月,共和党在一片“反战”的挞伐声中输掉了中期选举,失去了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作为政府替罪羊的“鹰派”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黯然下台。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