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阿拉伯辛德勒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09:09 青年参考

  刘见林/文

  

  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犹太人一直是仇恨和杀戮的最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冲突和战争最主要的借口之一。这在今日也 不例外——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犹太人就成为阿拉伯人心目中最大的仇敌;双方先后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小型流血冲突更 是不计其数。很多学者因此担心预言中的“文明冲突”噩梦正在变成现实,有的甚至认为“新一场世界大战”正在中东地区酝 酿。

  对于这一危机,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常务所长罗伯特·萨特洛夫认为,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仇恨。实际上,在二战期间,阿拉伯人对犹太人比很多西方国家更仗义。只不过,这一切在后来无休止的流 血冲突中逐渐被遗忘了。萨特洛夫认为,还原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实现两个民族的和解,至少可以缓和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为此,萨特洛夫特意前往摩洛哥定居了两年,并赶赴其他十几个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势力染指的阿拉伯国家进行探访。 这番心血凝结成《正义之士:阿拉伯土地上被遗忘的犹太大屠杀故事》一书——一个为了发掘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迫害期间阿拉 伯人与犹太人的关系,尤其是那些敢于在纳粹及其同党的势力下冒着生命危险,解救犹太人的阿拉伯“辛德勒”们的故事。

  萨特洛夫认为,两个关系正常的民族,在大灾难面前,一方总愿意在其能力范围内向另一方提供一些善意的救助,最 差的也不至于落井下石。反之,援助的存在,也可作为两者关系正常的一个佐证。

  萨特洛夫发现,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维希法国和法西斯意大利所属的北非和中东土地上——当时这些地方居住了50 多万名犹太人——也同样发生了由欧洲宗主国传来的“排犹潮”,但这里的犹太人只是被剥夺了公民权、没收了财产,被带到 撒哈拉沙漠中的集中营服劳役,而没有出现像奥斯维辛那样的死亡集中营。

  一些阿拉伯人以充任士兵、警察、集中营守卫、监工和狱卒的形式,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有些人甚至因为与纳粹 过分合作,在盟军登陆北非后逃往德国;也有很多人在威逼利诱之下表现出可贵和无私的情操,比如维希政权曾对阿尔及利亚 人许诺,只要他们占、夺犹太人的财产,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奖赏,但这在阿尔及利亚却没有人响应。再比如,阿尔及尔的宗教 领袖们1941年向各自区域的穆斯林发布了不准参与掠夺犹太人财产行动、不准接受维希政权奖赏的道令。

  萨特洛夫在探访中还发现了许多像辛德勒一样勇敢的阿拉伯人。这样的人遍布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阶层。上层精英—— 当时的摩洛哥苏丹和突尼斯国王,对推动其臣民消极对待纳粹的排犹政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持作用。更令人感动的故事发生 在下层。萨特洛夫在书里描述了一个名叫卡里德·阿布德瓦哈比的突尼斯人,他住在沿海小镇马赫迪耶。有一天晚上,他得知 一名德国军官想强奸一个漂亮的犹太女郎,便抢先一步赶到,将女郎一家以及附近其他几家犹太人带到了他在乡下的农庄躲避 ,直到战争结束。而巴黎最大的清真寺的阿訇卡达尔·本哈布里特,则在纳粹的眼皮底下向100多名犹太人提供了穆斯林身 份证明,使他们躲过了迫害。

  总之,阿拉伯人中既有迫害犹太人者,也有不顾威逼利诱勇敢地向犹太人提供帮助的英雄,而主流大众则大多采取既 不帮忙也不加害的现实态度。由此可见,在与犹太人的关系上,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并没有区别,他们之间看似积存了千年之久 的恩怨,只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因此,萨特洛夫相信,只要让阿拉伯人知道之前的那段历史,知道曾有许多阿拉伯人冒着生 命危险帮助过犹太人,阿拉伯世界广泛存在的反犹情绪或许就能得以缓解。

  那么,这段历史被遗忘的原因何在?萨特洛夫认为,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恶化后,双方的知情者都不愿意或 不敢提这段历史。萨特洛夫说,许多阿拉伯年轻人都不愿意听长者谈论自己的“英勇”往事。而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犹太大屠 杀纪念馆里,供奉了22000多位世界各地帮助过犹太人的人的姓名和事迹,其中却没有一个是阿拉伯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其实都并非不知道或不相信有这么一段历史存在,只是从 心底不想去触碰这段历史,或者说,是故意要遗忘这段历史。可即便如此,要改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敌意,萨特洛夫的 努力是必须的,对那些年轻一代和对历史缺乏了解的阿拉伯人尤其重要。

  (原载《华盛顿观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