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画好和谐社会这个“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8:58 解放日报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纷纷表示,中国要画好和谐社会这个“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共享,关键靠发展 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民生,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 代表、委员们认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靠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总支出将达26871.08亿元,其中用于三农、教育、医卫、社保就业支出的总额将达7107.57亿元。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大幅度增长,成为代表、委员们眼中今年预算的最大亮点。 这份民生“大礼包”从何而来?正是由我们双手创造。谭徽在代表表示:政府敢于向百姓承诺这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除了“以人为本”执政思想的转变,更重要一点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条件实现从“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财政去年4万多亿元的财政支出,除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国防和基本建设外,还拿出1万多亿元用于支农、教育、社保等民生事业。不少代表、委员直言:现在民众对改善民生有了更多期待,使增强国家财力变得更加迫切。“共享”不能忘了“共建”这个前提,只有“共建”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共享”。优先满足公共需要 “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应该确立这个时代新的关键词。”在郑功成代表看来,这些关键词应由过去单纯的增长与效率向公平、正义、共享、民主法制、文明进步等扩展。 陈守义委员表示:单纯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自觉带来社会的和谐,GDP增长也不能自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以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服务型政府。他认为,服务型政府必须把满足公共需要,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财政增收部分,应主要确保基本的公共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着力拉近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享受公共服务的距离。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带头下,各地政府都开始强调新增财力要惠及全体人民。上海今年财政将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农”问题,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四方面倾斜。程静萍代表、郑健龄委员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让更多的老百姓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的理念,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真金白银改善民生的政策外,还对保障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作了重要承诺。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王东委员表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各方面共识,其中包含政府部门之间的共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共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识,有了绝大多数共识才能产生共同行动,政府应有所作为。 共建,人人是主体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共建,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这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 如何更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政府部门想问题、做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科学、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孙金龙代表说,政府要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社区是基础,社团大有可为。肖建章委员谈到,要依靠社区组织联系政府与群众,调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建设,带领社区群众通过多种方式举办社区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随着社会多元发展,导致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利益诉求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王立忠委员表示:作为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以及部分社会管理的社会公益组织,能够直面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具有主动整合服务资源、开拓服务项目的内在动力,可以提供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专业服务。要通过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利益多元化的需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作为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各个社团组织在集中民智,激发民力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孙萍委员表示:为共建和谐社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应发挥自己的职责,提高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不但从自身做起,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