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商人悲喜剧在这里浓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3:51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商人悲喜剧在这里浓缩 陈宪忠的故事,折射了在变乱纷呈的伊拉克艰难闯荡的中国商人的经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骥志发自北京 第一次见到陈宪忠是在2003年秋天。他一身灰色西服,踌躇满志。我对他当时的神态印象很深,因为那时给他拍的照片此后一直留在我的电脑里。每当想回忆那段日子时,打开“伊拉克/中国商人”文件夹,第一张就是他。 他不是我最早认识的在战后闯荡伊拉克的中国商人,却是我了解到的故事最多的一个。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发生在那里的各类悲喜剧,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缩影。 餐馆只红火几个月 2003年底,美军占领巴格达已8个多月。在市中心,随时都能看到美国大兵走下巡逻车买烟酒和电器的场景。人人都在憧憬着这种占领局面能够尽快结束,美军“完成任务”后赶紧撤离,让伊拉克恢复自治和正常秩序。 出于同样的考虑,在伊拉克工作多年的陈宪忠开始琢磨怎样充分利用即将到来的巨大商机。他很快就开始了大胆的投入。第一个动作就是在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的德国使馆附近,开了一家中餐厅。门面用灰色的砖砌成长城垛口样式,门廊内悬挂起红色的大灯笼,门外灯箱上用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三种文字标明餐厅的名字——“宴龙湾”。 宴龙湾很快成了外国人聚集的场所,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成了这里的常客。一些中国朋友也时常去给他捧场。 但是,随着2004年初伊拉克出现绑架风潮,敢大摇大摆前来吃饭的外国人渐渐少了,红火了几个月的宴龙湾门庭趋向冷落。 于是陈宪忠增加了送餐上门的服务,这样,外国记者、商人在星级酒店的房间里就能享受到正宗的中餐。但是不久后,在巴格达行路越来越艰难,路边炸弹遍地开花,陈宪忠的外卖业务也开展不下去了。留在我们办公室的一份印刷还算精美的点菜单,后来再也没派上用场。 险遭暗算 陈宪忠操一口地道的伊拉克口音,在当地人脉颇广。凭借这些优势,他敢做一般中国商人不敢做的事。比如只身一人到外地考察项目,在其他商人都尽量不露富的情况下,他把餐厅、商城、商贸中心都招摇地开在了繁华市区。 但他也为这种勇气付出了代价。2005年春天,在一次购物后准备开车离开市场时,他被一伙持枪歹徒生拉硬扯地拽走。眼看就要被拖上一辆皮卡,他本能地用手撑住车门作最后的挣扎。正是这一瞬间的反抗意识救了他的命。一位住在市场附近的熟人发现了险情,用自家的步枪朝歹徒射击,击中了车内的人。歹徒慌忙逃走,把浑身是伤的陈宪忠扔在了原地。 几天后,在刚开业的商贸中心办公室里,头和胳膊都缠着绷带的陈宪忠向我讲述了这一切。虽然当地警方查出了凶手,暂时平息了事件,但这位中国壮汉不久还是回国休养了很长时间。 何日梦想成真 陈宪忠目睹过哄抢、枪袭、爆炸、绑架,但是他希望在伊拉克有所作为的志向似乎一直没变。 随着华为、中兴等一批中资公司逐渐在伊拉克恢复和重新展开业务,陈宪忠断定大批中国商人赴伊考察的日子迟早要来临。为此,他就在自己的中国商城旁边盘下了一栋三层小楼,希望为赴伊的中国商人提供食宿。 然而伊拉克的局势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到伊拉克的中国人并没有预想的多,陈宪忠的算盘恐怕要暂时落空了。 2005年春天,我休假后重返巴格达时见过陈宪忠一面。正值壮年的他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如今又过去了将近两年,伊拉克局势更加危险和混乱,不知陈宪忠现在仍在苦苦支撑,还是已经回国发展?再次浏览照片,餐厅开业时他的微笑显得那样遥不可及。(作者曾于2003年7月至2005年5月任本报驻巴格达记者)(032)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