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美术策展路上的千态万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17:18 观察与思考

  凌 洁文/摄

  一间纯白的空房间,远处看墙面晃动的光影,似乎里面正泛着碧波。走进看,玻璃面塑料片被随意剪裁成各种人、动 物的形状,一串串垂挂起来,“波光粼粼的湖水”荡漾。光的颤动、影的漂浮,人在“湖中央”迷失。这个作品的名字叫“W hat’s Missing”,韩国女艺术家张仁姬选择表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却用一种玩乐的心态来创作这件有趣而 浪漫的装置作品。矛盾着的立方体,看清得失的两面性,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偶尔也来尝试轻松,寻找你的本 质—童真与快乐。

  2007年3月7日至16日,《千态万想—韩国现代美术现况和展望》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近百名来自韩 国选拔出来的活跃艺术家,奉献出一百多件自由且富创意的多元化作品;而另一条策展蕴涵的副线则是新锐青年艺术家们对上 一辈重量级艺术家们的传承与颠覆。两个主题相辅相成,交织成韩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来解释当今艺术在多元化的社会中 与大众沟通的多种方式。

  策展韩国,从千头万绪到千变万化,再到千态万想,准确概括了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艺术就像无限量的容器而海 纳百川,而“千态万想”不仅是本次策展的特点,也是无数艺术家或者策展人想要表达的—通过这些,能催生多少不同的理解 与想法?而我们想要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启发了韩国现代艺术的方向。

  对话与多元

  多伦现代美术馆将韩国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移植到本次策展的布局上,3个楼层中顶楼和二楼主要展出资深艺术家的作 品;而底楼则多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空间布局上的有意割裂,间接完成了韩国现代艺术的交接。

  年轻艺术家们把底楼展厅布置得像是个调色板,运用不以言表的抽象色彩营造视觉幻象;又像是场时装show,时 尚的城市熟女频现;还像是个私家画园,不觉莞尔的小情绪尽显,感情奔放挚烈而作品本身却没有赋予太多意义。走上二楼展 厅,作品开始显现出更多的当代艺术特征,而内容上艺术家们则开始从现实认知的角度与批判意识来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两 代人都在努力寻找更贴近普通人对艺术俗常认识与理解的捷径。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年轻艺术家往往用最好的方式即自己的作 品来向前辈们致敬。其中底楼展厅的一幅作品就可以为此作结—艺术家李虎山用玩世波普的方式创作了中国少先队员敬礼的绘 画,以此感谢上一辈艺术家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奉献。

  艺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些力图构造遥不可及的虚拟世界,而有些则告诉我们艺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些年轻 艺术家不在乎外部世界怎样,而更为注重自己的私密生活和瞬间情绪,如李庆美的作品“Nana”,用细腻、灵动的笔触画 了一只和自己相伴多年的猫,猫因承载艺术家自己的感情而温情脉脉。

  “千态万想”在横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同时,也纵向揭开了韩国现代艺术的来龙去脉。上世纪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 义,被用来以西画方式思考韩国文化;70年代初的冷抽象,被用来代表几何形特征的城市美学;80年代的民众美术,被用 来以《Time》杂志为背景作成拼贴画;而90年代的后现代美术,则被用来批判环境、日常等社会问题。作品艺术风格跨 越数十年,无论严肃、轻佻、残暴,或是光芒万丈、郁郁寡欢,都显示出韩国现代艺术的多层次发展和充满活力的转变。

  虽然大部分作品以平面绘画方式展示着日常生活,但以“千态”为外衣的策展仍将多元化渗透进作品的表现形式上。 水彩画、版画、拼贴画、装置作品、录像……其中金载雄和多媒体艺术之父白南俊合作的多媒体作品更是极负盛名,甚至在1 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成为一道奇观,也宣告韩国艺术在多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多材质、多媒介的探索,丰富了韩 国现代艺术的造型语言。然而,有了多重选择后的艺术家们是否会在取舍上拥有相同的困惑?艺术家魏荣一的作品就风趣地表 达了这种状态。他展示了一位艺术家从产生想法到进入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墙壁上贴着在选择媒介材料上的困惑和尝试。最终 ,他给出了答案—在调色板状的木板上罗列出数位有独到材质运用的韩国艺术家的名字和他们习惯采用的媒介。属于意识形态 的艺术构思因此被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又产生妙趣横生的结果。材质对艺术创造固然重要,更可贵的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后 的独具慧眼。

  策展是新媒体?

  以“千态万想”为例,它是一次韩国现代艺术的整体展示,表面看是艺术品被阐释、认知的一个环节,实际上的使命 无外乎传播韩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次中韩友好的文化交流。策展的功能最终落实到宣传、普及上,甚至于作品的商业价值 高低,即使作品本身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可言,也就如对待八卦新闻样,一笑了之。

  策展成为传播的载体,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匪夷所思的、不可忽视的。同时,它也势必要肩负起传播者的义务。继而 引发新的思考:策展是不是新媒体?

  何谓新媒体?互联网上的Flash、博客、播客、电子杂志逐年登台亮相;手机也来抢滩,短信、彩信、彩铃、电 子报刊成为“掘金产业”;户外媒体又以楼宇、

出租车、公交车及一切公共建筑空间为载体,夺人眼球。抢夺传统媒体的生存 空间,透支当下的财富、技术和生活结构,新媒体开辟盛世,咄咄逼人。它的特性大致,就是文、图、视频与互动缺一不可。 而策展中,多流派、多主题的交流,多形式、多材质的探索,以极大的包容性与受众探讨他们究竟需要或者适合什么样的信息 、资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而它的互动性同样不可小视—受众已经不再只是被动地独自欣赏或听讲解员解说艺 术家的构思,说不定在某些艺术品中,也能扮演某个角色而出其不意,甚至可以随意摆弄艺术品,重新的排列组合又成为新的 艺术品。受众就像淘气的孩子初入游乐园,件件是新奇,处处是欢乐,享受奇思妙想的乐趣。如此说来,艺术品本身是一件静 物,但若被放置上策展的舞台,不仅可以完成作品与市场的对接,还能演变成一种信息供观展人接受和理解,从而具有大众传 播的功效。

  另一面,新媒体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人们创造财富的工具,这对策展而言更算是小事一桩,因为策展中的某幅作品被标 以天价卖出也不是耸人听闻的新鲜事。在盈利模式上,策展放弃了作为传统媒体生命线的发行和广告,而小心谨慎地维护自己 的“

知识产权”,没人能知道它背后的数字到底是几个零?包括那些“记者”本身。与其他新媒体相比,策展的纯粹性又保持 了它的独立性。它不可能直观反映也不会面面俱到,而是以一种更暧昧、更隐晦的姿态出现,刻意塑造在受众心里的神秘性和 多样性。

  所有新的传播形态、技术和介质,势必要求生产组织、流程、标准进行变革。策展是小众的、特定的、精英的媒体, 在这里,受众找到聚合的门道,是读者。艺术家们是记者,策展人是总编,总编必定是“内行”,甚至要一人分饰几角,他的 效应是要贡献出那种具有示范性或榜样性的影响力。既要避免被钱制约,又要防止流于曲高和寡。“总编”和“记者”的关系 是开明的,应为双向选择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总编”策划的选题本身要能打动记者,要让“记者”感觉到策 展对其事业的发展有价值;而“记者”的作品自然要经过“总编”的把关,由他们来掌控信息的生死大权和重新组合,再策划 版面形式,即空间布局,营造环境和氛围。对受众而言,策展是一种不动声色地分析推荐,也保留了他们的自主权。他们有绝 对的权利与自由选择看或不看,甚至买或不买。

  策展过后,需要千态万想,是对艺术品,也是对策展本身—因为它已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