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神圣不可侵犯:一支歌曲引发牢狱之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14:05 青年参考
多年来,土耳其一直实行严格的高考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大学录取状况,令这一制度被土耳其社会广泛 诟病。日前,一支青年乐队创作的批评高考的歌曲为他们惹来了大麻烦,乐队成员甚至可能因此面临牢狱之灾。
1.“让他妈的高考见鬼去吧” 本报特约记者陶蹊 2006年6月底,著名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的一段音乐视频,在土耳其青少年中受到了热烈追捧。在这 段视频中,一名看起来稚气未脱的男孩,间或使用郁闷、痛苦、愤怒的夸张表情,通过假唱的方式演绎了一首抨击土耳其高考 制度的摇滚歌曲。这首节奏感强烈的歌曲唱道:“它(高考)多年来一贯如此,但现在应该被废止了/生活不应当因为一个考 试而变得像监狱一样/3个小时,180道选择题/神哪,救救我的大脑吧……我已经完全迷失了/你已经毁了我的未来/现 在我要明确地对你说/让他妈的高考见鬼去吧……” 当时正值2006年土耳其高考结束不久,因此,这段抨击高考制度及土耳其高考管理机构——“学生选拔与安置中 心”的音乐视频,在考生中大受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段视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0万次,其中的歌词也很快成为土耳其 青少年发泄对高考制度不满的流行语。
2.土耳其高考“太有才了” 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土耳其的高考有许多独创性的做法,比如:在每年6月举行的高考中,所有考生均考同一 套试题,且全部是选择题;在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考生需要解答180道选择题,不仅涉及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等各 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数十道测智商的题目。每道选择题都有5个选项,考生选对答案得分,但每答错4道题就要扣1分。 “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依据试卷的分数,决定哪些学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土耳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年约有 150万,但能够通过高考的不到30%。其余的学生,要么准备来年再战,要么在这个失业率高达10%的国家里苦苦寻找 就业机会。 因此,大多数土耳其青少年对高考制度“深恶痛绝”。他们认为,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根本不合理,试题全部 设置为选择题也过于僵化,不能够全面反映考生的能力,而选错答案倒扣分的判卷规定更是“荒谬绝伦”。正是由于青少年们 对高考制度有着极强烈的厌恶情绪,才使得YouTube上的那段音乐视频大受欢迎。 3.歌曲“侵犯了国家机关的公共雇员” 组织高考的土耳其“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并非不了解社会对高考的抱怨。该中心主任于纳尔·亚里马甘教授表示 ,他个人非常喜欢这段视频,它如实反映了青少年的心态。但他同时认为,视频中的歌词有攻击“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之嫌 ,因此请求警方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警方得知,音乐视频中的那个男孩名叫哈坎,是一名未成年的高中生。视频中所使用的歌曲并非他创作的 ,而是一个名为“德里”(土耳其语,意为“疯狂”)的朋克摇滚乐队的作品。 很快,警方就见到了“德里”乐队的5名成员。他们都是刚过20岁的年轻人,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 么“朋克”:没有用发胶做成怪异的发型,嘴唇和鼻子上也没有钉子,更没有任何长期沾染毒品的痕迹。经过询问,警方了解 到,这只是一支业余乐队,5名成员中有两人是在校大学生,其余3个人都在工作。他们的作品通常只在互联网上发布,从未 发行过专辑。 这支乐队的成员们承认,YouTube网站上的那段视频所使用的歌曲,的确是他们创作的,但那已经是几年前的 事情了。这5名成员都参加过高考,并且都通过了考试。他们深知应对高考的不易,因此创作了那首歌曲进行发泄,没想到几 年之后,这首歌曲却在青少年中大为流行,并因此给他们带来了法律上的大麻烦。 “这首歌是几年前写的,如今人们对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高考制度一直没有改变,它给人们造成的困扰依 然存在,”乐队的主唱坚吉泽尔·萨里说,“政府不应该禁止民众使用歌曲来表达抗议,而应该去寻找民众不满的原因。因此 ,我们并不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有任何过错。” 土耳其检察机关则认为,“德里”乐队创作的歌曲不仅批评了高考制度,而且“超越了艺术的限制,侵犯了在国家机 关工作的公共雇员”。在土耳其,言论与表达自由受到诸多限制,污辱国家或任何国家机关均属犯罪,因此,检察机关将“德 里”乐队的5名成员及其经理人告上了法庭,法庭将于5月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对此案进行审理。如果被告罪名成立,他 们可能会被判处最多18个月的有期徒刑。
4.力争得“负分”的高考考生 除了哈坎、“德里”乐队外,对土耳其高考制度公开表示过不满的青少年大有人在。就在2006年高考前夕,一名 土耳其高考考生通过媒体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决定将高考试卷中的180道选择题全部答错,以抗议充满弊端的高考 制度。 这位名叫塞法·博亚尔的考生并非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是一名经历过高考、正在安卡拉一所著名理工高校就读的大学 生。尽管如此,他的做法还是引起了土耳其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考试会让学生们成为失败者,”博亚尔说,“考试的设计 者不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而是鼓励他们去死记硬背。”他还说,许多学生在备战高考期间都患上了抑郁症,甚至 出现了自杀事件。 自博亚尔宣布这个消息后,人们在关注高考弊端的同时,也纷纷猜测,这名大学生是否能够像他所说的那样,把180 道选择题全部答错,从而得到理论上的最低分数负45分。 2006年6月18日,博亚尔与150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道参加了高考。考试结束后,博亚尔说,自己“极有 可能”一道题都没有答对,有望创造“土耳其高考历史上的纪录”。他透露说,为了将试卷上所有的题都答错,他必须知道所 有的正确答案,因此,他在考前花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复习功课。 1个月后,“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公布了所有考生的成绩:10名考生得了满分,27864名考生得了零分,没 有学生得负分。看来,博亚尔并没有实现他的“承诺”。
5.高考制度误人十年 土耳其高考制度遭到的诟病,并不仅限于“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和僵化的试题设置,还包括其中的审查制度。在土耳 其,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并不一定能够进入大学,他们的入学资格还必须接受“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下属的一个学 院委员会的审查。这个由3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时常拒绝一些考生上大学,给出的理由有时颇令人费解。 来自土耳其迪亚巴克尔的默塞尔·埃雷内尔,就是在学院委员会前“落马”的考生之一。埃雷内尔曾于1994年至 1996年连续3次参加高考,但成绩均未达到录取分数线。在经过了又一年的努力复习后,埃雷内尔在1997年第4次参 加高考,终于得到了一个很高的分数。然而,埃雷内尔并没有获准进入大学读书。学院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埃雷内尔连续3 年的高考成绩都很差,第4年高考获得如此高的分数“令人不可理解”。 埃雷内尔认为,学院委员会的这一审查结果才着实令人难以理解,他随即将“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告上了土耳其最 高行政法院,要求法庭支持自己进入大学读书,但没有获得支持。2000年,埃雷内尔又将此诉讼提交至欧洲人权法院。两 年之后,法院判决,土耳其“学生选拔与安置中心”侵害了埃雷内尔的受教育权,要求该机构支持其进入大学读书,并向其赔 偿10000欧元。 2007年4月初,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依据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重新受理了埃雷内尔的诉讼,并支持他进入大学 读书,埃雷内尔的大学梦终于得以实现,但此时他已经35岁了,比他本应该上大学的年龄大了10岁。“没有人能够找回10 年的光阴。”帮助埃雷内尔赢得这场诉讼的律师塔希尔·埃尔奇不无遗憾地说。 相关报道 “性手枪”乐队——同样因音乐惹来麻烦的倒霉蛋 “德里”乐队因创作批评高考制度的歌曲而被送上法庭,这被西方媒体认为是土耳其限制言论和表达自由的又一案例 。然而,与英国“性手枪”乐队比起来,“德里”乐队的行为仅算“小儿科”。 “性手枪”乐队成立于1975年,以全身挂满破布、内衣、链条、刀片等饰物的典型造型,以及狂吠、怒吼的演唱 风格,表达对社会的愤怒,冲击着英国社会保守的神经。1977年5月,这支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粗鄙和最无音乐性可言的 乐队”推出了一支单曲——《上帝拯救女王》。那时正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银婚纪念,该曲非但没有对女王表示尊重, 反而大唱“上帝拯救女王,她毕竟也是凡人”以及“法西斯体制曾让你成为白痴”之类的歌词。 这首歌曲与多数英国人的信条相抵触,被认为是在攻击女王以及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乐队主唱 约翰尼·罗顿在大街上被人用刀袭击;乐队成员保罗·库克遭到殴打;一位牧师甚至在乐队的演出现场大喊:上帝将饶恕任何 人,“但不会饶恕朋克摇滚乐手,你们是恶魔的孩子”;“性手枪”乐队的多张唱片遭到禁播;伦敦市议会还通过决议,禁止 该乐队在任何地方演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