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缅甸克伦族解放军的自由之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4:04 南风窗
本刊记者 尹鸿伟 克伦族解放军(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KNLA)是缅泰交界缅甸克伦邦(Kayin)丛林中的一支反政府少数民族武装。2007年2月11日,该武装隶属巴安(Pa-an)地区克伦族联盟(Karen National Union,KNU)的第七旅向交恶多年的缅甸政府国防军投降。 就在该消息传出数日后的2月20日,克伦族解放军迅速公布了《2006年之年度战事报告》:2006年期间与缅甸军队共交战1383回合,平均每天交战4回合;克伦军共伤亡89人,平均每4日伤亡1名士兵,缅军共伤亡1509人,平均每日伤亡4名士兵。尽管全球多家媒体和网站提及该“战事报告”,但是缅甸军政府却对此保持沉默。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缅甸的民族制衡政策,使克伦族武装得到培养和重用,不但拥有自己的武装政权,更成为英军的主力,在二战日军占领缅甸的过程中,克伦族武装也成为英军抗日的重要力量。1948年1月缅甸独立后,克伦族联盟就拿起武器,向缅甸政府争取民族自治和平等权,目前该联盟被认为是世界上进行武装斗争最长久的一支军队。 民族纷争的典型 缅甸拥有135个大小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65%,为第一大民族;而占总人口近10%的克伦族则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人口约有500多万。克伦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大约在公元600~700年间迁移缅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克伦族武装分成了“克伦国家联盟”、“克伦中央组织”、“佛教克伦”和“克伦青年”,直到1947年2月5日,四支武装组织才又合在一起成立克伦民族联盟。 缅甸联邦独立后,其国内掸族、孟族、克伦尼族、克伦族和若开族等100多个少数民族不断与政府产生武装摩擦。缅甸军政府的将军们在1988年强行掌握国家权力后,运用“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对付国内多支少数民族联盟或武装,即轮流用拉一派斗另一派等手段,充分调动各“停战集团”与“和平集团”为自己小集团利益而相互攻击或混战。 2004年10月,素有军政府“务实派”和“第三强人”之称的缅甸总理钦纽将军与其权力基础国家情报局被军政府“一网打尽”,随后军政府一不做,二不休,明确要求各停战组织缴械投降;同时不断策动听话的停战组织去袭击不听话的停战组织,如安排佤邦联军(UWSA)攻打掸邦南部军(SSA-S),命令“民主克伦佛教军”(DKBA)去打杀基督徒同胞克伦族联盟、克伦族解放军和克伦尼进步党(KNPP)等。 尽管缅甸军政府使尽浑身解数,但是各民族武装仍然此消彼涨,顽强地生存着,并且不断给政府军造成伤亡,影响军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动摇其国内统治。2005年5月,掸邦民族军(SSNA)宣布与掸邦军(SSA)合并,共同对抗政府军,从而成为第一支放弃停火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 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2005年12月5日缅甸军政府主持续开了国际社会拭目以待的“制宪国民大会”,缅甸国内17个“停战集团”与13个“其他和平集团”都受邀参加。但克伦族联盟却发表声明指出:2005年12月召开的假制宪国民大会,解决不了政治问题,也不会带来国内和平。声明呼吁军政府:停止打内战,撤销压迫政策,释放一切政治犯包括昂山素季,召开军政府、民主力量和众民族力量三方对话,以政治对话解决政治问题。 很明显,克伦族联盟的一贯言行都有着西方支持者的观点痕迹,可窥视出两者在缅甸问题上的惺惺相惜。 克伦民族联盟最强盛的时候拥兵6万,目前独领风骚的佤联军和曾经在金三角地区名噪一时的坤沙蒙泰军(MTA)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由于战斗力强盛,国际影响甚广,克伦族解放军一直被军政府视为眼中钉,对其打击力度也最大,此举让克伦族联盟的行动成为了缅甸民族纷争的典型。 1989年,缅甸政府重军攻克了克伦民族联盟的总部Manerplaw后,迫使克伦族解放军躲进大山丛林中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基地,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的方位。外界在2007年对克伦族解放军的最新兵力估计为:正式编制只有5个军,总兵力已经不足1万人。 在缅甸各少数民族中,克伦族一直被认为是进步的民族,拥有先进的文化。尽管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开办流动的学校;尽管经费完全靠救济,老师也没有工资,他们也没有放弃对自己文化的传承,除了学习本民族语言外,他们还接受英语教育。 进入21世纪,克伦族联盟更懂得利用国际媒体的关注为自己的生存和斗争情况造势,其中包括利用传播最为迅速、广泛的互联网,由此国际社会对其情况时时得以更新认知,包括其军队不断与政府军交恶,其群众不断被政府军残害的文字和图片屡屡可见。 在国际视野中,克伦族解放军其实一直“名气不小”。2001年1月,在缅泰军警围剿中,“魔鬼娃娃”路瑟·托和琼尼·托率领14名部下向缅甸政府投降,13岁的两兄弟举起小手走出丛林,结束了这支神奇军队5年的战斗历史。这对孪生小兄弟领导着一支名叫上帝军(God Army)的克伦族解放军小分支武装,在丛林里靠食野果、饮山泉,与缅甸政府军展开游击战。2000年1月,10名上帝军士兵还穿越边界,突袭了泰国一家医院,挟持大约800名人质,最后是由泰国派出军队攻入医院,降伏了在场的上帝军成员,人质才安全撒离。 不是闹国家独立 目前克伦民族联盟仍然是缅甸国内得到西方社会支持的反叛武装之一。1947年,为了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国父”昂山将军和各个地方武装签订了《班弄协议》,属于英国部队的克伦族根本就没有参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缅甸军政府已与包括佤邦联合军在内的17支少数民族武装签订了停火协议,平息了部分地区的战火,但仍有多支少数民族武装在坚持对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伦族解放军和掸邦军。而且,即使是已经签署停火协议的各少数民族武装,大都也并未缴械,因此随时都有可能重燃战火。 缅甸军政府不断指责克伦族联盟是心胸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只顾本民族利益。而后者总是辩解:1956年的克伦族联盟第二次大会上就已作出决议:遵循民族民主政策,建立拥有邦内自决权的克伦族“高都丽邦”(Kawthoolei,意为吉祥地),并明确指出缅甸所有民族,包括缅族,都有权建立拥有邦内自决权的民族邦。克伦族联盟领导人在2005年又公开宣称:“我们的自决权是指真正联邦内的邦自决权,不是闹国家独立,这点要在国际上特别强调,以正视听。按宪法建立的缅甸联邦,是军政府悍然拆散的,50年的内战,就是他们发动的。” 如此互不相让,甚至水火难容的情况下,双方唯有选择战争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且仇怨越积越多,越积越深。 在长达近60年的军事斗争过程中,缅甸政府和克伦族联盟也多次尝试过“和谈解决”,但是最后都不欢而散,经常是谈判会议一结束又继续开火。2006年12月,克伦族联盟资深的前领导人波米亚(Bo Mya)长期患病后在泰国的一家医院去世,终年79岁,他曾于2004年为平息缅甸内战与军政府和谈,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重要原因是代表军政府一方的总理钦纽突然被以贪污罪拉下台并坐牢,致使和谈胎死腹中。 克伦族联盟不断向国际社会表示:希望所有“高都丽邦”人民都享有政治民主权、经济民主权、社会民主权和文化民主权,所有宗教一律保证实质自由;而在互相尊重、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高都丽邦愿与所有其他兄弟邦与所有国家保持诚挚友好关系;在高都丽邦土地上,永不允许种植或加工鸦片,也绝对不许买卖或运输非法毒品。 但所有这些话语都让居于国家统治地位的缅甸军政府难堪,所以很难得到宽容对待。 1988年缅甸政府开始大肆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加速军备现代化及提升向外投射兵力的能力。现在缅甸的军力已增加到至少200个步兵营和300多个轻步兵营,执行奇袭任务的轻步兵师也从8个增加到10个。由于军队得到壮大,缅甸当局才得以长期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及进一步围剿各边境地区的反政府武装。 在解决克伦族问题上,除了军事打击,缅甸军政府也不断运用政治斗争手腕,巧妙利用了克伦族佛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持续多年的宗教冲突,令“民主克伦佛教军”在1994年12月从克伦族解放军中分裂出去。1995年,民主克伦佛教军与军政府签订了停战协议,获得了相当的自治区域和权利,并在军政府给予特权与离间之下,经常配合政府军对克伦族解放军进行武力攻击。 缅甸军政府曾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对克伦民族联盟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势,而后者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坚持武装对抗。但2001年大选中产生的泰国新政府,下令不能支持克伦民族联盟,这是对其另一个致命的打击。 近年来,在缅甸军政府“以武器换和平”的强大压力下,无论克伦族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又“重新体会到任何一方被军政府吃掉,都一样地唇亡齿寒,觉悟到共同对敌的重要性”。于是双方又开始求同存异,谋取团结,他们在2005年宣布绝不放下武器,表示“武器是用来保卫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和平生活的”。 2006年末,克伦族联盟主席苏巴登盛(Saw Ba Thein Sein)在第56届克伦族烈士节上公开讲话表示:克伦族问题,是政治问题,缅甸军政府只有通过与克伦族联盟的中央领导政治对话,才有可能正确解决这项政治问题。他表示,1947年克伦族联盟成立,目标是通过和平手段争取自由的克伦邦国;由于大缅族主义者对克伦族政治压迫加剧,克伦族的和平斗争才逐步演变为武装斗争。在1949年初,克伦族联盟领导曾积极争取和平解决政治争端;1956年后,克伦族同意接受民主与联邦制,因为“它符合克伦人民的具体情况”。苏巴登盛强调,克伦族联盟的行政、组织和发展形式,都是植根于民主原则与民主实践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