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普京主张俄美共用阿塞拜疆雷达系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12:57 青年参考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近两天来,普京一个耐人寻味的建议,让外高加索小国阿塞拜疆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焦点。6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布什“一对一”会谈后,主动给等候在门外的各路记者送上猛料,他说:“如果俄美两国共同使用伊朗邻国阿塞拜疆的加巴拉雷达站,保护欧洲不受威胁,美国就不需要在东欧兴建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也愿意放弃将导弹瞄准欧洲的计划。”普京还补充道:“这两天,我曾与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通过电话,他也表示支持此建议。” 那么这个加巴拉雷达站究竟是个啥样子?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 能“看”到澳大利亚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境内共有9个能预警核导弹攻击的雷达站。苏联解体后,这9个雷达站便散落在各前加盟共和国境内:俄罗斯境内3个、哈萨克斯坦境内1个、阿塞拜疆境内1个、白俄罗斯境内1个、乌克兰境内2个、拉脱维亚境内1个。其中位于拉脱维亚境内的雷达站经该国议会批准已经被毁掉了。 加巴拉雷达站位于阿塞拜疆北部加巴拉地区,深藏于广袤的高加索山之中。它是俄罗斯在阿塞拜疆境内惟一的军事存在。同时,它作为俄罗斯南部的“千里眼”和监测屏障,在俄罗斯的整个防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雷达站不仅可以对土耳其、伊朗的全部领空和土耳其、伊朗邻国的部分领空一览无余,而且还可以监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中程导弹及非洲北部和东北部,甚至澳大利亚境内的洲际导弹的发射活动。 抵御北约最后防线? 一位曾经进入加巴拉雷达站的阿塞拜疆记者向本报记者透露:“早在雷达站修建之前,苏联就已建起绵延5000多公里的强大雷达预警网络,足以应对来自各种巡航和近地航天武器的攻击。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北约国家装备了新式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苏联领导人决定部署更强大的雷达站,并从1976年开始在加巴拉修建‘达里亚尔’预警系统。1985年2月,在历经10年艰辛之后,加巴拉雷达站终于完工,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达里亚尔’雷达系统正式投入战斗值班。迄今为止,‘达里亚尔’系统仍然被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预警雷达。” 其实,除了装备有功能强大的雷达预警系统之外,加巴拉雷达站还具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首先,即使遭到7级强震的袭击,雷达站也不会有丝毫损伤。 其次,为了保障设施的冷却用水,工程人员打钻了几眼深达130米的水井。进入夏季之后,向雷达站输送的水将先经过冷却处理,以使其温度控制在零上7度。 雷达站待遇很不错 这名记者还向本报记者介绍,这座雷达站内共有工作人员1100人,包括900名士兵和200名文职专家,他们都属于俄罗斯航天部队。每年都有许多俄罗斯国防部高校毕业生自愿来到加巴拉雷达站工作。除了义务兵之外,在雷达站服役的还有合同制军人,其中大部分是当地居民。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在雷达站服役,并且获得了俄罗斯国籍。在雷达站工作的文职人员中,有将近60%的人是当地居民。对他们来说,能在加巴拉雷达站找到一份工作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这里的工资要比当地的平均水平高出好几倍。 其他文职人员则是军属,由于需要照顾孩子,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工作。按照年轻军官妻子们的话说,加巴拉是养儿育女的好地方,不但住房有保证,幼儿园的教育也很专业,保育员们都很热心、平和;此外,那里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水果。美中不足的是,部队驻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俄语学校,俄军后代因此只能到阿塞拜疆语学校上学。 俄拼命保下“大眼睛” 自阿塞拜疆独立以来,俄阿双方就雷达站问题的谈判就没停过。1996年,阿政府正式宣布雷达站为阿国有财产,如果俄政府想继续使用该基地,必须向阿政府缴纳租金。此后,阿在俄阿谈判时就多了一个砝码。俄媒体认为,阿政府正是靠这招才能在2000年秋成功地“劝说”俄罗斯放弃对阿采取签证制度。 “9·11”后,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军事打击,加巴拉雷达站的工作也随之开始“超乎寻常”地忙碌起来。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美军在中亚的出现,加巴拉雷达站的军事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2002年1月25日,俄、阿签署了《有关加巴拉雷达站地位及其使用原则、条件的协议》。该协议规定,加巴拉雷达站更名为“情报分析中心”,所有权属阿塞拜疆。阿政府将“情报分析中心”的动产和不动产租赁给俄使用,租期为10年,年租金为700万美元。至此,俄罗斯最终在法律形式上保住了这个重要的“千里眼”。 协议还规定,俄方不得利用雷达站损害阿方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在俄租赁期间,不经阿政府同意,俄方不能与第三方签署任何关于此雷达站的协议。同时,阿方不得将其拆除或转让给第三者,并不得损坏情报分析中心的财产。在该协议执行期间,阿方有权监控该中心的活动,可以与俄方共享相关的信息。但双方都有义务对此中心的信息保持“沉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