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地图腾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17:23 世界知识
风向标四: 袭击日期和目标的选择? 6月底发生的英国系列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用以作案的工具系采用煤气、钢钉等的混合装置。炸弹的改变,是恐怖分子的退化吗?在日期上,有人说6月底对英国的袭击是为“当年的7.7做庆祝”。攻击日期真的那么有意义吗?其实,这些问题都只是恐怖主义特点的继续显示。 出于对数字的偏好和新闻轰动效应的考虑,人们一般认为恐怖组织喜欢在一些重大节庆日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发动袭击。因此每逢这样的日子,相关国家都如临大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由于惯性及对恐怖组织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一般大型的恐怖袭击,其准备的日期很多都在半年以上,恐怖组织会进行详细的策划并准备多套应变方案以备需要。即使在一切准备成熟之后,具体实施还要应时而动。因此,恐怖袭击的日子大多是“凑巧”。此外恐怖主义的本土化又增加了恐怖袭击日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对同一类目标进行袭击无疑于“自投罗网”,但这也是恐怖组织的一贯特点。随着恐怖手法的改进及材料技术的应用,这样的事情仍在频繁发生。自9.11后,机场与客机成为各国防范恐怖袭击的重点,但在英国,针对这样目标的袭击仍层出不穷,最近的格拉斯哥机场爆炸案就是如此。当然,在恐怖组织眼中,其对目标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目标漏洞的大小及进行袭击的可能性。 此外,恐怖组织开始注重持续攻击能力。伦敦8.10案中就发现恐怖组织有目的的库存炸药,其数量足以发动几次大规模的袭击。 自创炸药也成为恐怖组织发动袭击的一个趋势。一般情报部门的侦探及线索的发现往往是从恐怖组织对炸药的采购中获得,于是,恐怖组织开始有目的的将袭击材料转向民用化学品,如此次格拉斯哥机场袭击案中对煤气的应用。此前,自造液体炸药甚至是化学炸药在恐怖案例中也有体现。 风向标五:“基地”图腾化 “基地”所倡导的多点自杀式同时袭击的攻击模式及频繁制造的具有大规模恐慌效应的恐怖攻击,逐渐被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所“倾倒”和“效仿”,“基地”开始凌驾于许多恐怖组织之上,并慢慢地演化成一种“恐怖图腾”及“意识形态”。这无形中扩大了“基地”的影响,并使其逐渐成为全球的恐怖核心,加上“基地”重视传统的对外围组织和“细胞单元”的建设,两者的结合最终使“基地”组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也使“基地”组织的结构形式、行动方式与其他游击组织、恐怖组织的差别更大。 在“基地”内部,其高级领导层目前仍是一种垂直结构,拉登位于最高层面,主要负责精神方面的宣传,扎瓦希里则负责“基地”的全局统筹,他们向由独立小组和联盟组织构成的水平网络提供战略领导和策略支持。 “基地”组织的全球恐怖网络严格遵循细胞模型(也被称为串式模型),即“由许多细胞小组组成,各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如果一个小组的成员被捕,其他小组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一切工作如旧”。小组成员从来不会在同一地点同时出现,事实上他们也互不相识。许多大型的恐怖袭击行动是由多个互不熟悉的小组在同步进行,任何一个小组的失败不会妨碍整体计划的实施,这也是“基地”的恐怖袭击成功率甚高及多点连环的重要原因。 如今,“基地”组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比作为一个组织时更加强大,这种强大不但体现在人员招募上,更多的是跨国影响到恐怖网络的构建上。正是这种组织理念和“基地”组织的成员严格遵守的行动安全原则,使它的全球网络得以一直存续。 风向标六:拉登仍至高无上 7月13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将拉登的悬赏金从2500万美元升至5000美元。 9.11后,关于拉登生死及其在“基地”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的争论非常多,实际上,这些争论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因为,拉登早已和“基地”融为一体,其生死存亡丝毫都不能消除其曾经的影响。 首先,拉登已经成为一种恐怖象征,因为其多年来所从事的“致力于教化伊斯兰世界,呼吁更多的穆斯林参与圣战”的努力使其在伊斯兰世界及恐怖主义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随着“基地”组织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大,拉登几乎成为全球恐怖主义的“代表人”、“指路人”的角色。9.11之后的几年内,“‘基地’式恐怖主义输出”及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基地’式恐怖袭击”更是将“基地”与拉登的名声推到了顶点,“‘基地’就是拉登”、“拉登就是‘基地’”的人为惯性混淆其实就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基地”领导人的拉登已成为全球恐怖主义的精神导师,其一言一行也已成为恐怖组织揣摩和实践的典范。 对于本·拉登而言,他明确认为:“基地”组织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战斗,而是鼓动穆斯林参加防御性“圣战”,帮助培训并领导那些挺身而出的人。因此他强调:“我必须说,我的职责只是唤醒穆斯林。”这种角色的主动换位实际上使拉登脱离开了“基地”的日常事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精神导师和宣教者”身份存在的拉登既在某种程度上割裂开了与“基地”的紧密联系,却又密切了与整个伊斯兰极端运动的感情。 风向标七: 勾结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 人们对恐怖主义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疑惑:他们的资金从何而来,为什么恐怖分子的跨国转移如此轻松,等等。实际上,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基地”与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之间有微妙的关系。 9.11后,各国采取了不少措施冻结“基地”及一些恐怖组织及其相关机构的资金,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为了筹集资金,“基地”越来越多地涉足走私、贩毒、洗钱等各个犯罪领域。而这些犯罪领域,恰恰是有组织犯罪集团所擅长的。与有组织犯罪集团勾结、积极涉足一些赚钱的犯罪领域成为“基地”和一些恐怖组织的当务之急。 武器和装备是每次恐怖活动的必要保证。9.11后陆地上的层层关卡及美国对武器出口商的严格限制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基地”组织的武器供应。恐怖分子开始利用有组织犯罪集团以往形成的走私路线来获得武器和弹药,这就将“基地”和有组织犯罪集团及非法军火商三者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9.11后,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限制恐怖分子入境。恐怖分子转而借助跨国偷渡来实现人员的转移。近来,许多国家都发现,在跨国偷渡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基地”恐怖分子的身影。 恐怖主义本身追求政治利益,由于恐怖活动具有扩散性、其恐慌效应具有长远性和心理震慑性,这就有可能在目标区造成一种持续的地区政治混乱和社会心理脆弱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政权崩溃、社会秩序失控等,从而为有组织犯罪集团提供了一种“天然、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场所。 风向标八:反恐长期化 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反恐视为一项主要任务,相关国家之间的反恐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随着反恐进程的深入,许多大国都将反恐变为一块实现自己大国利益和全球战略部署的“金字招牌”,如美国出台了“大中东计划”、“大中亚战略”等等。国际反恐实际上开始走上了歧路。在这方面,美国等方面应该负主要责任。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美国等国都在将反恐引向文明或宗教冲突的歧路,于是,单纯的反恐被掺杂进更多的政治、宗教、种族甚至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这也正是拉登等伊斯兰极端主义“精神导师”们努力的方向。这决定了反恐必将长期化。 就历史来说,上世纪中期以极左意识形态为号召,肆虐全球的“红色恐怖”浪潮足足经过了20年才开始衰退。而此次恐怖浪潮与历史相比其根基更深,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的人群在不断的扩大,再加上“伊拉克”这个现成的恐怖教材和“试验田”,全球范围内的恐怖分子已经进行了大联合。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也使其与历史上的恐怖浪潮相差甚远,所谓的经验和积累都开始变得苍白。因此,反恐必将长期化。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