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遭遇集体无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1:24 青年参考
::作者[澳]Todd ::编译管锥
当我知道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袋鼠的大小时,我甭提有多惊讶了!在克服了这种文化冲击之后,我意识到大多 数人对世界的了解不会超出本国边界之外。 我在中国偶然经历的英语对话中,没有不是从问我“对不起,你说英语吗?”开始的。有时候,我真想一开始就用中 文打断对方的话,然后说“很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我只会说澳大利亚语”。如果对方真相信了——这是极有可能的——这 至少可以打消某个人的偏见,以为所有白人都说英语。但我从未真地这样去做,因为这意味着至少会有一个人带着对澳大利亚 的误解回家,而对文化的无知和误解,是我待在中国时想极力去化解的。 有时候,这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为我带来深深的挫败感。毕竟,要动摇10亿多人的“集体无知”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甚至澄清某一个人对某个主题的误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句话的问题有时得要一本书才能被解释清楚。看看这些 说法——“圣经对西方文化有巨大的影响”、“每个英语姓名都有涵义”以及“澳大利亚非常热”。 如果以上这些分别出自一个西方人、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之口,我不会认为他说的有什么不对,因 为我知道说话者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作出的概括。他们的概括只是他们的生活经验的冰山一角。但是,如果我是听一辈子都生 活在中国的人说出这些话,我会得到相反的印象:这只是一种成见,完全误导人的笼统概括。 我在中国还听到许许多多类似的说法,从“外国人都非常直接”到“澳大利亚是个美丽的国家”,从“中国游客在美 国受到虐待”到“外国人买汽车就像中国买自行车”,等等。除了这些“事实”描述之外,我还听到不少问题,它们显示出有 些中国人文化知识的惊人欠缺。比如,“澳大利亚讲什么语言?”或“你在澳大利亚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吗?”有一次在一个公 交站,一个素昧平生的中国人问我外国人对性有多开放。 我在中国曾遭遇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无知事件,但并非人人都是如此。现在,每当我认识一个中国人,我会自然而然把 他归为两种人中的一类:一种是说那种不着边际的话的人,另一种人则不是。 至此,有读者也许会说,你自己本人是不是也堕入文化无知的陷阱中呢?因为你只盯着那些文化知识缺乏的中国人, 并且做了笼统概括。噢,对不起,其实不仅在中国是这样。 当我知道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袋鼠的大小时,我甭提有多惊讶了,在克服了这种文化冲击之后,我意识到大多 数人对世界的了解不会超出本国边界之外。例如,中国绝不是一个小得容易被忽视的国家,但仍有大量人不知道有关它的简单 事实,比如“北京”这个词的发音,或还有数以百万中国人不喜吃稻米的事实。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