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冻文学”原貌现身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0:35 青年参考

  文郑挺颖

  

  一个新闻记者,他亲眼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西班牙内战、斯大林的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 史事件。作为记者,这是何等的光荣?

  一个文学家,他交游的对象是欧洲最优秀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哲

  学家。身为作家,能够与这么最崇高的灵魂对话,这是何等的幸运?

  这个“幸运儿”就是苏联“解冻文学”的旗手伊利亚·爱伦堡。不过,爱伦堡从不觉得自己幸运。他觉得,命运让自 己逃过了一次次劫难,那么自己就有责任把过去的一切都写下来。

  这就是爱伦堡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的由来,回忆录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苏联引起激烈争论。书 中真实地记录下“大清洗”时期的一幕幕悲剧,引发了人们对斯大林体制的反思。因此,此书也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解 冻文学一词也来自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开山巨作。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本书的中文节译本是高层阅读的内参资料,它流入民间后,又影响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雷颐说:“我们这些50后的读书人,在文革后期是冒着危险传阅这本书的,现在当 然没那种危险了,但我觉得这书常读常新,我最近又读了一次,觉得中国知识分子确实还缺少爱伦堡这样的反省精神。”2月 28日下午,雷颐在海南出版社举办的《人·岁月·生活》插图合订全本的新书座谈会上如是说。雷颐在谈到此书时,还从一 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对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给了高度肯定。他说:“爱伦堡多次提到大清洗高潮时,人们夜里对电梯、电铃 声的恐惧,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被带走,并再也回不来。他甚至准备好在监狱中换洗的衣服。我们从这一细节,就能看出大清 洗是多么恐怖。”

  对细节的捕捉,或许是爱伦堡作为记者养成的职业习惯。后代人的确应该感谢他,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这些细节,才能 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苏联史研究专家马龙闪也赞同雷颐的这一说法,马龙闪说,以前的苏联史研究者不太重视爱伦堡的 价值,但他觉得本书对一些历史细节的记录,经得起推敲,可以当成历史材料来使用。可以说,这本书反映了苏联社会的很多 侧面,既能帮助今人理解斯大林体制的缺陷,也帮我们理解为什么贝利亚、赫鲁晓夫都一致认为应该进行改革。

  翻译家蓝英年则谈到了爱伦堡的“启蒙”贡献。蓝英年说,20世纪60年代,《人·岁月·生活》为苏联的知识分 子,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打开了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小窗口。苏联社会由于十分封闭,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现代艺术、文化都非 常隔膜,西方的文学作品也很难进入苏联。而爱伦堡则勇敢地记录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真实地谈到了纪德、毕加索、海明 威等西方文化名流,让苏联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闭塞的时代背景下,了解了当时的欧洲文化史。另外,爱伦堡笔下一些类似布 哈林的政治敏感人物,在当时还没有平反,爱伦堡也并不避讳。这在当时都是冒着政治风险的。

  据海南出版社方面介绍,新版本恢复了俄文版原版面貌,收录了原著的五六百幅插图,有的是爱伦堡自己拍摄的历史 照片,有的是作者与友人,如爱因斯坦、毕加索等人的合影。蓝英年认为,插图本让中国读者对书中人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 的印象,很值得肯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