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治理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6:16 南方都市报

  五、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治理之道

  首先,制度是多元族群国家最牢固的纽带。对于多元族群国家来说,应当基于共同的基本价值、基于一个协商、宽容的政治制度,来努力建立一个公民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主义是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尽管它仍有不断改进的必要。

  多元文化主义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并且给予不同族群以同样的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机会。

  多元文化主义也意味着维持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文化基因多样性是一种社会资源,维护它和维护生物基因多样性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促进群体的优化,防止群体的退化。

  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基本上都缓解或避免了分离主义现象。

  其次,建构不同族群公民间的公共生活共同体。

  怎样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建构共同的公共生活空间,建立跨族群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运动联盟以及政党。例如在印尼,有些华人就联合原住民组建多族群的政党,来参选立法机构。联系到我们中国,现在农村有一些农民维权活动,是利用同宗同族来作为动员力量,这种认同有比较大的消极面,可能会加剧农村的宗族冲突。合理的发展方向应是跨宗族、跨村落、跨地域的农民协会,建立农民的公共生活共同体。这个道理用在处理族群关系上也是成立的,如果你的维权组织只是绝对地以族群划界,就有可能加剧本来已经存在的族群矛盾。

  第三,建构跨族群的认同。过去共产党向老百姓做宣传工作时曾说:天下农民是一家,无论你是汉族农民、彝族农民还是藏族农民,都受地主老财的欺压,所以是一家人。这就是在建立超族群的认同。当代社会,大量的跨族群认同是普遍的现实,如政治理念上的、生活价值观上的、职业的、具体利益上的,乃至兴趣爱好上的,这些认同不仅跨族群,而且跨国界。一般来说,各种跨族群的认同有助于缓解族群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在一个具体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存在多种认同,对族群的认同,未必是他时时关心的认同——有谁会在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念叨自己是“龙的传人”?现在人们的认同对象越来越广泛,大一统的认同局面,不要去期望,这是愚蠢的。

  第四,实行族群自治。在多元族群国家的组织形式上,曾经有过苏联式的族群联邦制,这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而主权国家之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也是一种既有刚性又有弹性的办法。所谓刚性,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必要的稳定性。国家机器、主权都是一种“必要的恶”。所谓弹性,就是有从低度自治到高度自治的多种选择。

  六、一些余论(包括与听众的若干互动内容)

  * 在全球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应当注意到科索沃、米特罗维察、南奥塞梯、“塔利班斯坦”这样的地名,他们代表着与全球一体化相反的一种潮流:分散化、碎片化。

  * 未来世界有可能出现这样权力分散的局面: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和非必要化,地方自治运动盛行。所以,分散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也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设想过他理想中的世界:在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一个个自治的乡村共和国。中国先秦思想家老子也曾这样设想他的理想世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认为这种小国寡民形态最安逸、国民幸福总值最高。也有人这样设想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人们的认同是越界的、游动的、离散的。所以,我们对人类自我组织形式的碎片化现象,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排斥。

  * 科索沃和塞尔维亚的关系今后究竟会有怎样的前景?目前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离出去,两者之间有了边界。但是这两个国家都迫切希望加入欧盟,而欧盟是要开放边界的,它最终将成为一个超国家共同体,未来科索沃和塞尔维亚将取消边界而共同生活在欧盟这个大屋顶之下。欧盟的建构,是对过去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逆向发展。这种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的情况,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这也可以让我们在对待“分”这种现象时,有一种更从容、更历史辩证的态度。

  *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王朝碎片化的现象,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在一个王朝的政治威信崩溃和结束的时候,给无论是本地区还是外族的势力都留下了竞争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时期看作是一个“竞选”的过程,经过一个阶段在实力、政纲、执政质量方面的比拼与分化、组合,一个有威望的大一统中央政府又开始建立,开始新一轮的历史循环。《三国演义》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激烈、持久的“选战”,当然,最酷、最有抱负的诸葛亮最后还是竞选失败了。

  * 中国在20世纪也曾出现过碎片化症状。例如在辛亥革命之后的长期割据、不统一、军阀混战;例如在派系林立和地方武斗达到高峰的“文革”初期。考察国家碎片化现象,对于中国来说也有现实意义。作为长期以来公民社会发育不良、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权力比较集中、民族成分比较多元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社会转型阶段避免沦为病弱国家、避免“失败”、避免国家认同出现裂痕、避免南斯拉夫化现象,是一个与悲悯、责任相关的现实课题。对于未来中国如何在维护政治多元化的同时又能避免族群议题成为撕裂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未雨绸缪。

  人类社会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既有个人意志自由又有广泛的在基础价值方面的共识,有充分的多元利益表达又有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各个族群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生活共同体,那么在这个国家之内,还会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族群愿意分离出去?在这种状态下,族群议题将只是一个文化领域内的问题,而不会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 关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碎片化问题。比精神碎片化更可怕的是精神空洞化,什么都不信了。如果只是碎片化,还可以你抓住一片、我抓住一片,但现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危机是空洞化,没有你能够稳定地体验它、抓住它的东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又是乐观的,在精神真空之后,中国人的精神认同、精神世界会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先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天下的东西都进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独大,但好的东西经过淘洗会存留下来,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精神—文化寄托。这样一种状态是值得中国人去努力追求的——自由地选择和体验多元的精神世界、多元的文化认同。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