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打败的美国酸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53 新世纪周刊

  -李子

  政府的严刑峻法和环保组织的苦口婆心都没能解决的环境问题,却被市场手段巧妙地解决了

  当20世纪70年代酸雨逐渐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时,美国政府颁布法规,严厉控制污染排放量。法规要求所有排放 污染的工业企业都要努力压缩各自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减少总的大气污染。政府认为,环境污染问题是自发分散的市场体制 无法解决的,只能依靠政府出面人为解决。政府还相信,只要执法的意志足够坚决、执法力度足够大,酸雨就会大大减少,而 环境就会得到保护。

  不过,法规执行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发现,这种强制规定的效果比立法者当初想象的要差多了。工厂减少排放,势必 影响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虽然环保主义者认为理当如此,可实际情况不会那么简单。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的企业对政府 法规的抵触越来越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逃避管制,政府执法的难度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整体 经济发展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保护环境固然重要,但在现实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很难做到“不惜一切代价”。那么 ,放弃对污染的控制,任由企业排放污染呢?这当然也不行。问题的解决一时走入困境。相关各方陷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局 ”。

  污染是可交易的

  这时,经济学家站了出来。他们指出,政府的做法是反市场的,必然遭到企业的抵制,而且也达不到最初设想的效果 。酸雨的问题,看起来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可是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在这个看起来市场无法发挥 作用的地方,其实市场——人们之间的自愿交易仍然提供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经济学家说,虽然人人都支持保护环境,但那些排污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中也并不愁销路,也就是说,人们在 需要好的环境的同时,也需要这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生产和污染,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是硬币的两面。世界上没有 只有一面的硬币。同时,社会生产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环境污染。

  同时,自然环境有相当的自我净化能力。也就是说,环境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污染,并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办法 把污染消除。自然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实际上是人们拥有的一种资源。人们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怎样彻底消除污染——那 也就消除了生产,而是怎样高效率地利用这种资源,生产出尽可能丰富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这个思路指引下,经济学家提出了酸雨的解决办法。这个解决办法被美国政府采纳,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 就是著名的美国酸雨计划。

  酸雨计划的核心是基于市场的许可证交易。这个计划的前提是认可人们的环境使用权。也就是说,在环境有自我净化 能力的前提下,人们有权力向环境中排放一定量的污染。那种认为应该不顾代价尽可能降低污染的主张是幼稚的,无法实际应 用。

  如果上述前提被接受的话,环境问题就转化为以下两个问题:一、环境对污染物的容量是多少;二、在社会中,怎样 分配这些污染量,才能做到产出最大化,也就是效率最高。第一个问题是技术问题,由环境科学家进行定量研究。第二个问题 则是一个资源分配问题,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

  美国的酸雨计划的主要部分正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首先,经过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政府制定了最高污染排放量,实施污染总量控制。对主要的污染物质,政府分别规定 了排放总量。这种总量规定的周期是一年,每年根据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然后,把污染总量分配给行政区内的各个污染制造者。这种分配当然必须是透明平等的,所有企业或者公民个人可以 任意核查。得到污染排放许可权的企业拥有相应的许可证。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市场了。企业可以自由交易他们手中的污染许可证。听起来这个情景挺恐怖——一群脑满肠肥的 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交易着他们手中制造污染的权力。可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奇妙的发现过程。人们通过彼此之间的自愿交 易寻找最高效分配污染量的解决方案。

  市场的胜利

  在酸雨计划以前,所有制造污染的企业必须同等地降低他们的排放量。可是,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降低排放的困难 度是不一样的,降低排放所需的费用,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大不相同。有的企业可能只需花一点点钱就可以大幅降低排放;而 有的企业,即使竭尽全力,可能也很难降低排放。这就好像要求所有的社区消灭同样数量的老鼠。那些非常干净的社区可能已 经无鼠可捕,花费大笔钱才能抓到一只老鼠。倒是那些遍地垃圾的社区可以轻松完成灭鼠任务。

  所以,理想的方案是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相应地分配污染量,这样才可以达到在全社会范围内以最小代价最大 限度降低污染的目的。如果政府能够全知全能,并且拒腐蚀永不沾,那也许不需要市场了,官员们可以制定出完美的分配方案 。可世界上当然没有全知全能、彻底廉洁的天使政府,因此,这件事要交给市场去办。

  酸雨计划实施以后,就像经济学家预计的那样,交易许可证得到了企业的欢迎。那些得到了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很乐 意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他们的污染权。也只有通过这种交易,人们才能真正发现不同企业降低污染的真实成本。在强制减排时期 ,所有企业都在叫喊着他们已经尽了全力。他们对于排污的需求一定是多多益善的。可是,如果排污权可以卖出去,换来白花 花的银子,他们的真实情况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他们降低污染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他们 自己的预期。

  美国的酸雨计划取得的成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酸雨计划以前,为了达到减排指标,美国社会每年需花费50亿美 元。计划制定者估计,酸雨计划可以把这个花费降低到40亿美元,可是实际结果是,实施排污权交易以后,同样的排放总量 ,只花费了20亿美元。而且,参与交易的企业,污染总排放量降低了45%,而那些没有机会参与交易的企业,排放量却增 加了12%;社会体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那些有益的行为同时也是明智的行为。应该说,美国酸雨计划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 的社会体制。在这个计划下,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情同时也是对企业有利的事情。

  美国的酸雨计划后来被推广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污染权交易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般 人认为,富裕的发达国家应该为减少地球污染做出更多贡献,他们应该带头降低自己的排污量。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显然不符合 经济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是让那些减污花费最低的国家更多地降低污染,而他们的努力将通过交易排污权得到足够的补 偿。

  1998年,美国芝加哥股市首次抛出减少温室气体证券。当时,发达国家减少空气污染的费用达到每吨空气100 美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费用则只有几美元。在此巨大利差之下,最好的方案自然是发展中国家把排污权卖给发达国 家,这样一来,地球总体的污染数量不变——或许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则得到了大笔现金。没有比这更好的安排了。比如,哥 斯达黎加这个小国通过该市场每年可以从出售排污权中获得2.5亿多美元。

  酸雨计划所以得到成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通过市场手段,真正激发了企业降低污染的积极性。事实上,如果没有 足够的激励,人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环境问题如此,其他许多问题也是如此。那些轻言市场失灵,动辄 就主张把控制权交给某个组织的做法,只能一再重复已有的失败,并在道德上不断贬低人们,从而给更大的社会控制做好准备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