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扛住世界经济风险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16:44 东方网
欧洲能扛住世界经济风险吗
欧洲面临严峻挑战。

欧洲能扛住世界经济风险吗
欧元市场上反而出现了看似“ 异常”的大跌局面。

  欧洲能扛住

  世界经济风险吗

  孙立坚彭述涛

  7月3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4.25%这个7年以来最高点,以应对当前4%的高通胀率。按理说,欧元会随着加息的政策实施而出现增值的行情,然而,当天没等行长特里谢解释完加息的原因,欧元市场上反而出现了看似“ 异常”的大跌局面。

  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原因是什么?是人们担心加息会把欧洲经济带入低谷,还是这次加息份量不够,无法遏止现在席卷全球的通胀走势?更令人疑惑的是,7月3日的这波行情,表明投资者选择了去“青睐”同样面临通胀压力而迟迟没有对之采取加息措施的美元资产。

  次贷危机,欧洲“陷”得有多深?

  欧洲经济从2004年开始步入一个稳健的经济恢复和增长时期,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美国房地产市场会爆发危机,欧洲很多大型金融机构被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蒙蔽了“识别风险”的眼睛,参与了次贷机构的融资业务,致使事后所遭遇的直接损失达952.8亿美元(据高盛2007年12月报告),比美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受损规模(708.1亿美元 )还要大。当然,由于欧洲银行业的优势在于现货的零售市场,而美国银行业则擅长于一级和衍生市场,所以,欧洲银行业在次贷风波中所受到的总损失(1640亿美元)要小于美国(2225亿美元)。

  尽管如此,次贷风波的潜在风险依然很严重,没有暴露出来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被激化和放大,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央行不得不随同美联储一起持续积极注资“救市”的原因之一。

  欧洲经济一体化启动后,加速了金融体系的建设,但是,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比例,与美国相比,还是缺乏内在平衡,较大地偏重间接金融。因此,欧洲的银行业一旦出现纰漏,就会影响到国内金融资源配置的效果,比如,欧洲银行业一旦处于保护自己运作的安全性,对动荡时期的贷款行为持有谨慎的姿态,那么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和合理的抵押资产,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不得不缩小投资规模,而不像在美国很容易找到其他的融资渠道,解决动荡期暂时贷款难的问题。

  欧洲央行注意到自己的薄弱之处,积极救市,以免金融体系发展到瘫痪的局面。就目前看来,次贷风波给欧洲经济直接构成的威胁至少比对美国要小多了。

  滞胀风险挑战单一货币政策目标

  美国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原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它很容易将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扩展到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波动,从而间接影响到每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由此带来的美元疲软的加剧、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刺激了大量投机资本进入了规模有限的工业要素市场,于是石油价格不断高企,工业原材料价格日益飞涨,这种突变不仅影响了这两年欧洲好不容易赢来的健康的基本面,也严重影响了欧洲投资者和消费群体还不够稳定的心理。

  例如,德国6月IFO商业信心指数下跌至101.3,为2005年以来最低;德国Gfk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3.9,也是两年多来最低水平。对正在东扩的欧盟而言,未来必将接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至少今后增长的减速、就业的压力、贫富差距的恶化等问题,在通胀的环境下将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会直接威胁到欧洲央行实行的只盯住通货膨胀的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强调,不会像美联储以前的做法那样使加息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也是考虑到除了稳定通胀以外,还得要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考虑经济是否会出现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滞胀的风险不仅给欧洲央行带来政策操作上的麻烦,更对欧洲经济增添了不确定性。所以,这次宣布欧元加息,非但没有使它增值,反而因为加息所造成的负担越来越大而使它成为遏制通胀利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于是,市场很自然就抛弃了这个短期内收益上没有“将来性”的资产,而急不可待地去选择流动性好的美元资产。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看到,在通胀攀升的压力面前,如果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态度不强硬,继续延迟升息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欧洲央行所担心的“更坏的结果”,即欧元区通胀预期失控,进而引发新一轮“加薪潮”(这是欧洲区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这又将再次推高通胀,可能导致欧元区经济更受伤害。一旦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受阻,那么,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必将遭受更大挫折。

  欧洲经济的抵抗力

  尽管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欧洲央行等决策部门确实感到摆脱危机困难重重,但是,经过这几年 “欧元区一体化”的阵痛之后,欧元的流通刺激了欧洲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受益最为明显。此外,这几年德国推行养老、社保制度改革,重新激活就业市场,失业率大幅下降,并与中、东欧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欧洲生产网络,这增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韧性,因此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比预期要小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持续的东扩,不仅带来了东欧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因为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进入了生产领域,直接分享到企业效益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善,这就扩大了欧洲内部的内需市场;另外,德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的技术优势也可以在东扩中充分体现出来。

  因此,虽然欧元兑美元大幅升值,但并没有影响德国在东扩中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的繁荣。在德国这种经济领头羊的带动下,欧洲经济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另外,欧洲的发达国家还注重国际化战略,把产品推销到经济最活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就是欧洲国际化战略的首选市场。欧洲国家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很好地分散了本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而且,由于欧洲对新兴市场出口的产品都是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半成品,所以,欧元这一轮的增值反而是改善了欧元区出口国的交易条件,带来了收益的增长。

  当然,贫富分化、地区差异、社会政治意识的背离等棘手的问题,在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会表面化和激烈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将面临很多新挑战。而且,原来已经得到解决或缓解的问题,比如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问题,又因为减税(刺激经济)和欧元的大幅升值而重新浮出水面。如何发挥欧盟东扩的规模优势,来克服全球高通胀和弱增长的共同挑战,这将决定欧洲经济体未来几年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