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真的如此强大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4:32 青年参考

  文王辉耀(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在英国《金融时报》(FT)刚出炉的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中,美国埃克森美孚依然稳居第一,但最大赢家却是中 国:入榜企业从去年的8家一跃增至25家,而且大部分原来入榜的中国企业排名也有所上升。其中,世界前10名的企业, 中国占了3席,中石油还升到了第2位,将通用电气挤至第3位。数字似乎很让人欢喜,但在一年之间,中国企业真的变得如 此强大了吗?

  仍非“世界性大企业”

  一个全球性企业必须具备全球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以及全球的业务网络和持久的竞争力,并在 全球竞争的行业价值链中获取收益。如果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所谓“全球500强企业”甚至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份 额和收入,那么,它们的“全球性”无疑是浪得虚名。例如全球性IT企业惠普公司在美洲、欧洲、亚太的销售收入,分别占 总额的42%、41%、17%。

  再回过头来看看榜单,中石油在中国的地位独一无二,但销售收入却只接近于BP、埃克森美孚这些跨国石油巨头的 1/3,实力相差的程度实在不堪排名第二的荣誉。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先后控股澳门诚兴银行,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战略 投资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并于美国纽约、澳大利亚悉尼、阿联酋迪拜等地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但是,目前工行的海 外资产仅占其总资产规模的3%~4%,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国内,可以说是一家“国家性大企业”,而非“世界性大企业”。 我们还应该看到:像今年中国电信业6家运营商重组为3家的圆满过程,也许在收购雅虎屡次受挫的微软看来,恐怕只能解释 为行政行为。大多数入围“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不但绝大部分资产和收入都来自国内,而且多系国有企业,一些企业 在国内竞争的优势也跟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有关。

  

  依据2007年市值上榜

  当然,中国企业入榜也不容易,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中靠自身努力崛起。疑问不在它们身上,而在排名方式存 在争议和质疑的空间。由于FT榜单决定排名的是企业市值,又由于2007年中国的“牛市表现”,FT榜单自然足以使中 国一年之间多出17个世界500强企业。今年,中国股市惨淡,如果以现在的市值来排榜,可以想像,中国会有不少“世界 500强”企业掉下榜单。市值不是企业实力的全部,以此来考量一个企业是否为“世界500强”,多少有些不够客观:譬 如招商银行的市值2007年曾超过加拿大皇家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但是,招商银行2006年的净利润,却仅相当于德意志 银行净利润的12%、加拿大皇家银行净利润的22%。

  

  到“中国创造”的路还很长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形象,主要是“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就像一个出卖苦力的人,把辛辛苦苦做好的东西低价卖给富 人,又把赚来的钱购买富人的债券,还必须接受富人“抢走饭碗”的指责,最后还不得不面对“债务缩水”。

  中国有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如联想、华为,海外营业额都已经超过国内。但是,这样称得上“世界性企业” 的中国公司还是少之又少,不超过25家。这虽然看上去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不般配,但却很契合“中国制造”的现实。我 们必须承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相当低,国际化业务较少。在比较优势下,中国还会长期保持“中国制造”的形象。 但是,能否沿海和内地并举,把“中国创造”的标签也一并夺下,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中心?

  “日本制造”提升为“日本创造”中的那些教训并不遥远,日本三菱公司当年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 却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日本制造”横行世界之后,日本人把资金多用以购买“夕阳企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用回笼的 资金投资新兴产业,结果,美国重新取得竞争中的优势。而中国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全球性企业,只能是坚定不移地参与 全球竞争,使全世界的资源、国际人才、全球市场为己所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国际化的思维、视野以及战略和战术 。

  值得学习的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设立了8家海外设计中心,专门为特定市场开发产品。在巴基斯坦,海尔推出的超 大型洗衣机占据了当地20%的市场,因为巴基斯坦人习惯同时洗很多件像袍子一样的衣服;在美国,海尔却走进大学校园推 出小冰箱,于是,移动酒柜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需要做得更多。借助但不依赖中国政府的帮助,主动跨国出击并能当地化,还只是第 一步。

  (::英国《金融时报》7月10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