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片故事:千里“奔袭”普拉昌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7:14 南方人物周刊
图/姬东 文/周勇进 5 月28日尼泊尔走向共和。短暂的兴奋过后,这个国家恢复了原状:加德满都依然四处堆满垃圾,石油依然短缺,罢 工照常进行,政客争吵不休,民生依然凋敝……见了面人们的话题依然是:今天有没有游行?今天有没有罢工?街上有没有的 士?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度。用加德满都一个朋友的话说:尼泊尔是个自由主义的泥潭,是一盘自由主义的散沙。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尼泊尔实行多党政治,开放了言论和新闻自由,这个国家到处都是自由主义者。加德满都的大学生为了车 票打折,可以随意发动一场砖头加拳头的游行示威;加油站的职工可以随意发动一场罢工,让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当地的媒体 上,你可以尽情批评政府、批评政客,无法得到一点点回应,但他们也仍然乐此不疲。 尼泊尔是一个80%以上人口信仰印度教的国家,庙宇随处可见,“这不是一个神的城市,而是神建造的城市”。在 类似老王宫的一些地方,苦行僧成群结队,四处游走。加德满都街头的碉堡、沙袋、岗哨却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刚刚经历战乱 的国家:国家千疮百孔、基础设施一塌糊涂,时局动荡,令人捉摸不定。 就像我们的好奇一样,这个国家的人对来自毛泽东国度的我们同样好奇。6月27日上午12时许,普拉昌达有力地 握住我们的手,“中国因素”在这次采访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不是来自中国,就根本无法进入尼泊尔人民解放 军戒备森严的兵营;如果我们不是来自中国,此行很可能见不到尼泊尔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尼共(毛主义)领袖普拉昌达。 从6月2日踏上飞机开始,我们经历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持久战”。 来到加德满都,舍弃五星级酒店,住进了一间中国人开的饭店,将那里作为大本营。老板老潘给我们上了一堂尼泊尔 生存“常识”课,包括:不要随便喝水,不要轻信一些尼泊尔人的承诺,不要在罢工的时候外出等等。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 “常识”帮了我们大忙。 第一个目标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郑祥林。郑祥林见过普拉昌达几次,在他眼里,普拉昌达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对郑 大使专访的最后,我们适时向其提出帮忙联系采访普拉昌达的请求,大使爽快地答应了。 从一开始我们已经估计到了采访的难度。新华社记者曾经等待一个月才见到普拉昌达,作为一家区域性媒体,我们不 能被动地等待,还需要寻找其他的突破口。我们采访了尼泊尔制宪会议;进入纳拉扬希蒂王宫参加了尼泊尔前国王贾南德拉的 新闻发布会,目睹了末代国王的“最后告白”,见证了这段“绝版”的历史——该王宫现已改成博物馆;采访了当地一些政府 官员和政治观察人士;采访了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员帕桑。 历数上述经历,不过是为了掩饰我们深深的挫败感——外围的“战斗”消耗了弹药无数,但我们最核心的“敌人”普 拉昌达仍然不见踪影。 沮丧的情绪在滋长。6月13日,我们离普拉昌达已经很近,“推进”到他戒备森严的住宅院子里,但还是无功而返 ,仅仅提交了一份采访提纲。 我们决定先“杀进”普拉昌达总司令距加德满都100多公里的兵营。探访兵营是一段惊险刺激的经历——我们住进 了毛派支持者开的荒野神秘旅馆,遭遇了“油荒”,还险些遭遇车祸……但我们得到了补偿,成为国内直击尼泊尔丛林战士隐 秘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议会办公大楼一间简陋接待室里,普拉昌达推门进来,我们猝不及防,他的手已经伸了过来 ——就是这双手,十几年前从支持者手中借了第一杆枪,开始了丛林游击生涯。 曾经当过两年教师的普拉昌达极富感染力。普灰色西装配蓝色条纹衬衣,这种西装已经成为毛派的统一服饰,在类似 制宪那样的场合,毛派领导都统一着装。从一个游击战士,到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他的形象是否也需要重新打造,是否会打领 带?对于我们这个好奇的问题,普拉昌达回答说,还需要和身边的人商量,形象的改变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对国家,对人民的 承诺不会改变——他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尼泊尔,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榨的尼泊尔。 用普拉昌达自己的话来说,“毛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践应用上有不同。普拉昌达提出了他 的“普拉昌达道路”,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尼泊尔现实环境中的应用。 20多年的多党政治没有让尼泊尔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国王亲政了,尼泊尔的局势依然动荡。于是,民不聊生的 尼泊尔人对谁上台不再感兴趣,他们要的是和平。谁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他们就支持谁。 这个丛林里杀出的国家领导人至今仍住在一个类似农村房屋的民居里,在他的住宅楼下有几个小卖铺,一群小孩在附 近的空地上玩耍。从前,他在丛林里憧憬一个新国家,现在他在这个简陋的民居里筹划着尼泊尔的未来。 普拉昌达能改变尼泊尔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