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三次夺得布克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16:02 青年参考

  ::文康慨

  

  “人民已经发话,就选《午夜的孩子》。”7月10日,“最佳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维多利亚·格伦迪宁在英国《泰 晤士报》撰文写道。此前两天,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击败了来自南非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和南丁 ·戈迪默,以所著1981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午夜的孩子》(Midnight'sChildren),获得了布克奖创 办40年来的最佳作品奖,成为了“布克中的布克”。

  这已是拉什迪赢得的第三个布克奖。1981年、1993年,以及15年后的2008年,读者们都作出了同样的 选择。格伦迪宁领衔的三人评委会只负责挑出6部决选作品,然后交由公众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渠道进行投票。至7月8日投 票截止时,《午夜的孩子》获得了7801份有效投票中36%的选票,战胜了其他5部决选作品。

  《午夜的孩子》故事始于1947年8月15日午夜,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印度宣告独立,主人公也在这一特殊时刻 降生。他叫萨里姆·西奈,本书的叙述者,“话说有一天……我出生在孟买市。不,那不行,日期是省不了的——我于1947 年8月15日出生在纳里卡尔大夫的产科医院。”他的一生注定要成为一个象征,寓言般地与印度的命运相映相合,不仅尼赫 鲁总理为他的降生专门发了贺电,甚至他丑陋的猴儿脸,也被老师在课堂上嘲弄,指称与印度地图惊人地相似。

  独立日零点过后的一个小时内,全印度总共生下了1001个婴儿,其中581个存活,是为“午夜的孩子们”。他 们个个具有特异功能——萨里姆·西奈先精于通灵异术,后来意外弄坏了丑鼻子,但其灵敏度变得连狗都自愧弗如。他本是盲 流之子,在出生时,被人与富商的儿子湿婆调了包,结果两人的命运均发生了大逆转。

  全书以萨里姆的口吻叙述,讲自己的前世今生,杂糅重大事件,如阿姆利则惨案、印巴分治、南亚战争,以及甘地夫 人实行紧急状态等,此种手法与结构,既有《百年孤独》和《铁皮鼓》的历史魔幻,又有《一千零一夜》的余韵。通过一个人 的鼻子,我们似乎能闻到整个印度社会的味道。

  《午夜的孩子》始终极受重视与好评,被国际文坛公推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之作,著名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还于 2003年将此书搬上了戏剧舞台。

  2001年,中国《世界文学》杂志第5期刊登了刘凯芳译《午夜的孩子》书稿中的两章,并附译者所写的评介文章 《一位滔滔不绝地讲故事的大师》。事实上,拉什迪还是一位汪洋恣肆的语言大师,书中那混杂着印度当地语言的英文极其奇 妙。

  (::中文版全书《午夜的孩子》目前尚未出版。)

  参考资料

  惹上死刑追杀令的拉什迪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1948年生于印度孟买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后入英国剑桥大 学国王学院学历史,在两家广告公司短暂效力后,转为全职小说家,并入英籍。

  1981年,他以第二部小说、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午夜的孩子》赢得布克奖,一炮而红。但其1988年出版的 讽寓小说《撒旦的诗篇》触怒了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后者于1989年2月下达了针对他的死刑追杀令。该书日文版的译者 被杀害,意大利语和挪威版的译者亦遭袭击。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支持对拉什迪的死刑判决,但拒绝将其撤销,理由 是只有霍梅尼本人才有权这样做。霍梅尼于1989年6月去世。

  《撒旦的诗篇》繁体中文版于2002年由台湾雅言文化出版,译者为“佚名”。

  2007年6月,拉什迪因“文学贡献”获英女王册封爵士,引发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的抗议风潮。同时,伊朗政府 再度重申,针对拉什迪的死刑令仍然有效。

  拉什迪四度结婚,又四度离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