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方为何敦促他国实行“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5日14:27  青年参考

  ::文张丹红

  

  前不久,在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波恩汉学会联合举办的“相遇中国”系列活动中,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哲学教授 汉斯·格奥尔格·默勒,作了题为“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吗”的报告。默勒认为,“当今社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只是用敦促他国实行民主的方式,来证明我们自己的民主性。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张丹红 对默勒教授的采访。

  “人民的统治”是不存在的

  德国之声:您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吗”。您的回答是什么呢?

  默勒: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听起来可能令人吃惊,但我是从哲学层面思考问题。因为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的统治” ,而这是不存在的。因此这样的提问就是错误的。

  德国之声:西方的民主难道不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一种政治体制吗?

  默勒: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们今天的社会或政治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看一看欧盟,看一看德国,哪里是人 民说了算!我们目前的体制可以说运转良好,这里的生活也很舒适,但这不是我们所理解并标榜的体制。我们赋予自己的政治 体制各种各样的神话和美好的设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主”这一词汇。我在报告中也将引用几位政治学家的立场,他们都 认为尽管德国和欧洲的政治体制较为优越,但这不是人民做主的制度。

  德国之声:那为什么西方要求中国实行更多的民主呢?

  默勒:我的印象是,西方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针对的并不主要是中国,而是为了强化我们这里的所谓的“大众宗教 ”,就是说我们这里是真正的民主体制,而且这一体制构成我们社会的基础。用敦促他国实行民主的方式,来证明我们自己的 民主性。

  德国之声:但是中国不是也在逐步民主化吗?比如村长不是已经自由选举产生了吗?

  默勒:不错,中国社会采取了一些朝向民主化的步骤。但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无数背弃民主化的事例,非民主化的发展 也许决定了人们更多的生活领域。想一想经济领域、教育、大众传媒,医疗卫生,在这些决定我们生活的领域里,都不存在民 主,也不可能表决。你不能表决电视该播放哪些节目,你不能表决你的成绩单上是什么分数,等等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你是 在中国生活,还是在美国或俄罗斯,你的日常生活都不是通过表决来规划的,而且你也不一定希望如此。总体来说,一个人的 日常生活并不会因民主表决的程度高而变得更好。

  

  民主并不决定生活质量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您认为如果中国现在实行全面直选,这对中国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默勒:不能笼统地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实行民主选举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比如1933年 德国实行了自由选举,但并没给德国带来福祉;而印度实行了几十年的民主,但我想很多印度人更愿意在中国生活。在有些国 家,自由选举是种很好的模式,比如二战后的德国。但民主不是灵丹妙药,比如在伊拉克,民主的尝试就没成功。对巴勒斯坦 的选举结果,我们也不满意。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社会幸福与否的标准是那里是否存在自由选举,那么这是一种思维的短路。

  

  中国的民主压力主要来自媒体

  德国之声:但民主难道不是具备更正“错误选择”的能力吗?

  默勒:凭什么来决定哪些是“错误的选择”呢?如果只有少数人认为选举结果是个错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在下一 次选举中更改其决定。没有客观的标准来决定哪个政治决策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面临实行更多民主的压力吗?

  默勒:中国政府处于西方政府和媒体的压力之下。但我不能判断中国政府是否也面临中国社会的压力。我认为这一压 力不是来自经济界或是学术界,而主要来自大众媒体。

  德国之声: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去年秋天提出亚洲战略纲领,认为中国对德国构成体制上的挑战。您赞同这一观点吗 ?

  默勒:我不认为存在体制上的竞争。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比较:中国是专制的,西方是民主的。中西体制本身 既十分复杂,而且相互交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不能做这样简单的对立。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的现行体制能解决内部存在的众多问题吗?

  默勒:我不认为任何国家的任何政治力量具备解决根本性问题的能力。

  (::德国之声原题:“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吗?反方如是说”)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