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政府接管“两房” 巨额救急款会打水漂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2日14:55  青年参考

  文刘信民

  美国政府决定花最多2000亿美元买一颗“速效救心丸”,给眼看要暴毙的“两房”(美国最大的两家房贷融资机 构房地美和房利美)捡回条命来。然而两房未来康复的任务,则落在了下任总统及下届国会肩上。而今天美国人从国库中拿出 的这笔重金,是打水漂还是能投资获利,都取决于次贷风波的走向。

  9月7日,美国政府展开被称为“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接管“两房”。主要措施有:限时辞退原两房CEO,两 家公司归今年夏天新成立的联邦住房金融署管理。其次,向两家公司注资,初始阶段向每家公司注资10亿美元,注资上限每 家1000亿美元。

  

  保尔森: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不惜重金挽救两房”的决定,让那些手持两房债券的投资者们欢欣鼓舞,其中包括美国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以及 美国“债券大王”格罗斯。被辞退的两房CEO显然不算输家——前房利美和前房地美CEO分别获得了930万美元和1410 万美元的分手费。

  真正窘困的是公布这项决定的美国财长保尔森。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的报道这样描写保尔森的困境:这个救助措施是保尔森提议的,前几日美国国会通过该提议, 决定用纳税人的钱挽救濒临破产的两大房屋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时,争执达到了白热化。财政部这个极少和国会 发生冲突的领导班子,其挽救两房的法案却遭到了参议院大多数共和党人的反对。有些人甚至说这个法案带有点社会主义的味 道。

  即使是在金融业有着丰富经验的保尔森,在面对着如此复杂、波及广泛的金融危机时,也偶尔会窘困失措。他说:“ 当我征求大家的意见时,很多人总是说‘我不喜欢这个提议’,‘那是个很糟糕的建议’。于是我反问道,‘我也不喜欢,那 你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救急款会打水漂吗

  来看看美国政府此次打开钱袋子,搬出的重金都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两房”中。首先,作为“注资”的交换条件,美 国财政部将获得定期收费、分红以及未来收购每家机构79.9%普通股份的权利。

  此次政府注资,第一步是购买“两房”的优先股。这种股份,相对于普通股民手中的股票,有诸多好处,比如优先享 受分红,在公司破产清算时,优先得到偿付,且“旱涝保收”,即不管公司经营业绩如何,都能享受到固定分红。此次美国政 府购买两房优先股的利息,就是每年10%。

  按照美国高盛债券交易部副总裁苏晖的说法,未来两房如果是赚钱的,首先将会分钱给债券持有人,偿付他们的利息 ;如果还有剩余的资金,再向美国政府支付每年10%的利息;还有剩余资金的话,才能轮到原有的优先股和普通股,“这意 味着原有股东已经分不到什么钱了”。

  如果“两房”未来亏损的话,承担损失的顺序则是普通股、优先股、政府优先股和债券。苏晖说,这意味着普通股的 价值已经没有了。目前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为普通股。9月8日“两房”在欧洲法兰克福交易所率先开盘,其普通股下跌幅度 接近60%。

  

  保尔森采取拖延战术

  美国政府大手笔救市当然不是为了10%的利息,或者是买入“两房”股票,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实际上,正 是在各投资机构对摇摇欲坠的两房发怵,避之惟恐不及,而作鸟兽散之时,美国政府才以政府名义作担保,以美国纳税人的钱 来填这个直到今日还无法测量深度的黑洞。

  著名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是否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现在判 断还为时过早。因为我们不知道两房最终损失有多少,如果损失远远超过政府能注资的数字,可能又有问题了,因为政府花钱 需要议会同意,如果它要花更多的钱,要重新回到议会讨论,同不同意就是两可了,所以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他认为,现在 的救急做法只是“拖延战术”。

  纽约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认为,不应该由保尔森和他的部门承担所有批评。“这不仅是财政部的 问题,而是整个联邦政府失职。他们让次级债市场和房地产泡沫无限制地扩张,他们相信风险控制模型,认为市场秩序要比政 府管制来得更有效。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自我管制的结果就是没有管制。”

  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保尔森说,现在财政部尽量不夸大,也不轻描淡写眼前的危机:“我想这场房贷危 机还得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最主要的部分今年底会基本结束,虽然进展可能没那么明显。”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