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0日报道,芬兰前总统、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成为2008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出生于芬兰港口城市维堡港(现属俄罗斯),1941年苏联和芬兰开战,战争带来的颠 沛流离的生活对阿赫蒂萨里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来他进入军队服兵役,并获得了芬兰陆军上尉军衔。退役后,阿赫蒂萨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除了芬兰语,阿赫蒂 萨里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
1960年,阿赫蒂萨里来到巴基斯坦卡拉奇,代表基督教青年会在当地开设体育教育课程。3年后,他返回芬兰, 开始在一些非营利机构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部门担任联络员,1965年加入芬兰外交部,开始了外交官生涯。
后来,阿赫蒂萨里成为芬兰外交部国际发展援助部门的最高领导、外交部部长助理。1988年12月,联合国纳米 比亚特使卡尔森在洛克比空难中丧生,阿赫蒂萨里临危受命,出任联合国派驻纳米比亚特殊代表。
纳米比亚独立问题是阿赫蒂萨里外交生涯的第一个完美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南非占领了纳米比亚,1966 年,联合国的委任统治期限已到,但南非一直将纳米比亚地区当作是防范安哥拉的最后防线,不肯放手。
当时正值冷战期间,美国、苏联都将这一地区视为冷战前线,阿赫蒂萨里不得不在各方之间奔走斡旋。据这一时期美 国国务院派驻的非洲事务助理切斯特·克罗克回忆,阿赫蒂萨里任何时候都头脑清晰,有理有据,对利益各方直言不讳,“他 对非洲人说,‘你们可能不喜欢美国的立场,但是它是美国,他们是会动真格的。’然后再回来跟我们说,‘非洲的各党派都 需要一个调整度’。阿赫蒂萨里对一切都极具耐性,能够忍受大国小国的怪癖和奇怪的举止。”
1990年,纳米比亚终于宣布独立。纳米比亚前总理西奥本·古里拉布说,阿赫蒂萨里“完全配得上”诺贝尔和平 奖,“纳米比亚的独立战争经历了几十年,有死亡,有背叛,有无休止的灾难,但是最后,他成为带给纳米比亚和平的组织中 的一员。”
1994年,芬兰被经济低迷和党派争端困扰,阿赫蒂萨里极高的国际声誉,长期派驻国外、远离党派斗争的清新形 象,得到了国民的支持,当选为总统。在总统任期内,阿赫蒂萨里几乎每天都在芬兰本土或者国外旅行,被称为“旅行狂人” 。因为倔强的性格,阿赫蒂萨里和芬兰国内媒体的关系并不愉快,媒体称阿赫蒂萨里的总统大位当得“并不舒服”。2000 年,阿赫蒂萨里没有寻求连任,原外交部长哈洛宁成为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卸任后,阿赫蒂萨里专注于国际和平事务,2005年完美解决了印度尼西亚的亚齐暴乱军和中央政府间的冲突。上 世纪90年代,阿赫蒂萨里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
此次获奖后,阿赫蒂萨里在接受采访时说,维持和平是个艰难的过程。就像他2005年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的 ,“和平就像是条大马哈鱼,很难钓到。但是终归值得一试,即使什么结果也没有。顺便说一句,我的一生,没有钓到一条大 马哈鱼。”
不过对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也有质疑的声音。最大的争议是阿赫蒂萨里曾担任联合国负责科索沃最终地位 问题的谈判特使,并建议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独立”。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独立”意味着什么?恐怕这个问题人们仍然要 继续争论下去。
获奖后有记者问阿赫蒂萨里,他准备怎么使用100多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阿赫蒂萨里回答:“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不会告诉你。不过,我总会找到地方用掉的。”阿赫蒂萨里已经71岁高龄,获奖后他说:“或许是时候停止目前每年有 200多天在海外度过的生活了。”
(张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