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飓风”正从华尔街向全球席卷!
9月24日晚,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救市演讲中说:“本次危机将可能与1929年的全球大危机相比。”
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布什政府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救市资金的实际金额,已经从最初的7000亿美元扩大到现在的8500亿美元。尽管如此,这场风暴仍不可抵挡地向欧洲大陆、甚至更远的地方席卷。救市的风潮,也被逐渐加上了“全球化”的背景。
如今,谁也说不清,这场“飓风”究竟会持续多久?能绝处逃生,是每个金融大亨们所希望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解读这场“金融飓风”的来龙去脉,了解华尔街金融大亨逃生的过程,分析面临危机的深层背景,或许能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风云华尔街
本刊记者 陶 淘
华尔街由来 纽约曼哈顿南区本来有一段土墙,是16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修建。17世纪末,英国人赶走荷兰人之后,拆墙建街,取名Wall Street,即“墙街”的意思,音译为“华尔街”。华尔街从百老汇延伸到东河,长不过500米,宽不过11米。
18世纪后期,华尔街靠近今天的百老汇的街口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它能遮阳避雨,是做生意的好场所。1776年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开始定期发行国债,市场上增加了很多可交易的品种。
曼哈顿的证券经纪人选择华尔街的梧桐树作为交易地点。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他们以固定的价格收购国债,再以另一个略高的价格卖出国债。
1792年,为了防止同行间的恶意竞争,华尔街的交易员约定在为客户提供证券交易服务的时候,收取不低于0.25%的佣金。这被称为《梧桐树协定》,是华尔街作为美国金融中心正式起步的标志。
19世纪末,随着美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华尔街发挥了巨大的融资作用,步入第一个发展期。以J.P.摩根为例,它在1901年对美国钢铁公司进行重组时,融资总规模达1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7%,这些资金都来自华尔街。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华尔街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确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整个世界开始进入“美元本位”时代,国际金融重镇也从欧洲的伦敦转移到美国的华尔街。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越发稳固。它的风吹草动能够影响整个欧美市场,甚至波及全球。这条街上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等。
几多金融风暴 在华尔街200余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的成长,也有过黑暗的低谷,经历过许多次的金融风波,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1929年。当时,华尔街的过度投机行为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投资者们只要支付10%的钱就可以买股票。巨大的风险开始酝酿。
当年的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单日跌幅达22%,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这便是金融史上著名的纽约1929大崩盘。崩盘即现有股民全部被套,没有新股民入场,当被套的股民开始割肉卖股票时,就会造成持续下跌,最终造成股市关门。
大崩盘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1932年夏天大萧条到了“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1929年的1/3。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还有一次比较大的风暴始于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崩盘。当天开盘后,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总计5000亿美元消于无形。随即,恐慌波及美国以外的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继续下跌。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继续下泻。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其称为“失控的大屠杀”。一场局部危机就这样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金融风暴”即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对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1987年这场股灾后,美国经济停滞了数年。到20世纪90年代,借助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华尔街才迎来了“黄金十年”。而今,华尔街又刮起了“金融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