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瑞士银行靠不住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14:34  新世纪周刊

  -刘志伟

  300年的银行保密制度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瑞士能抗得住吗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董事长皮特·库勒最近日子有点难过。2009年2月19日,这个全球最大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 向美国政府提供了250名涉嫌税务欺诈的美国客户的身份及账户资料。瑞银还同意接受7.8亿美元的罚款,以避免被追究 刑事责任。库勒也许没有想到,这样的决定导致媒体对瑞士246名两院议员的调查中,23位议员希望他下台。另外16名 议员则认为首席执行官马赛尔·罗内尔应该离职。这成了一个两面不讨好的夹板决定。

  生存受到“直接威胁”

  这场纠纷源于2008年年中,美国法院授权美国国税局向瑞银集团发出传票,称已有证据表明许多美国人将财富转 移到瑞银集团,以逃避在国内的纳税义务,其中一些人得到瑞银职员的帮助,逃避监管。

  检控方在法庭文件中称,瑞银的跨国银行业务为持有200亿美元资产的2万名美国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大约1.7 万名美国客户向美国国税局隐瞒了身份和账户。

  而瑞银员工定期访问美国,向有意逃避所得税的美国客户推广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检控方称,单是2004年,瑞 士银行业人士就来美国出差约3800次讨论客户的瑞士账户。

  由此美国司法部要求瑞银集团必须向美司法部提交这些人的详细资料,否则将进行司法起诉。2009年2月18日 ,是美国司法部给瑞银集团交出美国客户名单的最后期限。当日,瑞银宣布同美国司法部达成暂缓起诉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立 即向美国政府提供部分美国客户的身份和账户信息,以及支付近8亿美元的罚金和赔偿,并不再向未申报银行账户的美国客户 提供银行服务。罚金包括了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2亿美元;交还1.8亿美元的跨国银行业务利润;以及4亿美元的美 国税项相关款项。

  瑞银集团此次还破天荒承认协助美国纳税人向美国国税局隐瞒银行账户。董事长库勒在声明中称,公司对违反规定感 到后悔,并为这些不当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他说,瑞银依然为客户保密,但相应的规定决不用于庇护欺诈。瑞银承认从200 0年到2007年,瑞银的部分私人银行家和经理“参与一个计划,欺骗美国”和美国国税局,帮助美国客户建立、隐藏秘密 账户。瑞银在卢加诺、苏黎世和日内瓦雇佣了60位私人银行家,他们将客户资料交给律师和会计师,这些律师、会计师在国 外设立秘密实体账户,躲避美国国税局的检查。除此之外,瑞银还建议客户销毁资料记录,将名表、珠宝、艺术品等保存在瑞 士的秘密保险箱中,鼓励客户使用瑞士银行卡,这样美国国税局就无法追踪客户的消费记录。

  在瑞银和美国达成暂缓起诉协议的18日当天晚上,瑞士联邦政府举行紧急会议批准了瑞银提供客户信息的决定。

  瑞银换回的是美方在未来18个月不进行刑事诉讼的承诺。然而刚刚松了一口气的瑞银没想到接下来它会面对更加两 难的境地。

  瑞银这样的“百年老店”同意披露客户信息,美国媒体将之评论为,“瑞士银行的保密面纱被撕开了口子。”而美国 还想撕得更大。就在协议签署的第二天,19日,也就是瑞银向美国提交250个客户信息资料的当天,美国司法部即向迈阿 密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瑞银提供5.2万个拥有秘密账户的美国客户名单。这一最新消息将瑞银股价在20日推落至 历史低点。

  美国司法部对5.2万个账户名单披露要求的依据,是2004年的一份银行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提到了3.2万个 现金账户和2万个证券账户。截至2004年12月,这些账户内的总资产为148亿美元,每年逃漏税额约3亿美元。

  一向保密措施做得严密的瑞银怎么会被美国司法部拿到内部数据?根据瑞士媒体的报道,这是因为有“内鬼”。美国 官方去年年中前欲指控瑞银集团美国分部的一位高级主管帮助他的顾客逃税。为了免于起诉,该主管同意和美国合作,提供了 银行内部运作的信息,从而让美国司法部掌握了银行帮助顾客逃税的具体证据,两次起诉瑞银。

  由于此前达成的暂缓起诉协议,此时的瑞银以及瑞士政府已开始迎来劈头盖脸的批评。大部分议员对瑞银的做法十分 不满。有议员表示,瑞银向美国支付罚金并提供客户信息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瑞士银行长久以来对客户资料保守秘密的传统, 这将沉重打击瑞士的银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瑞士各党派则批评政府过快屈服于美国压力,认为该协议将迫使瑞银在 美方压力之下提供更多的客户信息。瑞士《时报》评论称,“瑞士金融市场监督机构和政府的信誉在此事件中严重受损。”即 使瑞士境外的人也认为这样的举动对于瑞士来说并非好事——瑞银自中世纪建立的保密传统被破坏了。美国政府离岸税务专家 杰克·布卢姆说,“瑞士说这是瑞士联合银行的末日,没人再相信瑞银的账户。”

  两面受夹击的瑞银在20日对美国第二次民事诉讼的应诉书中称,美国国税局的要求将瑞银及其员工置于一个无法立 足的境地,瑞银被夹在了美国法院和瑞士刑法之间,美方的要求“完全无视瑞士的现行法律和主权”。

  事实上瑞银还面临着第三方的压力,那些将被披露个人资料的客户正在对瑞士法院提起上诉。21日,瑞士金融市场 监督机构发言人为瑞银第一次的和解协议辩护,称由于瑞银集团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其生存受到“严重的直接威胁”,订立 和解协议可阻断司法程序,保护银行免于破产。

  但面对随之而来的美国第二次民事起诉,瑞士似乎改变了主意,它不准备妥协了。瑞士联邦法院2月20日晚紧急下 令禁止向第三者特别是美国税务部门移交涉及瑞银集团的8名客户信息,责令瑞银集团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督机构24日前对移 交决定作出答复。联邦法院过问的原因是,瑞银集团相关客户18日联名向瑞士联邦法院起诉,要求阻止瑞士金融市场监管机 构可能作出的移交决定。

  瑞士财政部部长兼瑞士联邦轮值主席默茨在周末的电台讲话中警告说,美国政府为揭开客户姓名而采取的法庭行动不 会取得成功。他说,披露少数涉嫌税务欺诈的账户持有人的行为,并不意味瑞银或瑞士政府将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将所有在瑞 士拥有离岸账户的美国客户身份都披露出来。

  作为对美国新的起诉行为的抗议,瑞士政府取消了2月24日赴美国参议院讨论瑞银问题的原定计划。瑞士联邦政府 22日公开表明,不出席美国参议院3月4日就“避税天堂”问题所举行的听证会。瑞士财政部发言人麦尔讲话称:“瑞银已 在18日与美国当局达成和解协议,但华盛顿仍对瑞银提起民事诉讼。美国司法部忽视瑞银、瑞士政府与美国当局的合作态度 ,以蛮横措施威胁瑞银,我们深表遗憾。”

  私人业务帮了瑞银

  瑞士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台湾陈水扁一家的“海角7亿”就存在这里。而瑞银集团不但在瑞士是最大的银行 ,在全球也是最大的私人银行,最大的外汇交易商和最大的资产管理商。瑞银连续四年被《欧洲货币》杂志评为全球最佳私人 银行,它同时也受到亚洲客户热捧,《金融亚洲》连续五年评它为亚洲最佳私人银行。

  1997年12月8日,总部位于巴塞尔的瑞士银行公司与总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联合银行宣布合并,成立瑞士联合 银行集团,新集团采用后者的名字。这让此前瑞士信贷集团与民族银行合并组成的新的瑞信集团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瑞士银行成立于1872年,算起来有137年历史了。

  瑞银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在超过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全球员工超过7.5万名。其中,39%的 员工在美洲、36%在瑞士、16%在欧洲其他国家、9%在亚太区。

  在瑞士国内,“大银行”只有两家,瑞银集团和瑞信集团。瑞银集团在1998年合并之初刚好赶上美国高新技术泡 沫破裂,合并前的瑞士银行公司在美国市场对冲基金上的投资给新的瑞银集团留下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不过瑞银由此 做出了它在投资决策上的重大改变,1999年,它终止了与瑞士再保险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把前景不明的保险业剥离出 去。从2000年开始,瑞银不断寻找机会收购一些有着良好基础的私人财富管理基金,这些基金专注于管理私人财富并且有 着保持良好的多年的客户关系,但他们在银行纷纷合并组成大集团的全球背景下,经营成本越来越高。2000年,瑞银以1 25亿美元购入了美国佩恩·崴博经纪公司。2003年后,美林集团的德国私人银行部门和瑞士朱力斯拜尔公司的北美分部 被瑞银收入囊中。2006年它收购了绍尔博恩信托投资基金(SauerbornTrust),这家私人财富管理基金为 100个左右的德国富豪家族管理着8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宝马公司的匡特家族。

  瑞银在国外迅速扩张同时不忘积极争取那些未把财富交给大型金融机构打理的客户。它悄然成为全球获利最高的金融 机构之一。它的资产和负债接近瑞士整个银行业资产和负债的40%。瑞银的核心业务仍是管理私人财富,这也是瑞士银行界 的一大传统。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瑞银的利润率将近50%,在这个高度分散的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瑞银之手投资 出去的个人和公司资产将近2万亿美元,其规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不过,像全球所有开放的金融机构一样,瑞银这样的“大象”银行也没能抵住账面高利润的诱惑,从而在泡沫破裂后 迎来了它的困难时刻。随着银行业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金融衍生品的迅速增多,2004年之后,瑞银在资产管理方面逐渐摒 弃了令投资者厌烦的偏重价值的保守型投资方案,开始不遗余力地向客户推销所谓的“选择投资”金融产品,包括对冲基金以 及提供进入私人股权和房地产领域的机会。它同时还把触角伸入到了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这两个领域。汤姆森金融公司的资料 显示,2005年上半年,瑞银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股票交易商,交易金额达191亿美元。来自私人银行业务的无风险收 入为瑞银提供足够的补给,并使它乐于承担更大风险。好在这样的好景不长,但后果也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得以暴露,到了2 008年年底瑞银共减记超过46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它的对手瑞士信贷则减记了10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

  2008年10月16日,瑞士政府宣布向瑞银注资60亿(合53亿美元)瑞士法郎,通过持有强制可转换票据获 得9%的股权成为瑞银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瑞银将总值约6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剥离至一个单独的基金 名下。2009年2月10日瑞银集团发布最新财报,2008财年第四季度瑞银亏损81亿瑞士法郎,去年全年累计亏损1 97亿瑞郎。

  路透社说,瑞银是一向以稳定著称的瑞士银行业的象征,在瑞士地位非比寻常。相比起美国各大银行、投资银行以及 对冲基金的损失来说,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原因是瑞士的银行资本金一直比较高,此外,瑞银和多数瑞士银行一样,主营部 分仍是私人银行业务,没有投资于次贷衍生产品。而私人银行业务是这次金融风暴中受波及最小的银行业务部门。但是这样的 损失仍然引起部分瑞士人的出离愤怒,他们对自己的银行系统充满了信心,而现在瑞银让他们失望了。

  2月17日晚,瑞银集团位于苏黎世市黄金地段核心的一栋办公楼遭到泼漆抗议。抗议者当晚将红色、绿色和粉色油 漆泼向办公楼正面,点燃数只汽车轮胎,扔在楼外。苏黎世市警察巡逻车看见大约30人逃离现场,当地警方称,“警方拘留 两人,以作详细讯问。”油漆击中办公楼第三层,造成数万瑞士法郎损失。他们认为瑞银“连累”了政府和纳税人。

  保密制度的兴与衰

  在这个全球缺钱的时代,美国瞄准一向以稳定性著称的瑞士银行,并不奇怪。瑞银集团与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延缓起诉 协议有点“破财免灾”的意思,只是日子并不好过的瑞银估计很难满足正到处找钱的美国的需求。

  让瑞银更为难的是,美国这一次直接瞄准瑞士银行生存繁荣的命脉——银行保密制度。公开200余名客户的个人资 料,已非常勉强,如果还要更多,那瑞银的金字招牌“保密第一”将名存实亡。瑞士银行之所以繁荣多年,外界公认的最主要 原因就是严格执行的银行保密法。而“客户避税服务”可说是公开的秘密,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瑞银像所有替富人提供理 财服务的私人银行一样,擅长给出“避税”建议。在不缺钱的时候,相关国家还想不到这些“小钱”,而现在它们纷纷想到的 ,正是瑞士银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储钱罐,全球75%的私人财富就汇集在这412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当于两个北 京大小。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拥有3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成为瑞士银行家最早的雇主。这位法国 国王雇银行家内克打理自己的财富,之后,还让他担任了法国财政大臣。此后,法国人一直有雇用瑞士银行家的传统,拿破仑 也是瑞士银行家的服务对象。

  保密制度的最初兴起和宗教有关。日内瓦的银行家大部分都是新教徒。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 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这些新教徒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漏这批新教 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1713年,日内瓦会议制定了银行法,禁止银行人员将客户的信息透露给其 他人。1789年,欧洲大陆爆发了社会变革,拥有保密法的瑞士遂成为改革受害者政治和金融的避难所。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所有资产,如果被发现作假或是 拒绝交代,后果就是死刑。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叠钱,要 求存入某某的账户。如果钱能存入,就说明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盖世太保回国后对储户施压,钱就从瑞士转回了德国。 一年之内,就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则安全逃过此劫。三条人命给了瑞士 充分的理由加强银行保密法。1934年,这个仅在银行界流传的职业守则最终成为了瑞士的法律。

  当年颁布的联邦银行法其中著名的47条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监督员等等,都必须严格保 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否则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此外,保 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后来,各银行为加强保密,普遍采用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即存户只在第一次存入时写真实姓名,尔后便 把户头编上代码。为了替储户严格保密,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 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此外,瑞士传统的私人银行当年迅速发展还在于其承担了无限责任。假如银行倒闭,无法如数归还资金,客户可以拿走这些 私人银行拥有者的家族资产。

  到了1987年之后,为控制有犯罪来源的金钱交易,所谓的 “匿名账户”不存在了。所有瑞士银行都要求职员遵 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必须确认每个开设新账号的客户的身份及他们经济上的合法性。各银行都自设国际上承认的身份 认证条规。即使是非常敏感的身份,使用号码代替姓名,客户的姓名在银行内部很小人员范围内也是公开的。

  这样的保密制度让全世界大部分的私人财产流向了瑞士银行。同时它的麻烦也因此源源不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就 是犹太人索偿案。德国纳粹二战时对犹太人疯狂掠夺,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财富放在了瑞士银行。战后,受害国和受害人的后 裔强烈要求德国归还掠夺的财宝。迫于压力,瑞士银行公开了部分资产内容,这是瑞士银行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一些阵亡者 家属甚至对瑞士银行深怀敌意。此外,很多国家独裁者或大财团总裁的巨额财富也往往存于瑞士银行。各国通过司法程序,不 断要求瑞士银行返还。这其中包括返还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130多亿美元以及还给尼日利亚的前独裁者阿巴查将军的约1 0亿美元。这些诉讼往往耗时甚巨,马科斯的案子诉讼、调查、核实的时间就长达16年。

  瑞银集团“花钱免灾”的做法并非第一次。为了保全银行保密制度,瑞士银行此前签署过类似协议,那一次的价码是 10亿瑞士法郎。当时也是在美国的特殊时期。“9·11”袭击事件以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追查恐怖分 子之间的金钱往来。瑞士同美国合作,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认为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阻碍了调查的开展。此外, 欧盟也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防止欧盟国家居民逃税。

  为了保住保密法,并且不得罪自己的贸易伙伴,2004年,在欧盟瑞士布鲁塞尔峰会上,瑞士花了10亿瑞郎来维 持银行的保密权。这笔钱分5年流入布鲁塞尔的聚合基金,用来支持扩展后欧盟的贫穷地区。瑞士同时加入《申根协定》。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透明,世界金融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虽然财富的私密性仍然很高,但保密和谨慎原则似乎 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客户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分析他们的资金需求并实现良好投资回报的银行。1984年,瑞士曾经做 过一个调查,75%的人坚持银行保密制度。到了2000年,瑞士民众对保密制度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1/3接受调查 者认为该项制度只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处;有10%的人希望彻底废除银行保密制度,其余人则认为制度应该有所放宽。在6 01名接受调查者中,只有28%的人认为应该继续保持银行保密制度。人们开始认为偷税漏税不再是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 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在欧洲,还有和瑞士一样严格施行银行保密制度并从中受益的国家,如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等。他们也同样遇到了和 瑞士一样的问题。去年年初,德国联邦邮政公司高管逃税丑闻曝光。嫌疑人将上千万欧元的资金转移到列支敦士登,以逃避德 国税务机关的检查,估计的逃税总额接近100万欧元。警方的相关调查牵出了上千人的逃税纪录,触发“德国历史上最大的 逃税调查”。英国首相布朗不久前也表示,他将在4月份召开的金融峰会上提出建议,整治这几个“逃税天堂”。英国财政大 臣达林在瑞银签署协议后表示,银行保密法应该被重新定义。有些人利用这种制度来掩藏财富,逃避应尽纳税义务的行为是难 以容忍的。

  对于这些依靠保密法繁荣百年的欧洲银行来说,这将是极其两难的选择。卢森堡副首相伯恩称,新形势下银行保密法 的确需重新定义,但绝不能被废除。他说,如果取缔卢森堡的银行保密法,将造成资金流出欧洲,而且会带来15万人失业。 这同样会使颓唐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对于刚好坐在刀锋上的瑞银集团来说,来自国内的责难和美国的施压已经难以应对,如果英国、德国、法国等各国都 要求它公开客户名单补缴税款,以弥补各自国内捉襟见肘的流动性危机,那库勒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

  (林恩对本文亦有贡献)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