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决议过关,坎昆为南非传递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2日06:13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廖勤 驻京记者 洪俊杰

  经过近两周的艰苦谈判,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在延迟一天以后于昨日落幕。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特设工作组的决议草案,为明年的南非德班大会提振了信心。

  模糊处理搁置争议

  在本次大会上,由于日本等伞形集团国家的极力抵制,《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最终如何破解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议定书》工作组的决议最终给予模糊处理:应“及时确保第一承诺期与第二承诺期之间不会出现空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吴妙发表示,虽然没有具体时间表,但“第二承诺期”以文件形式通过本身就是成功,这表明大会最终没有采纳日本等国家的意见,坚持了“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这一成果为接下来的减排谈判奠定基础。

  不过,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张海滨认为,对于《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决议只是采取了暂时搁置的处理,各方仍然坚守自身立场,并未作出让步。由于决议没有给出落实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表,而且围绕减排这一最关键分歧,目前还存在双轨制的存废之争,“现在只能希望第一、第二承诺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保证《议定书》在2013年能继续有效执行”。

  会议取得的另一大成果是决定设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是关于资金来源问题,决议付诸阙如。

  “这很大程度是来自日本的干扰,迫使大会在有限的会期内将重心放在‘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使讨论资金分配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吴妙发说。不过,由于目前各国已对“建立长期资金”没有异议,资金来源分配这一细节问题相信在未来会议中能够解决。

  张海滨指出,哥本哈根大会曾就启动资金达成共识,但在如何操作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有分歧。前者希望以双边和贷款方式来运作,但后者希望采取基金这种多边方式,这样更能保证公平独立。“虽然资金来源问题还没解决,但从设立基金来说,发展中国家已经赢得一分。”

  此外,决议还敦促《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决定将“适应”和“减缓”同处于优先解决地位,《公约》各缔约方应该合作,促使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到峰值。

  良好气氛多有助益

  坎昆之所以能取得成果并获得积极评价,和这次大会的良好气氛不无关系。和上次哥本哈根大会的“火辣”相比,火药味变淡是坎昆大会留给世界一个最鲜明的印象。尽管前期仍飞出不少口水,期中成绩单也不理想,但全程下来,各方基本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正如中国代表团的评价,各方表示出 “良好政治意愿”,“在谈判过程中,各方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吴妙发表示,气候谈判进行了多年,历经坎坷,各国对谈判的艰难程度都心知肚明。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本次会议都抱有理性态度,因此坎昆会场上没有出现哥本哈根会议那样的大起大伏。“从技术层面讲,主办国墨西哥在营造氛围上可谓用心良苦。”张海滨说,墨西哥吸取了哥本哈根大会的经验教训,调整了会议规格,改元首级为部长级,会议规模为此大大“瘦身”,这有利于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也使大会受到“适度关注”,从而为谈判各方减压。

  多边机制活力依旧

  观察近些年的气候谈判,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每轮谈判基本无法求解,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轮。和去年哥本哈根寄希望于来年的坎昆一样,今年的坎昆大会也对明年南非德班大会寄予厚望。这多少令人想到当初多哈回合谈判的情景,每一轮谈判过后也总是把解题的“希望”留给下一轮,如此“击鼓传花”,届届相传,但结果是,多哈回合已停滞多年,至今仍未破冰。人们不禁要问: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多边机制是否已显疲态?

  “多边机制依然是当前最理想也是最现实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张海滨说,这是由全球性问题的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全球性问题的根源来自多方,不在一国,结果却会殃及各国,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多边机制虽然看上去耗时费力,效率很低,但是能保证公平,能最大程度照顾各方利益。“好比交通红绿灯,它不能解决拥堵,却能带来秩序。”此外,多边机制能否“给力”也不完全取决于机制本身,还与各方的合作意愿有关,同时也需要多边、区域等其他机制的有效配合。

  吴妙发也表示,虽然多边机制成效不易显现,但慢工出细活,其取得协议的效果更踏实,应用更广泛。因此无论气候谈判还是多哈回合谈判,都是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

  应该说,坎昆大会的进展已证明多边机制的活力,相信明年的德班大会在第二承诺期、援助资金来源、技术转让等问题上会取得突破,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这一坎昆未能了却的心愿。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