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一些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坎昆海边摆放一个巨大的救生圈,旁边写着“希望?”的字样。
墨西哥当地时间11日凌晨3点,在原定闭幕时间过去9个小时之后,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加时赛“点球决胜”的关键一刻,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决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使双轨制机制得到继续,在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有专家指出,此次马拉松式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犹如一场沉闷的足球比赛,“上下半场”两段谈判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对攻”场面和精彩的“射门”镜头,各方代表的老调重弹和反复阐述自身立场,从一开始就为坎昆会议定下了基调,同时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谈判笼罩上了厚厚的乌云。
经过13天艰苦谈判和最后40多个小时的彻夜工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能够在加时时段以193票同意、1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两个决议,不失为一个预料之中的“奇迹”,也是目前情况下各方能够接受的最满意结果。有学者认为,虽然决议并不完美,但在与会国家矛盾重重、核心问题立场短期内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决议案文至少均衡地反映了各方意见,没有关闭未来继续进行气候变化谈判的大门,可以说信心与和谐是本次大会最大的收获。
坎昆大会最终通过的决议,对棘手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采用了较为模糊的措辞:《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应“及时确保第一承诺期与第二承诺期之间不会出现空当”。这一说法虽然认可存在第二承诺期,但并未给出落实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表。
决议敦促《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适应”和“减缓”同处于优先解决地位,《公约》各缔约方应合作促使全球和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决议认可发展中国家达到峰值的时间稍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减贫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优先事务。决议还认为,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必须带头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可预测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支持。决议还决定设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有专家指出,坎昆大会虽然被认定为是取得了积极有益的成果,但从大会达成的决议不难看出,其内容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原则、立场、态度或期待,并未就相关的实质性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气候谈判表现出了悲观的态度。从此次大会的气氛、谈判的激烈程度和会议的效率综合分析,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阶段,短期内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报特派记者赵涛(本报坎昆12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