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毕诗成:后9·11时代人类需要大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29 浙江在线

  5年,弹指一挥间。

  5年前的9月11日,一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却因为一次恐怖袭击变得不再平常,成为开启一个新的不确定空间的符号节点。

  五年后,有学者说,“9·11”的意义被夸张了,回顾人类的历史,比这更惨的惨剧
发生了多少?9月10日,留美学者薛涌在《新京报》上撰文,试图告知人们,现代大众传媒,把曾经的场景不停地渲染,某种程度上“戏剧化”地夸大了那次人间灾难。此言不虚,却不尽然。

  有“史学之父”之称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判断什么历史事件发生、怎么发生是不可能的;但纪录这一事件在世界中所引起的回荡,则是历史学家的责任。自由的传媒似乎正在通过无处不在的镜头,来实现前一种判断;留给更多人思考的,则是后一种“回荡”,对于世界来说,对于人类来讲,意味着什么。

  根据报道,今天(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将展出50幅巨幅照片,CNN将再现2001年事件发生当天的实况,全世界很多媒体都将展示并回顾那个曾经的恐怖。这似乎有其必要,但谁又能明确地说出来,除了那个五年后仍然不知在何处的本·拉丹,以及已经被贴上恐怖标签的一些人之外,未来的恐怖分子在哪里?发生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的爆炸案,作案的3名大学生的动机仅仅是“亚洲人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发生在伦敦的连环大爆炸,布莱尔首相曾声称这是对“社会价值观的袭击”,但警方认定的4名作案嫌疑人,却都是在英国土生土长,从小就接受英国的教育,他们的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英国式的———并非不同文明间的冲突,而是相同文明里的裂变。反恐,真的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

  亨廷顿说,世界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穷人和富人。其实延伸开来,可以解读为:世界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认同世界的人与不认同世界的人。最初,人们用民族国家的界限来区分冲突与合作;后来,国家界限打破了,有人尝试用“不同文明”来找朋友、找对手。但当全球化扩张令反世界人格的群体连续出现的时候,这些原则都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当不认同当前世界格局的人越来越多,而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等又激怒越来越多的不认同者走向极端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真的将是一个“四处起火”的世界。在这个起火的世界里,除了强化合作,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实现釜底抽薪之道。

  9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球反恐战略》,以协调各国打击反恐的努力。这或许是对9·11的最好的纪念吧———不在于时间上的契合,而在于192个成员国,能够第一次坐下来,面对面,对于反恐达成一致的意见。此时此刻,我们再一次想起了中国人“推动和谐世界”的智慧,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合和文化———藉此,人类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安全。


作者: 毕诗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