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美国选举选谁都差不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8:10 南方人物周刊 | |||||||||
选谁都ok 刘瑜 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在美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比如眼下我一直在跟踪观察的马萨诸塞州的州长选举。
今年11月7日是美国的选举日。没有总统选举,但有许多州要选州长,我所居住的马萨诸塞州就是其中一个。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我选谁呢? 最有力的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德沃·帕崔克,黑人,曾在克林顿政府任助理司法部长。一个是共和党的候选人凯丽·赫利,女性,是麻省现任副州长。 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当然有理由关心这场选举。对一个普通美国人来说,州级选举对他们衣食住行的影响,其实比总统选举要大。因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对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收入税的税率是多少、高速高路上的时速多少、中小学教育质量如何、有多少警察在你家附近巡逻、能否申请有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这些与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与州议会决定的,不关白宫和参众两院什么事。在很大意义上,对美国老百姓而言,“国计民生”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州计民生”。 抱着关心“州计民生”的热切心情,我大量读报、看电视、上网,努力发掘两个候选人的“本质”差异,最终得出的结论却还是:其实选谁都差不多。 听来听去,我发现他俩在政见上主要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不要削减收入税;另一个是如何对待非法移民。 赫利坚决主张削减收入税。每次电视辩论,她都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气势汹汹追问帕崔克同不同意减税。她说:“减了税,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经济发展才有动力。”我想,减税是好事啊。我一共就那么点收入,还老是被挖去一大块税,我当然支持减税了。可后来上网一查,赫利所说的减税,无非是从5.3%减到5%。顿时觉得很没劲,才减个0.3%,却嗓门大到大西洋对岸都能听到。而帕崔克说:“不错,老百姓的钱是老百姓的钱,但是公路、公立学校,也都是老百姓的公路、公立学校,如果少交税的代价是公共服务的退步,老百姓欢不欢迎呢?”好像也有道理。 再看另一个分歧。帕崔克主张让在麻省公立大学上学的非法移民交相对低的“州内学费”,赫利反对。帕崔克说,“要给那些学习合格的非法移民一个机会。”而赫利则说,他是在“用合法居民的钱奖励非法行为”。帕崔克主张给通过驾考的非法移民发驾照,出于“安全考虑”。赫利坚决反对,说这让“控制非法移民更加困难”。双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说实话,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可以“高高挂起”的问题。 当然两个人还有其他一些分歧,比如同性恋结婚可不可以合法化、要不要支持干细胞实验……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所有这些“差异”都显得鸡毛蒜皮。0.3%的税收、给不给非法移民发驾照、同性恋能不能合法结婚,对我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我来说,选谁都差不多。 “选谁都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坏事,也可以被理解为好事。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坏事。每天,我都可以从报纸上读到无数这样的哀叹: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其实大同小异,一样堕落。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为什么要去投票?事实上,很多人把美国的投票率不高,归咎于美国政党“没有给选民提供一个真正的选择”。专制者更可以声称:既然在民主选举中“选谁都差不多”,那还要选举做什么?所谓选举,不过就是一群戏子做戏而已。 但是我不这么看。“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其实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 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 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许多后来的经验研究都证明了这个简洁然而意义重大的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选谁都差不多”又是好事,因为它说明不同的政党都在使劲谄媚“多数老百姓”——这不正是“代表最广大人民之利益”吗?好比我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三明治,那么一个党请我吃拉面,一个党请我吃刀削面,我当然“选谁都差不多”了。投票率低,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恰恰说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信任:既然就算不投票,也要么能吃到拉面,要么吃到刀削面,那投不投票也无所谓了。5%和5.3%的收入税差别,说实话,怎么看也就是个拉面和刀削面的区别而已。 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的表现。这个社会已经完成了对工人能不能组织工会、如何控制大公司垄断、公立中小学如何运营、妇女该不该投票、黑人能不能坐公车前排、言论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权是不是一个褒义词等等这些个“重大”问题的辩论。剩下的,至少就国内事务来说,基本都是小修小补的“鸡毛蒜皮”了。如果一个国家这些最基本的共识都还没有形成,而我是那个国家的公民,我当然会举着选票跑到投票箱前了。毕竟,在那种政治环境下,选谁会非常不一样,我可不想被人按着脖子,吃下自己不爱吃的三明治。 (作者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