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熊培云:中国崛起会走德国老路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9:21 国际在线

  作者:熊培云

  几年前,笔者采访一位法国思想家,他谈到二十一世纪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便是“中国将向哪里去”。无疑,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不是出于“蝴蝶效应”的缘故,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举一动,也足以令世界关注。

  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时,总是疑虑重重,要么为中国担心,要么担心中国。“中国崩溃论”害怕中国经济一落千丈,因“内爆”导致“黄祸”;“中国威胁论”则担心中国崛起,因“外爆”引发战争。前些年,甚至有人担心,同样有着历史屈辱与极端民族主义浪潮的中国,会不会像德国一样崛起?

  这种担忧听起来并非完全没有理由,然而,在我看来,以目前的人心与世界大势,中国当不会也不可能重蹈德国的覆辙。笔者持此观点,不仅是因为人类善于汲取历史教训,同样基于下面这个判断: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吞并“社会”的主义,在复兴与复仇的狂热中形成并且壮大,值得注意的是,其崛起是在德国社会由开放走向封闭的呼声中完成的。与此相反,今日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虽然偶有观点相左之处,却在不遗余力地接驳世界,充分世界化的信念并没有发生动摇。开放是中国崛起的源头活水,正是一个开放社会的不断形成使中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繁荣。

  不久前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放在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藉此强调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社会建设”的首次着重提出,或可视为中国政府职能回归的标志性事件。当中国人将目光投向欧洲改良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内涵时,世界同样发现,这个为某些西方媒体所担忧的、“滑向野蛮资本主义”的中国,已经开始新的旅程,即在“社会主义”中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或者说,中国正在重新发现社会。

  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尽管近年来有关改革的讨论时有发生,但是任何试图否定改革开放或要求国家重新集权的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近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拜解放思想、解放社会之所赐。从这方面说,我们强调社会崛起的意义,本质上是强调国民崛起,强调每位公民心灵与大脑的崛起。

  谈到国家的意义,几年前笔者曾在相关评论中指出国家是一个珠宝盒,国民是受国家保护的珠宝。众所周知,珠宝盒因为珠宝才被赋予珠宝盒的意义,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若不以国民赋予的意义为意义,则国家将毫无价值;一个国家的崛起若不以国民的崛起为第一要务,就难免会闹“买椟还珠”的笑话。

  显然,一个开放社会的发生与成长,既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源头活水,也是这个国家不因崛起而出轨的必要保障。如国际历史学会会长于尔根·科卡所说,德国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而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其动力来自于社会。(见《大国崛起》解说词)而德国式崛起与英美式崛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承认国家崛起必须以国民崛起为前提,承认国家崛起只是社会崛起后的意外惊喜与额外所得。

  来源:潇湘晨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