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末日图景
地裂山摇,火山如注,冰川崩裂,海水倒灌,顷刻之间,地球上每一寸家园,都逃不脱沉沦的命运。
再没有什么比得上《2012》,这个电影及时而高明的造势,让全世界的人心绪锁紧在“世界末日”的恐慌之中。
没有理由不恐慌。
在上海,按照目前的碳排量计算,到2050年四周的海平面将上涨0.8-1.02米,全城或被海水侵入;
在青藏高原,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严重影响着亚洲水资源的安全;
在南太平洋,气温上升1℃,海平面即将上升18厘米,43个低地环礁岛国集体求救,如果气温继续上升,他们将在太平洋中全军覆没;
正在融化中的格陵兰岛如果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涨7米;而在南极,已有37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断裂。
电影里,人类将希望维系在“诺亚方舟”上,10亿欧元的一张船票,逃离的只有少数的权贵。而现实中,普罗大众,将逃离末日、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寄予了哥本哈根。
12月7日,192个国家出席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试图商定出一份共同文件来约束2012年后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我们的机会,如果我们错过,我们将花数年才能找到更好的机会。”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在开幕式上焦虑地说。
没有理由不焦虑。
极端无常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2亿“气候难民”不得不告别原居地,迁徙他乡;而北极熊、斑嘴鸭、刀鱼等一些动植物,已成了气候变暖最无辜的受害者。
哥本哈根暗战
英国气候官员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有舆论甚至放言,这是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在12月7日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192个国家,围绕着温室气体减排安排,暗战四起。
记者 李继锋 广州报道
哥本哈根时间到了。
12月的哥本哈根,圣诞节的氛围笼罩着这座冰冻的城市。?除了圣诞节,另一个主题就是街头到处都是COP15(the 15th Conference of Parties)的影子。甚至在一处街角招贴画上,都绘着孩子举起双拳,下面的文字解释是,“我们在哥本哈根做地球卫士!”
连地铁都换了COP15特制服装,市中心的教堂上悬挂着巨大的条幅,上面写着:“是时间讨论气候公正了!”
本届气候峰会参加人数也创下了历史之最,只能容纳1.5万人的贝拉中心当天“被迫”接待3.4万人。不仅各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全球记者更是蜂拥而至。报名采访大会的记者总人数已超过5000人,以致大会主办方不得不于昨天紧急停止了官网上新的注册。
据媒体估计,大约4.5万名环保主义者将在会议期间陆续“现身”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前,多名示威者聚集在会场贝拉会展中心外,有的展示标语条幅,有的高呼口号,还有人向路人发放宣传小册子。
会场内外戒备森严,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丹麦不得不将全国从1.1万名警察中抽调6000个警力,部署在首都严阵以待。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爆发大规模“气候”示威,与哥本哈根遥相呼应,呼吁各国领导人行动起来,对抗全球变暖,拯救地球。
与会场外的喧嚣相比,会场内,欧盟为一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为代表的“伞形集团”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三方之间的“暗战”才刚刚发力,就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进行“讨价还价”。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更在7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尖锐地指出,哥本哈根峰会不是一个气候大会,而是一个经济的无声剧本;这无关星球,而是美元。
COP15的中国身影
“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在只有50万人口的哥本哈根,随时都可碰到操着普通话的中国人。”乐施会的媒体传播官员王彬彬向记者描述现场的盛况。加入乐施会两年的王彬彬,有幸成为乐施会代表团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众多中国NGO组织来到哥本哈根表达中国的立场。
会场内外,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一群身着印有“NO OTHER WAY,NOW(别无选择,现在)”红色T恤的中国青年,出现在贝拉中心厅外。他们是“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40人,全部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环保工作。
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几期到达的就有50多人,这在与会国中算是比较庞大的队伍。
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政府公布了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到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对大会的预期结果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在中国公布减排目标的6天后,印度政府在12月2日向外界宣布,印度的减排目标暂定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4%。
“中国提出清晰量化指标,已远远超出了‘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显示了中国力促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的认真态度,以及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重大承诺。”知名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
中国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2005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国内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同时,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政府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也对中国的努力给予了正面的肯定,他认为中国制定的能源消费目标将为全球减少碳排放和放慢全球变暖的目标贡献25%的努力。
“碳”博弈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主动采取了减排措施,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12月7日,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向媒体阐明中国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他同时也期待会议应该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将实施大幅减排,发展中国家则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的情况下进行自愿减排行动。
解振华的此番讲话,被分析人士解读为是对欧盟要求中国增大减排幅度的回应。欧盟是倡导温室气体的“领头羊”,但此次欧盟公布了到2020年减排20%温室气体的目标,随即被国际社会讥讽为“只说不练”。
哥本哈根峰会首日,欧盟就对美国等国提出的最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产生质疑。欧盟认为美国的减排目标太软弱,不足以预防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此外,欧盟还要求中国增大减排幅度。
美国政府一直坚称,奥巴马总统不久前公布的减排目标已经非常可观,与科学家们的期望相符合。同时,奥巴马推迟了到会的日期,他将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抵达哥本哈根。
在峰会首日,三方主要势力的争论,为全球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立刻达成减排协议蒙上阴影。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此前分析称,此次哥本哈根谈判将分为若干派别,他们将组成联盟提高谈判力。该报写道,澳大利亚属于所说的“伞形集团”,该集团主要由欧盟之外的发达国家组成,包括美国、日本和加拿大;77国集团代表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另一个团体包括44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欧盟作为一个集团行动;小岛国联盟代表40多个小国,包括面临气候变化高风险的许多国家。
根据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此次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的代表或直接或隐性地提出,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应承诺“可核查、可量化”的减排指标。
分析人士指出,有关温室气体的减排谈判本身就非常困难,包含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较量。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2吨,而美国是20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1/3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眼看着西方因高碳饮食而发胖,如今印度却被要求减肥。
“气象门”冲击波
由于“气候门”丑闻被捅出,大会能否达成预期的成果令人关注。
2009年11月17日,来自俄罗斯的黑客在一个气象科学家网站上传了一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文件,证明气候变暖是不可靠的。
在这份“气候变暖派”科学家交换的邮件里面,暴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有关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始数据,特别是不利于证明气候正在变暖的数据可能已经被销毁、科学家自己对气候是否变暖也表示怀疑,现存用以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修改。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邮件和文件都是真实的。11月27日,“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本校服务器被入侵,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被盗载。
这次事件引起了气候怀疑论者的兴趣。发现这些邮件里的信息,他们如获至宝。不仅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而且发表了相关评论。“气候门”进一步发酵,美国和英国的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不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人对气温是否真的在升高表示怀疑。
一时间,“气候门”轰动全世界,“阴谋论”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更有反“气候变暖论”的学者指出,“气候变暖”论系发达国家借助气候变暖来扼杀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进程。
于丑闻的严重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在大会召开前宣布,将对此事展开调查,相关的科学家已被停职。
美国媒体对峰会的前景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有关温室气体的减排谈判本身就非常困难,此时曝光的“气候门”丑闻会让谈判的难度更大。
谨慎的乐观
多数批评者指出,美国提出的17%减排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并且美国也要承担国会能不能批的风险。
再加上欧盟对美国实行的单方面以自愿为基础的国内减排规则表示不满,法国环境部长让-路易·博洛公开表示,美国是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此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提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应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由此估算,单是美国就要拿出超过1400亿美元。美国官员表示,这一提议是不切实际的。
会前多方观点预测,会议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
《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香港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李宁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乐施会保持乐观态度,并将努力积极推动协议的达成。”
李宁认为,较大型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已经表示如果发达国家能提供必要的支持,他们愿意增加减排幅度,并将这个承诺正规化。这将有助发达国家的领袖说服国内的反对声音,订立更为进取的减排目标。拨款也可以争取为数更多的贫穷国家的支持,因为他们急需支持来适应急剧转变中的气候。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变化问题专家罗斯·格瑙特也指出,中国大幅度提高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投资,努力调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
李宁认为,哥本哈根会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2000亿美元。只有有了这笔资金,才能触发连锁反应,从而实现更大的减排量,并帮助世界上的最贫穷的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美国准备承担自己应付的公平份额。发达国家已经表示,在2010至2013年间,他们愿意每年支付100亿美元用于帮助贫穷国家应付气候变化。
“各国既然坐在了一起,就有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遇到的难题。”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约观察员、“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
她回想起两年前的巴厘会议。当时谈判进展特别艰难,眼看谈判又要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付诸东流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各国代表团的指责声中,美国代表团的态度突然大逆转,表示同意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会场先是寂静了十秒,显然大家都在恍惚自己是不是在做梦。然后随着第一声掌声响起,整个会场成了一片欢呼的海洋,好多人甚至激动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