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区发言人许楠告诉本刊记者,粮食计划署自1969年在海地设立办公室以来,对该国就有常规援助项目。目前一方面从仓库紧急调拨物资,另一方面通过海地周边的采购中心筹集更多食品。接下来,灾区会有更多人需要粮食援助,粮食计划署考虑在之前180万人的救援基础上,扩增到200万人。
许楠还说,地震发生后,她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有断过,不停有人打来询问如何捐款。她提醒,中国市民可以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捐款,总部官方网站上也挂出了接受捐款的银行账号。
因为曾经“震痛”,所以中国人对于海地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截至18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收我国社会各界为海地地震灾区的捐款已达173万元。
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堂恩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都是无边大海的一部分。任何人的不幸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生死
地震后两天,无家可归、缺少食物的海地灾民开始对政府缓慢的工作进展感到不满:“我们在这里需要帮助,总统呢?总统却跑到机场去了!”
事实上,普雷瓦尔把政府临时办公场所移师到了太子港机场附近的警察厅。汇集在那里的部长们搜集着信息,试图评估这次灾难给海地造成的破坏程度。但灾民显然对那些平时衣着光鲜、开着豪华SUV到处跑的官僚没有好感,对他们的救灾效率更感到失望。
1月15日,海地网络通讯逐步恢复。离线3天的小陈终于在网络上发布了平安讯息,令所有关心他的人舒了一口气。这天晚上的央视新闻中,朋友们从背景画面中认出了穿着绿格子衬衫、戴口罩的小陈,他正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一起,在简易搭建的流动诊所帮助救助灾民。就在不远处,一个海地灾民面对媒体的镜头,发出了求生状态下最恳切的呼吁:“给我们一个生存的机会,我们将非常感激!”
中国救援队医疗分队自14日9时在太子港总理府前的广场开设出第一个流动医疗点后,两天里已为110名受伤灾民提供医疗救助。海地总理礼宾官和海地总理夫人贝勒里维曾先后到中国国际救援队营地访问,对来自中国武警总医院的医生感慨地说:“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衷心感谢中国对海地的援助!”
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救援队一直在连夜探寻8名中方失踪维和人员的位置。“72小时黄金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众人的心里越来越沉重。
当地时间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黄建发宣布,海地地震中8名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全被找到,按遗体发现顺序为王树林、钟荐勤、李钦、郭宝山、和志虹、李晓明、赵化宇和朱晓平。
面对曾朝夕相处的队友,许多维和警察防暴队员都红了眼圈。有位救援队员一直举着“战友!我们接您回家!”的牌子。当运送遗体的灵车缓缓进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营地时,所有防暴队员在马路两边列队。营地安静得只听到敬礼的挥手声。
消息传回国,国人悲痛。据一名前赴海地维和人员告诉记者,遇难烈士钟荐勤的战友、第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新闻官施金东已再次受命前往海地,接任新闻官工作。
同一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太子港地震废墟中找到了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的遗体。
17日,星期天,本是天主教徒做礼拜的时候。绝望的海地人来到街头,举臂朝天,希望上帝能为他们纾痛。
建于1750年的太子港大教堂,眼下已是一堆扭曲的金属、残破的水泥块和玻璃碎渣。地震摧毁了牧师们住的地方,许多牧师也蒙难了。暂时在总统府对面公园里栖身的灾民们在简易的环境下,听着主教玛丽·埃里克·图桑布道。布道的主题是希望,而聆听的人群,失了亲人,失了房子,失了仅有的财产,几乎一无所有。“我们要保持希望。”尽管主教没有物质资源来帮助痛苦的教徒们,也不知道这座大教堂是否能重建,他还是强调,不能放弃希望。
海地有80%的人信奉天主教,教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虔诚的教徒们来说,太子港大教堂就是苦难生活的避难所。
16日,总统普雷瓦尔曾召集宗教和商业领导人到临时办公地点开会,希望教堂继续做好抚慰民众、发放食物的工作。但是与会的一个主教却觉得,倒是政府自己该好好想想接下去怎么办。
不少海地人希望在周日的早晨寻求一丝精神的慰藉。他们带着从废墟中找到的圣经,在街上寻找可以祈祷的地方。140座圣公会教堂中,100多座建筑已经倒塌。人们想做祷告,却又害怕进入没有倒掉的建筑物里。而有些在废墟中忙着拼凑“生存”的人则忘了时间:“今天是星期天了吗?”
海地电台主持人卡尔·佩德里这些天一直利用Twitter向外界发出求救呼吁——Twitter刚刚发明出来时被一部分人认为无聊,如今在灾难面前,却发挥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在Bel-Air地区,废墟下有7名幸存修女。她们在地震前和学生在教堂做祷告。他们需要帮助!”“伊芙琳·波尔多被埋在Delmas街30号银行废墟下,还活着。救命!!!”……
通讯情况开始好转。加勒比地区最大移动运营商Digicel在18日发布声明称:70%的Digicel网络运作正常,越来越多的太子港客户已能联系到网络,拨打和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和邮件。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在电话里的声音略显疲劳。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人员遗体已经找到,中国国际搜救队连续60个小时在联海团大楼里紧张搜救的工作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尽快对太子港以外区域进行搜寻营救。虽然已经过了72小时黄金营救期,但在类似例子中,还是有存活的可能性,比如汶川地震中,幸存者被困时间最长的是179个小时。所以在震后7天内,如果确定了搜救目标,还是可能找到幸存者的。第二,要加强医疗力度。先(治疗)外伤,再内伤,然后尽我们最大努力防瘟疫。但是大面积的防瘟疫和安全保障,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该媒体记者在海地首都太子港郊外发现了一处开放的集体坟墓,里面已经堆压了至少100具尸体,情形极其惨烈,为这个遭地震重创的城市更增添了一分悲情。
巴西媒体17日说,国际救援队已完成了60%海地地震灾区的搜救工作,共有70人被安全地从废墟下救出。
考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灾民骚动的迹象开始明显。
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国际救援机构在第一时间向海地投放救援物资,但是对于庞大的难民数量来说,救援仍是杯水车薪。由于太子港只有一个机场,机场只有一根飞机跑道,即便外面有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也难以及时送达灾区。
“现时的困难是如何把更多无国界医生医疗人员和物资送到当地。目前已有7架专机准备就绪,但至今只有1架可以去到太子港。”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很着急。
燃料短缺也是颇在眉睫的问题,尽管太子港附近的几家加油站里有油,却没有电力使泵运作起来。无国界医生组织的紧急项目统筹荷德说:“太子港的基本物资经常短缺,现时情况就更为恶劣。对受伤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令人担心。此外,汽油缺乏使很多不同种类的重要设备都未能运作。”
联合国意识到,“这是该组织在物资救援方面遇到的最严重灾难。”其协调能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斯坦福妮·邦可就联合国协调问题向本刊记者解释说,随着幸存者需求量逐渐明确,接下来援助将加大力量。在这个时候,协调工作变得尤其重要,因为必须及时给最脆弱的人们送去帮助。
“联合国在协调应对全球灾难方面有数十年的经验,并且建立了各种机制来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不光是联合国机构之间,还包括受灾国家和地区,军队,和非政府机构。”邦可说,人们对联合国的抱怨“反映了他们对救援努力不满,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救援行动,需要大家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水、陆、空交通运输仍然很有限,运载卡车的缺乏也是个问题。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扩大食品的发放范围,目标是在18日把食品发放到太子港内外的6万人手中,另外急需300吨即食高能量饼干来发放给地震灾民。
总统普雷瓦尔任命官员麦克尔·尚西协调救援物资的发放。但是尚西说,政府已经没有资源可以动用了。他说:“议会大楼倒了,许多部长的家也没了,警察不来工作,救援机构垮塌了。联合国也受到重创,我们已经很难有能力再去帮别人。”
为使来自世界各地的紧急救灾物资运抵海地,美国与海地政府约定,担负起了对海地首都机场的管理。但是却也引发了一场风波,美国被指责将太子港机场变成了美国人的专用机场,一切以撤离美国公民为优先,连其他国家的救援飞机也不允许降落,引起其他国家不满,但美国大使馆否认霸占机场之说。
美国官员表示,各国物资涌至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太子港机场已饱和,地勤人员无法卸下物资。英国救援队飞机在太子港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仍无位降落,被迫飞走。中国救援队的飞机载有20吨的救济物资,却花了6个小时才卸下全部货物。
对于各支前往海地的救援队来说,队员的体力经受着又一重考验。“队员们在体力上已经处于非常疲劳的状态,虽然有轮班休息制度,但是由于人数不多,情况又紧急,所以他们休息得很少。”曲国胜表示,至于是否派遣第二批,现在还没有确定。
时间也考验着灾民的耐性。震后第五天,尸体腐败加剧,食物和药品的连日短缺让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灾民越发绝望。有关暴力哄抢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部分地区治安状况持续恶化,甚至出现局势失控。海地国家警察已经“完全不见踪影”,维持秩序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维和部队身上。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分析称,“联合国维和部队力量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拉美国家,语言沟通不成问题。再加上2004年起驻扎到现在6年了,对海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行动效率非常高。”
17日,海地当局宣布在首都太子港实行宵禁,全国性哀悼期将持续一个月。海地从即日起至1月末将处于紧急状态。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宣布,鉴于当地形势,在海地和其附近参加救灾的美军官兵人数将于18日达到1万人,而且,如果需要,人数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美方强调,美国是应海地政府要求,展开派兵行动的,将“努力维持”海地政府的权威,“重新恢复”政府功能并开始重建必须要做的工作。美国和联合国正密切关注灾区可能触发骚乱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