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近在咫尺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一首诗,因为海明威曾经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过而举世皆知。这首诗说:
视频:海地地震遇难者尸体上苍蝇乱飞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新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欧洲的暴雪、印尼的海啸、北美的飓风、中国汶川的地震……这一回,突如其来袭向海地的强震,都是整个人类共同承受的灾难。那一瞬间被撕裂的深深伤痛,使曾经无比遥远、陌生的海地,顿时与全世界所有人近在咫尺。尤其是对地震的伤痛还没有远去的中国人而言,因为有着与海地人民同生共死的同胞罹难,痛感更加深刻。
海地地震之后,中国歌手有一首名为《接你回家》的歌,里面说,“等待奇迹却没有了奇迹”,“盼望日子却没有了归期”,可是纵然国家已经成灰,“故土难离每寸都在心里”。伤痛和苦难让人类的心灵升华。生活在多彩又多难的世界上,对同类的爱和祝福是人类对灾难的自我救赎,也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基石。
海地生死劫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和部下,是踩着遇难者的尸体从总统府逃生的。内阁成员爱德文·帕瑞森的办公室荡然无存,手里抱着仅有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记者/邵乐韵
北纬18.5度,西经72.5度——若不是一场里氏7.3级的浅源地震,人们很少关注这个地理坐标。然而一场强震,令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近在咫尺。
天灾
作为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首都太子港的小陈时不时在网络日志中发布令人惊艳的海地风景照:这个南临加勒比海、东接多米尼加、面积2.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虽然政治动乱、经济贫穷,碧水的颜色却能透到人的心底。可是,1月12日之后,几乎天天更新网络记录的小陈没有上线。着急的朋友们纷纷在他的网页上留言询问:你还好吗?
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约4时53分(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剧烈震荡过后,卫星图像上的海地面目全非,太子港至少30%的建筑严重损毁,一些地方超过一半的建筑夷为平地。没有网络,没有电讯,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红十字会粗略估计,海地近900万人口中,约有350万人受到影响。海地总理贝勒里夫13日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人,但4天后,他改变了最初的保守估计,“看起来最低死亡数是10万”。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和部下,是踩着遇难者的尸体从总统府逃生的。
三层高的白色总统府“国家宫”主建筑部分已经倒掉,国会大厦塌了,而原本7层楼高的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只剩下约两层高的楼架。至于60%属于豆腐渣建筑的平民住宅,在240年来最强地震撼动下,更是不堪一击。
海地政府机构陷入瘫痪。内阁成员爱德文·帕瑞森的办公室荡然无存,手里抱着仅有的一台笔记本电脑。旅游部长帕特里克·德拉图尔的双亲在地震中遇难,“五个部长的办公总部都完全被毁了。”
面对突来的天灾,流离失所的总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显得无助无措——这个情形,在灾难大片《2012》中似曾相识,只不过,眼前的总统,不是在片场,却真的像见到了世界末日。在察看废墟的时候,他“无法想象”最终的遇难者数字是多少。
对于美国有线电视网(CNN)记者的提问,胡子花白的普雷瓦尔不知道接下去要住在哪里。没有时间找床,睡觉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去救援。街上到处是逃难人的哭喊声;废墟里,不断有求救的声音传出。没有挖掘设备,外面的人只能徒手搬挖。太子港只剩下一家医院尚且完整,85%的医生葬身瓦砾堆。
夜晚很快降临,惊魂未定的生还者聚集到太子港的共和广场,手拉着手唱起圣歌,悼念遇难者。受伤的孩子躺在街道上,呻吟和抽泣声划破夜空。
据美国地震勘探局地质学家艾米·沃翰测算,从海地当地时间周二晚到周三早晨,大约发生了30多起4.5级以上的余震。每一次地面晃动都让会呼吸的人胆战心惊。
强震也给联合国系统造成了重大打击。由于海地维和重任一直由联合国担任,包括联海团、联合国驻当地各机构在内的工作人员加起来,约有1.2万名。而截至15日,包括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在内,已有37名联合国工作人员确定遇难,另有330人下落不明。
一名中国前赴海地维和警察得知地震消息后在博客上不安地写着:“MSN上一连串的战友、兄弟都脱机了,电话只有忙音。”
地震后,海事卫星电话是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想起在海地的战友,“很多人都是那一年同行的兄弟,算上这次任务,已经是第三期了。他们早已是为人父或为人夫,但在国徽下,军令如山,哪怕三赴海地。”
消息传来,8名中方维和人员失踪,国人日夜牵挂。
地震发生时,联海团团长、联合国秘书长特派代表赫迪·安纳比与8名中国代表团成员(4名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人员及4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正在联海团四楼商谈维和工作。联海团大楼出现“馅饼式”坍塌,毫无生存空间。
人援
国际社会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大救援。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斯坦福妮·邦可在回复本刊记者的邮件中写道:“发生地震后,整个联合国系统都以海地救灾为第一要务,联合国各人道主义机构和联海团马上参与到紧急救援中。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大型非政府机构在海地都设有主要办事处,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在海地的联合国团队分了5个工作块:物流(世界粮食计划署);帐篷(国际移民组织);水、卫生防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食物(世界粮食计划署)。但事实上,联合国系统的所有部门都在参与,包括维和力量。”
从接到出征命令,到最终抵达太子港,中国国际救援队只用了27个小时。
北京时间13日上午11时许,中国国际救援队接到相关部门紧急命令,奔赴海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下午4时,由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带队,由搜索营救、医疗救助及后勤保障三个分队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全部在首都机场集合完毕,去年在汶川地震搜救工作中表现优秀的3只搜救犬也随队待命。
这支队伍的神速集结,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去年11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救援组织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的认证,成为全球第十二支、亚洲第二支得到联合国认可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当地时间14日凌晨,国航包机经过13000公里的飞行,比预定时间提前3个小时抵达了太子港。中国是继美国、冰岛和波多黎各之后第四个将救援队投送到灾区的国家,也是其中距离海地最远的国家。下了飞机后,中国国际搜救队分组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
15日,中国政府决定向海地提供价值3000万元的人道主义紧急物资援助,首批物资约90吨。在决定提供物资援助前,中国政府已宣布以红十字会的名义向海地提供1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紧急援款。17日凌晨,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二架救援货运包机——南航波音B747—400货机,满载着1000顶帐篷、净水机、纯净水、压缩饼干、应急灯、药品、医疗器械等救援物资抵达太子港。
同时,其他国家救援队和国际救援组织的“比赛”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14日表示,除16支来自中国、美国、冰岛、西班牙等国的搜救队已经在寻找幸存者外,另外还有40支救援队也进行了登记。人道主义救援事务副秘书长霍姆斯呼吁国际社会募捐5.62亿美元以帮助受灾的海地人民。
美国82空降师的先遣分队到达灾区后,着眼于拯救幸存者和清理机场等关键设施,为后续部队和救援飞机的到达开辟了通路。为了缓解太子港机场过度拥挤致使运送救援物资飞机难以降落的现状,美国还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法国救援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当地人员初步恢复了港口功能,为此后的救援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德国和意大利分别承诺150万欧元和100万欧元援助。
几个国家的红十字医疗队13日晚在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戈会合,次日驱车6小时进入海地灾区。圣多明戈和太子港之间的路线,成为外界救援资源进入海地的生命线。无国界医生组织也迅速于太子港设立了4间帐幕医疗中心。
“在医疗中心工作的医护人员现时最关注的,是创伤治疗和大型手术的需求庞大,超出负荷。”该组织给本刊记者发来的新闻稿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