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布拉格:彼得-凯尔纳创造巨额财富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11:09  南方人物周刊
布拉格:彼得-凯尔纳创造巨额财富之地
捷克布拉格

  国家机会

  布拉格是旅游者的梦想之地,也是彼得·凯尔纳迅速创造巨额财富之地

  特约撰稿  刘志伟

  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彼得·凯尔纳的名字,这毫不奇怪,即使他已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里名列前90位的亿万富翁。在堪称极简主义风格的零星报道里,用于这位捷克富翁的形容词是“很少为人所知”。

  几乎所有的公开报道里,如果不是用那张他不知道何时拍摄的穿着淡蓝衬衫打着蓝色条纹领带、满脸胡子茬、露着牙齿傻笑的大头照,就是用根据这张照片手绘的画像。

  这样低调的风格似乎对所有福布斯排行榜里的中东欧小国富豪都颇为适用,比如波兰、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

  潮涨时的第一桶金

  美丽的布拉格是旅游者的梦想之地,在历史进程中,它也是某些人迅速创造巨额财富之地。凯尔纳,正是其中之一。

  “天鹅绒革命”之后,根据1991年2月26日通过的法律框架,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将国有公司逐步私有化,办法就是证券私有化。当时捷克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占到了96%,为了体现公平、平等的原则,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居民都有权利参与证券私有化的进程。1992年5月,证券私有化的第一次浪潮开始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大中型公有企业估价分股,交纳登记费后,所有捷克公民都会领到一张含有1000个投资点的投资券,用来购买公有企业股份。私有化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93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后, 一共有1030万捷克共和国公民有权得到投资券,一个月后,其中的600万人支付了登记费,获得了第二期投资券。到此时,捷克工业企业中已有92%完成私有化。

  这种全民均分股权的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股权过于分散,于是捷克政府设计了投资基金制度,鼓励成立投资基金公司。公民可以有两个选择:直接购买公有企业股份,或是将他们手中分到的投资券向投资基金兑换成私有化证券,成为基金股东。基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份,获取投资回报,然后再向投入证券的公民分红。投资于基金的公民不再享有企业的股东地位及相应投票权,投资基金成了企业的大股东。

  1991年9月,凯尔纳成立了他的第一家投资基金——捷克“第一私有化管理基金(Správa prvního privatiza·ního fondu)”,注册资金仅有10万捷克克朗,约合3300美元。凯尔纳任主席,另外两位董事会成员是常务董事米兰·温克勒和彼得·茹达尔。

  此后,凯尔纳从一家同样建立在特普利采的国有玻璃厂“斯克洛联盟”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斯克洛联盟”的一名董事会成员将凯尔纳介绍给了董事会,凯尔纳因此以债务增长和资本增值的形式获得了2000万捷克克朗的投资。到了11月,“第一私有化管理基金”的注册资本已经上升到了660万克朗,也就是22.6万美元,同时茹达尔的位置被“斯克洛联盟”的首席财务官所取代。1992年3月,公司的名字正式缩简为PPF。

  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广告运动,PPF获得了所有证券投资点的1.4%,成功跻身为最成功的第11个管理公司。1992年,PPF购买了超过200家公司的股票,价值50亿捷克克朗。

  在第二波私有化浪潮中,PPF获得了所有私有化证券投资点的2.1%,位列最成功集团的第九位。1995年和1996年,PPF拿到了捷克最大的国有保险公司Ceska Pojistovna20%的股份,当时这是一个快要被坏账压趴下的保险公司。凯尔纳一共投入1.7亿美元的投资组合用于挽救公司,通过和持有该公司30%股权的IPB银行合并,凯尔纳在1996年实现了对捷克保险业的控制。

  经过重组,Ceska Pojistovna保险变成了凯尔纳的印钞机,2006年,其利润高达3.62亿欧元。评估机构当时评估该公司市值27亿美元,这些钱不仅帮助PPF集团的其它企业进行融资,还让凯尔纳一跃成为当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第一个捷克亿万富翁。

  由于捷克狭小市场的限制,Ceska Pojistovna的股票已经很难有空间继续增长。凯尔纳开始考虑卖掉Ceska Pojistovna或者将PPF上市。最终,他和意大利的忠利保险成立了合资企业,建立起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最大的保险公司。忠利拥有新公司51%的股份,PPF的股权则是49%,凯尔纳成了忠利的董事会成员。为了获得相应股权,忠利要付给PPF11亿欧元。新的合资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除捷克之外的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

  媒体大亨

  凯尔纳最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一宗媒体交易,因为过人的眼光,他轻易地赚到了一大桶金。

  从1994年开始,捷克最大的商业电视频道“新星”(NOVA),一直控制在美国化妆品巨头罗纳德·劳德和他的合伙人捷克商人弗拉基米尔·泽莱兹尼手里。1999年,因为劳德试图出售电视台来为他的媒体公司筹集现金,两人的合伙关系彻底崩溃。泽莱兹尼关掉了“新星”电视台的信号,带走了多数员工,开始在一个新的总部播出节目。

  劳德因此起诉,索赔5亿美元试图把电视台收回来。这个时候,凯尔纳跳了出来,他投资1.6亿美元给“新星”,这个数字足以使他成为主要控股人。劳德终于打赢了官司。5年之后的2005年,他把电视台买了回来,付给凯尔纳的是5.3亿美元的现金,凯尔纳 “把不幸事件转化成了3亿美元的财富”。

  过去两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私人投资者和很多国家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大麻烦,但对于凯尔纳这个擅于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交易高手来说,经济低迷正是他的好时代。

  他在媒体行业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其频繁交易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默多克,有人说这样的举动似乎要说明他能够重塑中东欧地区的媒体企业。

  2009年,凯尔纳投资1400多万美元创建了一个每周出版的纸媒和一个网站,横跨捷克10多个城市,名为“我们的致词”。其中30%的内容都是公益的,多由当地居民上载,低成本低工资运作使这样的媒体模式颇为有利可图。“这样的模式可在其他地区推广。”凯尔纳说。去年12月,凯尔纳还花4200万美元买下了欧洲新闻出版公司。目前更多的交易仍在进行之中。

  关注中国

  近几年,凯尔纳开始频繁飞往中国。这位捷克富翁在中国的商店和市场里到处转悠,以便知道这里正在出现的中产阶级都在买些什么,以及怎样付费。

  他想看看在这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支出模式是否来源于消费贷款。这样的模式已经发生在15年前的布拉格,如今能否在深圳复制。

  “我想,这是在每一个国家都适用的原则,每一个人都希望利用信贷来购买电视机或者冰箱。”

  模式很简单,吸引那些因为收入太低而被传统银行忽略的新的中产阶级,给他们第一笔消费贷款去购买商品,例如电视机,洗衣机、那些及时还款的人,将会被吸引来购买更多的公司金融产品,比如信用卡。当它的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在中国这个持续增长的比率是10%——那么家庭信贷的目的就是给他们第一辆车的贷款和抵押贷款,然后出售给他们一系列的现代金融服务,比如保险。

  “我想我们相比较其他人来说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因为我们更了解这些市场。”“这就是挑战,这就是它们为什么一直吸引我。”凯尔纳说。

  如今的凯尔纳拥有一架湾流G500私人飞机,住在捷克境内伏尔塔瓦由捷克建筑设计师约瑟夫·普莱斯科特设计的住宅里,这座住宅曾获得捷克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多种奖项。他还是捷克独臂摄影大师约瑟夫·苏德克摄影作品最大的收藏者之一,苏德克一生的摄影创作都以布拉格和布拉格的城堡为题材,而凯尔纳的生意也从来没有和这个地方脱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富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