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印共(马):为工业化急进发展埋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0:03  国际先驱导报
  2011年2月,印度工人挥舞着印共的旗帜上街游行。法新社   2011年2月,印度工人挥舞着印共的旗帜上街游行。法新社

  频繁地组织罢工、拆迁征地问题处置不当、官僚主义习气,加上反对党的联手,使得印度共产党在地方34年的执政奇迹于2011年春天终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毛晓晓发自新德里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共产党,印共(马)现有党员人数约100万。在印度政坛,印共是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性政党,势力仅次于目前执政的国大党和最大反对党印度人民党。但在2009年的印度大选中,以印共(马)为首的印度左派政党却遭遇了参加议会选举以来最严重的失利,今年5月印共(马)又在连续执政34年的“红色堡垒”西孟加拉邦失去政权。由此,也为印共(马)未来的政坛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差点出现共产党总理

  印度共产党成立初期与中共类似,她在反抗英国殖民者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与国大党合作,发挥了先锋的作用。印度独立之初,国大党在政坛上一统天下,但随着后来国大党的衰落和地方政党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印度政坛出现各党都难以单独组建政府的“群龙无首”状态,因此出现须由多个党派组成的联盟政府。在这一背景下,左派共产党占有的议会席位具有相当份量。

  近20年来,印度左派在联邦议会中始终保持十分之一左右的席位,最多时是在2004年大选中获得印度联邦议会540个议会席位中的62席。虽然左翼力量本身未执政,但多党分散选票使得62个席位足以对印度联邦政府的政策以及全国政局起到不小的影响。

  例如1996年大选即出现没有任何一个党能获得超过半数议席组阁的悬浮议会,于是左派作为核心力量与其他地方政党组建了第三阵线,排除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短暂执政两年。由于地方政党缺乏全国性领导人,第三阵线曾推举印共(马)领导人、有印度“周恩来”之称的乔蒂·巴苏为总理,印度差点就拥有第一位共产党总理。但遗憾的是,印共(马)内部否决了这一邀请,后来乔蒂·巴苏也自称这是“历史性错误”,可能使印共(马)错过了在印度政坛壮大的一次难得机会。

  2004年国大党在大选中击败连续执政6年的右翼印度人民党重新胜出,也依靠了左派的支持。4年后,印共(马)为反对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撤出了对国大党政府的支持,此举一度令国大党联盟政府面临解散危机。

  在地方执政长达34年

  除了在中央和全国政治上发挥影响,印共在地方的执政更具特色。

  印度1947年独立后成为议会民主制国家,10年后西南部的克拉拉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组建的红色政权。从1977年起,印共(马)在东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4年,成为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也是世界执政时间最长的民选左派地方政府。

  印共(马)在地方选举取得成功,首先归功于较为彻底地推行了土地改革。西孟加拉邦人口约为8000万,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土改使得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发展较好。从1981财年到1991财年,西孟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5%,而同期印度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7%;从1993财年到2000财年,西孟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在印度各邦中列第二位。西孟邦的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58%下降到2004年的26%。

  此外,与印度大部分政党不同,印共具有较为完整的基层组织机构。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还积极推行民选的村民自治委员会制度,获得土地的村民因此能参与村级的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党的支部与村民自治委员会一起,曾一度使印共(马)的执政地位更为牢固。

  受官僚主义和征地冲突困扰

  然而,在印度开始经济改革后,形势悄悄地起了变化。

  一直以来,印共(马)的工业化步伐就被视为落后于印度整体发展,以至于昔日号称印度经济中心西孟邦的综合实力排名已落到印度各邦中间靠后。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罢工不利于吸引外资,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首府加尔各答工作。即使是近几年,西孟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仍然每隔一两个月就全城罢工一次,不仅公共交通瘫痪,工人纠察队还停止私人交通服务,甚至飞机都停飞。

  印共(马)后期已经意识到必须实现工业化,因此在2006年西孟邦大选中以此为核心议题,强调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却因为政策执行中的急躁,尤其是工业征地问题处理不当,引起农民的不满——塔塔集团推出的世界最廉价小车NANO的生产厂,因为在西孟加拉邦征地遭遇农民和反对党的抗议,不得不搬迁厂址;另一吸引外资设立化工厂的标志性项目也由于强制征地,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

  此外,印共(马)执政多年也出现官僚主义和缺乏活力的弊病,加上过去相互抵制的两大主要反对党首次联手,使得尚未成功找到工业化道路的印共(马)在2011年邦议会选举中落败,其连续执政34年的奇迹亦就此终结。

  今年5月结束的邦议会选举中,左派联盟也在克拉拉邦以微小差距失去执政地位,印度左派30年来首次同时失去两大邦的政权,目前印度仅有东北部的特里普拉邦仍为共产党执政,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印共未来的政治前景。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众多贫困人口使得左翼思潮在印度仍有很大市场。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印度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有约4.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2%,有8.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占其人口总数的75.6%,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例如有“印度北大”之称的尼赫鲁大学,直到今天仍然有学生为学校学费增长2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而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允许雀巢咖啡等商业化的咖啡馆在校园开店。在印度,仍然有不少年轻人习惯于享受政府补贴的长期为穷人提供的低价、但同时也是低质的服务。

  此外,印度共产党(马)毕竟在西孟邦还有较为完整的机构和组织,这都让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相信,左派共产党很可能还有翻身再执政的一天。

  久加诺夫已领导俄共近二十年。   久加诺夫已领导俄共近二十年。
  俄共支持者高举斯大林画像。法新社   俄共支持者高举斯大林画像。法新社

  “中国经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取代资本主义”

  ——专访俄共主席久加诺夫

  “前段时间结束的新西伯利亚市议会选举,俄共6个候选人中有5人当选。这至少意味着,今天的我们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恺发自莫斯科苏东剧变20年,不少俄罗斯人还会去红场向列宁墓献花,也有不少人依然怀念曾经的社会主义时代,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共产党能在短时期内复制当年苏共的辉煌。

  而事实上,虽然身为俄目前最重要的左翼政党、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第二大党团,俄共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0年年底,俄共在司法部登记的党员人数为15.3万人,比5年前减少了约3万人。

  成立于1990年6月的俄共,最初只是作为苏共在俄罗斯联邦内的一个分支机构而存在。次年“8·19”事件后,俄共一度被禁止活动。1993年2月,俄共重建,并选举久加诺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其后在1995年、1999年两次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获得多数议席,成为俄第一大政党。鼎盛时期,俄共拥有50万名党员。但此后,俄共各派别的分歧也进一步凸显,俄共的政治影响力开始逐渐削弱。在2007年举行的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只获得11.57%的选票,在450个议席中只占据57席。

  挫折之后,俄共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6月20日,在俄共机关报《真理报》办公室,67岁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向《国际先驱导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比上世纪90年代更有信心

  《国际先驱导报》:你如何评价俄共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久加诺夫:俄共建立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我们亲眼目睹人民委员会、代表制度等整个国家管理体制遭到破坏,曾使苏联实现大发展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此后,在底层民众的呼吁和倡导下,俄共得以创建。我当时是最年轻的秘书之一,对俄共的成立举双手赞成。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早两三年成立俄共,或许可以阻止苏联和苏共的解体。

  在俄共恢复重建的第一阶段,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权不愿看到俄共重新崛起,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建之路非常艰难。当时,我们经历了威胁和恐吓等种种困难,包括《真理报》在内的俄共报纸被关闭,但我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设法保存和恢复了俄共。

  当前,俄共以劳动、民主、正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我党核心价值观。我们主张与其他党派完全不同的纲领,推崇新的立足于社会价值的现代化理念。应该看到,今天的俄共正在崛起,在前不久的俄罗斯地方选举中,我们拥有的席位翻倍,比如在特维尔地区,我们在该地区的所有城镇都取得了比统一俄罗斯党(俄议会第一大党)更多的议员席位。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花费却比他们少百倍。

  Q:从1999年到2007年,俄共在议会中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但你现在认为俄共已经走出低谷了?

  A:从今天的支持率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结束的新西伯利亚市议会选举,尽管我们没有什么竞选经费,但俄共6个候选人有5人当选。这至少意味着,今天的我们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Q:能否介绍一下俄共目前的规模和人员构成?

  A:俄共党员主要集中在在劳动阶层、军队、国家机关等。此外,还有不少赞成我们主张、在选举中投我们票的支持者。现在还有新的一类支持者,即那些没有成为俄共党员、但积极在党内工作、并参加党的活动的人。回顾上一届选举,俄全国的支持者有大约600万到700万人。我们已经在各级议会拥有1万名议员,此外,我们积极发展共青团组织和学生运动。

  新老交替是主要挑战

  Q:相比于苏联时代,俄共现在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A:主要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的看法有变化。我们仍然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苏联的发展成就和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欧洲经济看似强大,但它们目前无法应付金融危机;美国虽是世界大国,但也很难摆脱危机;而在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其国家管理体制和选择的发展模式,在应对危机时更加有效。由此来看,人类未来发展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以美国资本主义的方式进一步全球化,二是直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选择以人、自然、劳动、荣誉、知识等价值观为核心。

  Q:目前影响俄共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任何一个政党的主要挑战之一都是新旧交替问题。我领导俄共已近20年,我非常希望看到身边能出现有才干的年轻人。我们已经意识到,应该积极推进领导结构的年轻化。我们提出领导干部应该集睿智、成熟、激情于一身,缺一不可。缺少了睿智,不能很好地引领青年人向前走;缺少了实践和管理经验就很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而缺少了青年人的激情将一事无成。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吸收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俄共。

  Q:你曾经说过“苏联丢掉的,中国捡起来了”,俄共现今的发展也有借鉴中共的经验?

  A:中共在借鉴苏共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殊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现代市场和国家管理体制相结合。中国现代化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农村、科技和安全几个方向,我们认为这是非常英明之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而这是苏共没有能够做到的。此外,中共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恰当处理民族关系、积极研发最新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才人,这些都是极为英明的政策举措。

  现在从内部纪律监督体制来看,俄共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未经过集体广泛讨论之前,俄共不会草率作出决定;在处理事务时,我们坚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同时,我们积极派遣青年党员到中国等国进行经验交流。国家杜马的俄共议员在经常到欧洲各国议会进行交流。这些举措开阔了俄共的眼界,未来能帮助俄共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美国共产党:艰难险阻中寻找机遇

  “我们和中共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我们在美国所做的就是让这个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民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博发自北京美国共产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岛23街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之间一栋八层高的大楼里。如今,这栋楼已经被整修得焕然一新。八楼明亮的玻璃墙会议室是以前美共主席亨利·温斯顿的名字命名的,阳光可以直射进去。

  在大楼入口处,悬挂着一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代替了其他关于美共的指示性标记。对于画面上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美共曾这样解释说:“共产主义运动存在代沟。与上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士、60年代的维权斗士或那些反对越战的人相比,我们这些里根年代的人不大关心政治。”

  难以说服年轻人是美共发展的众多难题之一,但美共执行副主席贾维斯·泰纳依然乐观,他告诉本报记者:“(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恐怕我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但也许你可以。”

  “让美国更加民主”

  美共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曾因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积极领导美国工人运动而家喻户晓,成为当时在美国政坛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左翼力量。美共的历史上出现过荣获十字勋章的二战英雄罗伯特·汤普森、曾在杜鲁门时代遭受政治迫害而双目失明的美共书记亨利·温斯顿,以及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向中共发来贺电的美共全国主席福斯特等著名历史人物。

  不过在当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会矛盾逐步向经济领域转化,美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党员人数已经从上世纪前期的10万之众锐减到目前的3000余人,党的运转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捐助和地产出租。更令人头疼的是,美国情报机构一直不肯善罢甘休,长期密切监视美共的各项活动(包括与中共和古共之间的政党交流),甚至安插了多名卧底打入美共组织内部。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美共的成员们依然坚持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时俱进,及时表明自己对国际和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场。

  2009年,美共召开了庆祝该党成立90周年的第29届全国大会。大会讨论了如何争取工人权益,推进美国医疗改革,保护海外移民合法权利,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如今,对于近来爆发的利比亚冲突,美共也“有话要说”,他们坚决反对空袭利比亚,要求北约停止军事干预,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寻求和谈解决问题。

  贾维斯·泰纳表示:“我们共产党在美国不是执政党,我们甚至在国会没有一名议员。所以,我们和中共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中国在建设一个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你们的和谐社会,而我们在美国所做的就是让这个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民主。”

  通过互联网吸纳新党员

  美共主席山姆·韦伯在今年四月出版的《人民的世界》卷首语中谈到,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左翼发展的新动向。抽样调查表明,有11%的美国公众认为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好,这11%意味着有3000万美国人支持共产主义。

  在他眼中,机会每天都在敞开,党的发展需要把握住这些机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广泛吸纳新党员入党,扩大党员队伍。

  韦伯承认目前美共还缺乏庞大的基层组织来吸纳新党员,但他认为网络可以派上大用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访问美共网站,美共工作人员也跟这些有志于入党的积极分子电话联络,希望早日吸纳他们入党。韦伯认为通过网络进行动员、组织、教育、联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路并不平坦,但我们终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这位年逾花甲的主席自信地说。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执政方式 俄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