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1日13:53  瞭望

  全世界都睁大眼睛看着中国,猜度中国的表情和可能迈出的下一步,中国准备好了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延棠

  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若即若离,全球格局正经历着一次大洗牌。危机导致美、欧、日力量相对减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上升,特别是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东西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增添了新的注脚。

  山雨欲来风雷骤,如同一头初长成的大象闯入了强者丛林,全世界都睁大眼睛看着中国,猜度中国的表情和可能迈出的下一步,中国准备好了吗?

  强国之路,战略先行。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当前,在认清国际格局新变化、准确把握全球战略态势新动向的前提下,中国迫切需要确立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尤其是亚洲战略乃至全球战略,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力和定位,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和平崛起之道路。

  变化中的全球战略形势

  “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时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陈向阳副研究员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意义可以和1991年苏联解体相提并论。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全球进入战略谋划的新时代。在陈向阳看来,现在各主要国家比的就是战略。“战略角逐是国家间智慧与意志的较量,斗智,也斗勇。”

  陈向阳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战略形势呈现出的五个特征:

  一是多极化加速。总体上当前是“一超六强”的格局。一超是美国,六强包括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巴西。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特征是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但与此同时西方大国不甘心被平起平坐、被赶超,趁机搞强权政治,推行军事干涉与价值观外交,企图维持国际体系主导权。

  二是全球化在深入调整。一方面,世界经济正逐步复苏,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得以强化,特别是G20机制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但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一面暴露得比较充分。比如过度使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贸易保护等。

  三是信息化双刃剑效应凸显。信息化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西方大国利用信息化对外干涉和渗透,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推行的所谓“网络外交”。

  四是区域化进一步加强。为抵御危机,各地区抱团取暖,形成了欧盟、北美、亚太、拉美、非洲几大板块。在区域化过程当中,世界地缘重心正东移亚太,虽然当前中东北非吸引全球的目光,但整个潮流未变。

  五是金融危机次生灾害频繁。近年来,通货膨胀的问题,粮食安全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国家国内政局动荡以及地区动荡。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危机层出不穷,表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2011年以来的国际形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战略层面上,主要国家表现出趋同的一面。比如安全上,各国都越来越强调大安全、综合安全,兼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方面,强调军事、科技、情报等安全,这其中美国继续强化其军事霸权,重点搞所谓三大全球“公地”:太空、海洋、网络,将此作为新的战略制高点。非传统安全方面,除了强调经济安全,信息网络、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领域也很突出。

  在经济上,各国一方面是规范管制“虚拟经济”,包括信息经济、金融经济、服务业经济等,尽量挤泡沫,避免泡沫无限膨胀,威胁损害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强调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基础。

  陈向阳特别指出,迄今为止,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也最擅长搞战略,它有一套全方位的霸权战略,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强国。从历史来看,美国就是一个谋求长远战略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主动或被动地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战略之中。当下,美国的战略动向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变革重振。虽然有变革有调整,但是美国的霸权心态依旧,而且客观上存在战线过长、负担过重、债台高筑的问题,使得野心过大与实力有限的矛盾加剧。从长远看,美国的霸权是趋于削弱的,现有调整难以根本逆转这个趋势。

  不过,包括陈向阳在内,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发达国家的综合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格局并未动摇,因此不能过于高估西方大国的衰退力度,新兴大国要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当前国际力量的发展仍不平衡。一些突发性事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打乱整个棋盘布局,重新调整和再组合,从而加大了各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因此,各国如何布阵本国的全球战略,居安思危,作长远谋划,掌握主动权,以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利益,使本国立于长久不败之地,成为当务之急。

  强国之路科技先行

  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正在加速孕育,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巴西迪尔玛新政府上台,在科技方面提出将巴西建成科技大国的战略目标,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新材料、信息和通讯技术、医疗卫生、医药、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农业、半干旱地区科研、核科学、空间科学、海洋资源和海洋保护等,定为重点发展科研领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使中国面临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受访专家指出,在新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只要中国能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在新兴产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可以利用全球化与技术扩散的条件,在努力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争站上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头。

  发展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副所长刘建飞教授说,由于在基础、研发能力、体制等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总体上仍处于落后位置。

  “对于中国发展来讲,最核心的还是要落到自主创新体系。以市场换技术越来越难行得通,别指望能轻易从发达国家得到。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办法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公平竞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严冰博士这样讲。

  机会来临时能把握住最重要。陈向阳认为,必须夯实教育基础,加紧人才的培养、储备,将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既发挥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遵循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创造、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将为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将为国家未来立于强者之林奠定基础。

  审时度势打造中国战略

  目标。当今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简言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阶段来说,到2020年建党百年前夕实现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建国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撰文指出,未来30年,中国的国家战略应确定为一项和平与发展战略,它可以有两大支柱体系:一是和平与安全战略系统,即国家安全战略系统,二是发展与繁荣战略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保障,后者是前者的物质基础,前者应当是科学安全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安全战略”,后者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体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他认为,中国的和平安全战略,第一应能够长期确保中国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第二应长期确保中国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基础。综合而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声誉逐步改善,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全面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随着中国经济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迅速增加,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但是,从人均看,中国的总体战略资源占世界比重极不均衡,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专家指出,中国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夯实基础,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对外,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经济纵深地带,在中国周边打造战略缓冲区。比如,积极参与东盟“10+3”的合作,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大湄公河流域合作等。同时,通过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从而更加充分地获取国际资源、吸引国际资本、引进国际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际空间,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对内,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重拉动内需,但绝不轻外贸。从近代强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都是从“走出去”开始,最终成为某一阶段的世界强国。德国是制造业强国,而日本更是贸易立国成功增强综合国力的典型。外向型的经济循环,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使中国的资本规模越滚越大,从而为国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从美国来看,美国军事战略的成功对美国世纪和霸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与美国积极进攻、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不同,中国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陈向阳指出,近年来中国正稳步推进国防现代化,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逐步缩小了与军事先进国家的差距。但是,各大国中中国是少有的仍未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家,还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中国在成长过程中秉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国获得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军事实力是应当的。中国促进军事现代化,不是要去挑战霸权,更不是自己要称霸,而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并为世界为地区和平与安全作更大贡献。他认为,在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应大力推进军事外交,增进战略互信,尽量消除、弱化“中国军事威胁论”。

  重点。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将中国视为未来战略竞争对手难以避免。“美国一直把防止出现对其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利益,无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是否与美国相同,无论像苏联那样与美国对抗,还是像日本那样对美国追随,只要成为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主要挑战者,都难免成为美国打压的对象。”刘江永说。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来到第二位,中国面临的美国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旦从几大热点区域脱身,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步伐就会加快。

  不久前到美国访问的张严冰对本刊记者说,他通过与一些美国智库人士的交流,发现把中国视为威胁的美国同行更多了。

  同时,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壮大,周边国家固有的对中国的恐惧也将进一步增加,挟美国平衡中国的苗头已有所显现。有国际问题专家警告,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预示着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变成中国的战略突围期的风险。

  因此,专家认为,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大国和周边都将是重点。此外,要谨慎处理中国快速崛起与新兴国家产生利益争夺、摩擦加剧的矛盾,中国自身实际发展水平与国际社会期待过高之间的差距问题,以及国际上突发性事件、普遍性问题带来的挑战。最后,应警惕来自中国内部的风险。

  形象。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应该什么样?陈向阳认为,首先是一个可爱的中国,同时也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有威严的中国。这个国家能够维护国家利益,满足公民的期望,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刘建飞说,做世界大国就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需要融入世界,才能立于世界,并力争引领世界。他认为,中国应注意四个营造。

  一是营造更加和谐的对外经济合作的环境。比如,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出去”,以及提供发展援助时,要尊重当地法律法规、生活习俗,不能见利忘义,或者持居高临下、恩赐的心态。另外,注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

  二是营造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现在来看,发生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可能性不大,但周边确实存在一些敏感、复杂、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涉及领土、领海问题。维权和维稳的矛盾如何统筹,要有相应的战略谋划和决断。

  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西方有一定程度承认,但是并未真正放弃固有的冷战思维,仍在妖魔化中国。从政治制度看,采取西方国家制度模式的国家占了大多数,中国是少数几个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代表。中国应当主动发出声音,向世界介绍中国,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赢得更多理解和认同。同时注意学习借鉴西方一些好的方面,采取一些更易于被外界接受的方式。

  四是营造互信的战略环境。尤其是与美国。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虽然中美之间已经建立起战略与经济对话,但实际效果与设计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战略互信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另外,与周边国家,由于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很棘手,要考虑国际舆论,但也不能一味退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