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国际观察报告 欧债危机倒逼欧盟深化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4日17:45  瞭望 微博

  2011国际观察报告

  时近年底,《瞭望》新闻周刊编辑部邀请66位国际问题专家,共同梳理回顾了2011年国际重要事件,并请相关专家进行点评。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倒逼欧盟深化改革”、“地震海啸重创日本核电安全警醒世界”、“西亚北非政局动荡西方干涉恐添新乱”、“美军跨境击毙拉丹反恐依然任重道远”、“‘占领华尔街’广蔓延凸显美国社会危机”、“新闻集团深陷丑闻百年老报被迫停刊”、“德班会议艰难‘破局’《京都议定书》得延续”、“‘苹果之父’英年早逝移动通信业谁领军”、“‘金砖国家’齐聚三亚奏响和平发展旋律”等观察报告。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倒逼欧盟深化改革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引起人们对欧元以及欧盟前途的担忧

  文/张健

  观察背景:进入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引发一些国家的政治危机。受债务危机影响,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11月6日晚宣布不再继续担任总理,接替他的是欧洲中央银行前副行长帕帕季莫斯。希腊危机推倒了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紧接着意大利、西班牙也步其后尘,加上上半年的爱尔兰、葡萄牙,五个“欧猪国家”在债务危机的风暴中无一幸免。欧债危机呈继续恶化、蔓延之势,引起人们对欧元以及欧盟前途的担忧。

  岁末,欧盟债务危机已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欧洲一体化面临倒退风险。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警告,“如果欧元失败,欧盟也会失败。”

  欧洲领导人正面临艰难抉择,是选择深化合作以保住欧元,还是选择放任欧元区成员国沦陷,主权债务违约,最终引发欧元区崩溃、欧盟瓦解的悲剧性后果。

  目前看,欧元区和欧盟仍有解决债务危机的意愿和能力。

  首先,德国救助意愿趋强。欧元区存亡很大程度上要看德国态度,目前德国国内主流政党均支持救助债务国,维护欧元区稳定。德国目标是借市场压力输出德国的“稳定文化”,迫使南欧国家推进改革,在财政纪律上向德靠拢,最终实现欧元区财政和经济政策更高程度的一体化。尽管德国救助理念和措施对债务危机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德国坚持下,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和法国都已开始认真改革国内福利制度和劳动市场,而这些改革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欧洲中央银行仍可能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迄今欧洲中央银行已经买入约2000亿欧元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债券。如果没有欧洲中央银行的介入,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可能会更高。欧洲中央银行的策略与德国相似,即以买不买债券压意大利等国落实改革措施。近日,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暗示,欧洲中央银行可能加大介入力度,以稳定债券市场。

  此外,对希腊、意大利等债务国来说,这些国家留在欧元区内的意愿仍很强烈,尽管国内罢工、示威游行不断,仍然按欧盟要求坚持改革,至少在短期内不大可能主动脱离欧元区。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欧盟决策机制复杂,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内部各政党之间也存在分歧,特别是债权国民众反对为他人债务承担责任,欧元区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实质性财政联盟和经济政府。如德国一项最新民调显示,79%的德国人反对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加上希腊、意大利等国债务庞大,福利制度改革任重道远,要真正做到稳定财政,提高经济竞争力也非一日之功。这些都表明,欧债危机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甚至还有恶化风险,如希腊等重债国或因政府陷入瘫痪等原因无法履行改革承诺,不完全排除届时希腊等个别国家主动或被迫退出欧元区的可能。

  不论如何,债务危机已经迫使欧元区和欧盟加快行动。欧盟12月峰会决定,欧元区将签署一部政府间的新条约,以加大力度巩固成员国财政,从长远稳定欧元。但不可忽略,欧元和欧盟前景仍面临诸多变数,如危机应对措施力度还不够大,救助资金偏少;新条约的谈判和批准能否如期完成也是个未知数,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改革能否坚持下去也不确定,英国与欧盟关系日渐疏离等等。□(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

  地震海啸重创日本  核电安全警醒世界

  灾难对日本冲击巨大,给东亚地区、国际社会带来各方面影响

  文/孙建红

  观察背景: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外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破坏力超强的海啸。截至4月27日,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确认造成14517人死亡,11432人失踪,另外有约13万人在各避难所避难。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触发人们对核安全的担忧。日本内阁府6月24日公布,据估算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基建设施等损失约16.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6万亿元),相当于阪神大地震的1.8倍左右。地震也引起日本政坛震荡,8月30日日本民主党新代表野田佳彦当选第95任首相,成为日本五年来的第六位首相。

  地震、海啸、核事故被日本合称“三重苦”。“三重苦”不仅给日本也给东亚地区、国际社会带来各方面影响,对日本的影响最大也最广泛。

  政治上,政府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核事故和灾区重建上,包括安全地废弃核反应堆、向受核污染地区的居民赔偿、消除灾区核污染、清除瓦砾等垃圾、帮助居民重建住宅等一大堆事务。经济上,受核事故影响,国内各电力公司不得不暂停核电,导致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用电受到限制。很多企业考虑到可能被迫长期节电,纷纷把业务转移到国外,导致产业“空心化”加剧。另外,政府不得不拿出大笔财政预算投入重建,客观上减小了对经济的扶持力度。社会心理方面,一方面,日本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谋求“安心、安全”生活的愿望更强烈,另一方面,核事故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要求废除核电,增加可再生能源。这些都促使他们向政府提出更高要求,并监督政府的相关政策。

  灾难给日本外交带来正反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不得不缓解外来压力。日本因向国际社会通报核事故信息不充分、不及时而饱受批评,其农产品也因各国担心受核污染而遭到抵制。日本不得不利用各种外交场合承诺提高核事故处理的透明度,同时请求各国基于科学标准处理日本农产品进口问题。另外,核事故导致日本国内很难新建核电站,为此不得不增加火电,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如《京都议定书》期满后延长履行期限,日本将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负担。因此,日本拒绝延长《京都议定书》。

  一方面则获得巩固日美同盟的绝佳机会。鸠山内阁提出“东亚共同体”、“与美国建立对等关系”等,拉近与东亚各国的关系而疏远美国,并试图“违背”自民党政府与美国达成的协议,把普天间基地迁到冲绳县外乃至国外。这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法引发美国强烈不满和担忧,利用各种手段打压鸠山,迫使其黯然下台。即便如此,美国仍担心日本逐渐“脱美”。菅直人上台后,虽多次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和对日本的重要意义,但缺乏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日美同盟的重视。大地震发生后,美国打出“朋友作战”的旗号,全力帮助日本救灾。日本则尽力在行动上与其并肩作战,并在口头上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是“患难之中的真朋友”,让美国感受到日本坚持把美国置于外交核心的心意。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核安全意识的强化上。受日本核事故影响,德国宣布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瑞士宣布国内所有核电站到达使用年限后,将不再新建或更新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总结日本核事故教训,今年6月专门召开成员国部长级核安全大会,各国在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核电设施安全标准的迫切性上达成了共识。

  大地震等“三重苦”给日本乃至地区及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既大又深远,希望日本的“祸”能化为本国和他国的“福”。□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2011 国际观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