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盘点忘关麦克风领导人:美总统频出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14:03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月26日,首尔核安全峰会的双边会晤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左)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右)谈论“悄悄话”,不想因麦克风没关变成了“广播”。法新社   月26日,首尔核安全峰会的双边会晤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左)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右)谈论“悄悄话”,不想因麦克风没关变成了“广播”。法新社

私人会晤中,政要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涉及个人事务。图为2007年11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农场,美国总统布什(右)驾车迎接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新华社/路透   私人会晤中,政要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涉及个人事务。图为2007年11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农场,美国总统布什(右)驾车迎接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新华社/路透

多边外交的场合里,政要们往往见缝插针,私聊热络。图为3月27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右三)在首尔举行的晚宴上与宾客干杯。新华社   多边外交的场合里,政要们往往见缝插针,私聊热络。图为3月27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右三)在首尔举行的晚宴上与宾客干杯。新华社

  “麦克风捕捉到奥巴马向俄罗斯做出承诺了吗?”3月26日,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耳语”数言却因忘记关闭麦克风而被全程“直播”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用这样的标题表达了对总统先生的诘问。

  诞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的麦克风,因在外交舞台上的广泛亮相,不经意间竟成为窥探各国政要“悄悄话”的一扇窗口;抑或,也成为表露各国政要真实想法和性情的一个平台。

  麦克风“惹祸”记

  本是方便交流之用的麦克风,却因有时传递了不该传递的“坦白”,跃身至备受关注的外交前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发自北京 对频繁的首脑会面,英国著名外交家哈罗德·尼科尔森曾有如下判断:尽管这种方式有时仓促、不精确、不严密,但它确能带来“讨论中的绝对坦白”。

  只不过,当这种“绝对坦白”被麦克风无意间从私人交流转为庭堂之言时,由此引发的风波往往也令当事者始料未及。

  3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交流“悄悄话”时忘记关闭话筒,于是再次上演了麦克风“传输秘密”的外交戏码。

  奥巴马成“失言大王”

  大概是因为台面上的话不能句句达意。3月26日当天,趁着核峰会会晤梅德韦杰夫后的拍照时间,奥巴马凑身与后者私聊起来。

  “所有这些问题——尤其是导弹防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重要的是他(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普京)应该给我空间。”奥巴马表示。

  梅德韦杰夫用英语答道:“是的,我明白。我理解你提出的有关空间的信息,即你需要空间。”

  奥巴马接着说:“这是我的最后一次选举。我当选后,我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我明白。我将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弗拉基米尔(普京)。”梅德韦杰夫最后说。

  孰料,桌上未关闭的麦克风适时让拍照的记者们将这段“秘闻”尽收耳底,随后媒体公之于众,掀起了美国国内对奥巴马“灵活论”的争议(相关报道见第10版)。

  成也萧何,“祸”也萧何,奥巴马曾因雄辩口才入主白宫,却又因麦克风陷入“失言”危机,而这并非是他的第一次教训。

  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奥巴马的一次私下交谈中谈到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萨科齐说:“我不想再见他了,他是个骗子。”奥巴马回应道:“你也许对他感到反胃,但与你相比,我不得不更经常与他打交道。”

  同样因为开启状态的麦克风,两人这段本不对外开放的双边会谈得以向媒体“直播”。当时,外界把奥巴马的话解读为,他不愿意和内塔尼亚胡打交道。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以色列媒体报道说,以民众非常愤怒,他们不敢相信盟国竟然这样评价该国总理。而以色列政府虽然对此没有公开回应,但在犹太人游说集团影响颇深的美国,奥巴马所受的压力不言自明。

  事发数天后,有以色列官员透露,萨科齐给内塔尼亚胡发来一封私人信函,重申两人“友谊”;同时,奥巴马也致信内塔尼亚胡夫妇,借悼念内塔尼亚胡岳父亡故,奥巴马问候道:“我们与你们俩一同思念和祈祷。”

  美国历任总统频繁出糗

  奥巴马借信“灭火”,弥补私人关系的效果未知。而细数那些曾被麦克风“出卖”的政要,美国的历任总统“中招率”却高得惊人。

  其中,里根的“失言”最惊心动魄。1984年8月,时值冷战期间,担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计划发表一篇关于美国经济问题的讲话,国内各大媒体闻讯赶来采访。正当记者们忙于准备时,总统的声音突然从扩音器中传出:“亲爱的美国同胞们!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本人刚刚签署了一项法律,宣布苏联为不合法政府。5分钟后,美国将轰炸苏联。”在场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其实,这只是里根演说前测试麦克风时的一句玩笑话。不过,当这段言论传至苏联后,苏联不仅发表公开声明谴责里根,还一度向特种部队司令部命令“进入战斗状态”,美苏险由此引发战争。

  多年后提及此事,里根也备感懊恼,他曾对一位好友回忆说,“我当时真的并没有想过要在5分钟后轰炸苏联”,“我以为此时麦克风还没与导播室连线呢。话一出口,我也意识到,自己玩得委实过火,这太不应该了”。

  与里根的“玩笑”相比,小布什的“失言”大多流露出的则是真性情。

  2000年,小布什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骂《纽约时报》记者为“白痴”。他骂道:“真是白痴。”随即,小布什的竞选搭档切尼附和说:“没错,而且是第一!”两人都不知,当时麦克风没关。

  6年后,在俄罗斯举办的八国峰会上,小布什再遭麦克风“泄密”。他当时在峰会的早间餐会时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耳语”4分钟,尽情展示了自己对叙利亚援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等国际问题的看法。

  “他们需要做的是让叙利亚和真主党停止做这些狗屁事,该结束了。”小布什告诉布莱尔。其中的“他们”被普遍推测为俄罗斯。

  小布什还表示,他不会在当天的峰会上说太多的话,不像某些国际领导人。“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说该死的冗长的话。一些人说得太多了。”

  最后,如果不是布莱尔及时发现了未关的话筒,小布什还要继续这样“骂”下去。不过,两位领导人都很会掩饰尴尬。时任白宫新闻发言人的斯诺说:“(得知话筒没有关闭后),他(小布什)的第一反应是‘我说了什么?’,我们给他看了记录本,然后他转了转眼睛,大笑。”而布莱尔峰会后则自我解嘲地说这是“透明政府”,并笑着敲了敲面前的话筒。

  为人身攻击埋单的英国首相

  “该死的”、“狗屁事”……以“牛仔外交”著称的小布什却还不是麦克风前“骂”得最狠的领导人。

  英国史上最糟糕的麦克风政治风波发生在1993年,主角是时任首相梅杰。他骂内阁部分成员是“野种”,声称他们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后,他遭到了国内严厉的指责。

  类似因人身攻击而引发政府危机的还有英国首相后来的继任者布朗。

  2010年4月,布朗造访社区为选举造势。其间,一位66岁的女性工党成员对布朗表示,她和家人一直支持工党,并就东欧移民、福利金领取、国债等议题频频向布朗发问。

  布朗似乎招架不住,回应颇为吃力。在评价这位女性“出身良好”后,布朗看似友善地结束对话,返回车中。

  但他一上车后立即“原形毕露”,向助手发泄怒火:“那是场灾难。根本不该让我和那个女人见面。谁出的主意?”布朗形容道:“(她)什么都问。她就是那种偏执的女人。”

  也许是太过激动,布朗“泄愤”时并未意识到所佩戴的微型麦克风仍是开启中。于是,首相“偏执狂”的言论当天便成为英国数家报纸网络版的头条新闻。

  由于正值英国议会下院选举在即,一些分析师认为布朗此番出丑很可能影响工党选情。而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布朗也不得不亲自登门向当事人道歉。

  “毫无疑问,我为自己的无礼言语道歉,我再也不会说这样(无礼)的话。”接受媒体采访时,布朗手抵额头,羞愧难掩。

  “幽默”的风险

  “闲时莫论人之非”,这句中国古语对陷入“麦克风门”的外国政要们同样适用。不过,偶尔恰当的“幽默”点到为止,即使被泄露也无伤大雅。

  200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待了来访的前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感谢”一个忘记关闭的麦克风,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关于前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性丑闻的有趣对话——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麦克风 领导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