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是定居者运动精神支柱:抓在手里的东西一样都不给

2014年01月20日11:05  环球杂志

  铁汉也有柔情时

  《环球》杂志记者/马琼

  沙龙一贯以其强硬的作风而著称,然而,这位铁腕人物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他经历了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1947年,以色列国成立的前一年春天,因父亲病重,19岁的沙龙从服役的检查站回到家中,承担起灌溉果园的工作。

  “那天,我正在家里的橘园浇水,突然听到从园外传来女孩的笑声,便抬头向远方眺望,然后发现了隔壁菜园里一个干活的姑娘……天哪,她真漂亮!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这个姑娘就是沙龙的第一任妻子——戈莉。

  那时候的戈莉16岁,一双浅褐色的眼睛,留着辫子。当时她和妹妹莉莉刚从罗马尼亚搬来,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偶尔会参与农活。沙龙的密友诺曼·芬克斯特回忆说:“沙龙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见戈莉,匍匐穿过学校的栅栏去见她,他的感情一直都这么直接。”

  1952年秋,沙龙进入希伯来大学中东历史系学习,戈莉在耶路撒冷郊外一家精神病医院当护士。1953年3月,这对恋人搬进了简陋的新房。沙龙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回到家时,妻子已准备好了晚餐。这段离开战火、重回课堂、又有娇妻相伴的日子算得上是沙龙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时光。1956年,儿子格尔出生。

  然而,随着沙龙不断升迁,戈莉开始了长期独守空房的日子,整日提心吊胆。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并没有阻拦丈夫重赴战场。

  1962年,戈莉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送葬那天,他把一张纸撕成碎片,撒入墓穴,那是他早年写给戈莉的一首情诗。妻子去世后,5岁的儿子格尔变得沉默寡言。无奈之下,沙龙只好请戈莉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格尔。

  莉莉对这位姐夫非常崇拜。16岁那年,她曾到沙龙的伞兵营服过兵役,对他的强悍作风印象深刻。莉莉待格尔胜似亲生母亲,没多久,小家伙又活泼起来,沙龙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妻妹。

  沙龙曾在自传中说:“戈莉去世后,莉莉扮演起格尔母亲的角色。我们的关系升华成一种深沉的爱。我们深厚的友谊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余生。”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婚后三年,莉莉相继为沙龙添了两个儿子。

  戈莉在世时,沙龙很少有时间回家,好在戈莉性格坚强,并不太依赖沙龙。但莉莉温柔多情,非常依恋丈夫,给他留下了许多甜美回忆。

  1967年,以埃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沙龙受命率其预备师驻守边境。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夜,沙龙在巡视部队后提笔给莉莉写了封家书。“我再次告诉你,我爱你,喜欢你的一切。我会好好照顾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在我们温馨的家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寥寥数语,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

  几十年间,莉莉伴随沙龙一起经受战争的腥风血雨,但却未能看到丈夫登上以色列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一刻。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

  第二年,沙龙成功当选以色列总理,在发表胜利演说时他讲道: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这一刻她虽没能站在我身边,但我仍然思念她。

  晚年向和平疾奔

  1998年10月,在克林顿协调下,时任以色列外长的沙龙勉强见了阿拉法特,这是一场“顾左右而言他”的会谈。沙龙谈他在以色列南部农场的生活,阿拉法特谈他在科威特兴修公路和桥梁的历史。终其一生,两人都没有握手。

  《环球》杂志记者/刘洪

  在与哈马斯等武装分子激烈斗争的同时,沙龙显然也在深思,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巴以问题。作为一个参加过以色列历次战争的老兵,沙龙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但对于这个屠夫,巴勒斯坦人更多的是仇恨,而不是信任。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在他们乃至世界很多人眼中,沙龙劣迹斑斑,即使不是在战场。

  定居者的精神支柱

  上世纪70年代,退役的沙龙曾担任农业部长,他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扩大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所谓扩大,其实就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犹太人的家园。

  在极右翼的犹太人看来,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都应该是犹太人的。如同哈马斯不承认以色列这个国家一样,他们也不承认可以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沙龙当时属于这些人中的一个,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定居点之父”。

  他曾这样告诉自己的追随者:“我们抓在手里的东西一样都不会给他们。”

  埃及和以色列媾和时,沙龙拒绝出席签字仪式。上世纪90年代,拉宾和阿拉法特开始和谈,以色列冻结新的定居点建设,沙龙是最强烈的不满者,他曾鼓励激进分子藐视政府规定扩建新的定居点。甚至,他曾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推土机面前,阻止拉宾政府拆除非法定居点。最终,在汗水和泪水中,沙龙被军警拖走。

  以色列《国土报》一篇文章说,在过去几十年中,沙龙一直是以无畏勇士著称,他一直是定居者运动的精神支柱。

  但在血腥镇压的同时,作为总理的沙龙也越来越认识到,他当时让犹太定居点不断楔入巴勒斯坦人土地的主张,事实上正成为安全的重大隐患,而且这会刺激巴勒斯坦人不断反抗,让和平永难实现。

  沙龙传记《阿里克:埃里尔·沙龙的一生》作者兰多久说,作为总理,沙龙开始以不那么教条的式看待问题。

  他决定撤离部分定居点,首先是加沙的21个定居点。

  加沙,东地中海边36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这里曾发现有人类最早的用火遗址,《圣经》22次提到此地。

  加沙也是巴勒斯坦土地上最仇视以色列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监狱”中圈禁着130万巴勒斯坦人。西是地中海,东、南、北三侧是以色列修建的高墙、铁丝网、炮楼,加沙被团团围住,巴人插翅难飞。

  事实上,50岁以下的绝大多数加沙人,平生都从未走出过这块地方。

  “监狱”中担任“狱警”的,是以色列犹太定居者和军队。定居者占据了加沙水资源最丰富、土地最肥沃的三分之一土地。定居点这边,鲜花盛开,设施俱全;定居点那边,肮脏不堪,青年大半无所事事。

  自古“屯兵”,主要为国境安全,定居点也不例外。

  但当以色列取得对阿拉伯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后,“屯兵”早已失去往日的战略重要性,相反,与巴勒斯坦城镇犬牙交错的定居点,更成为以色列的安全负担。

  比如,在加沙,21个定居点,8000余人,却需要至少1万名以色列士兵保卫。有些深入巴勒斯坦人中间的定居点,甚至就是1个定居者生活,10个以色列士兵保卫。

  有胆量深入阿拉伯人腹地“屯兵”的犹太人,大多是极右翼分子,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看来,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都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应许之地”,绝不能让外族占领。

  在加沙抗争的定居者,很多是约旦河西岸出生的“定居者第二代”(或被称作“高地青年”)宗教观点更加保守、偏激。这种意识形态和信念的纷争,也形成了以色列社会“我们”(赞成撤离者)和“他们”(反对撤离者)的矛盾。

  当沙龙宣布撤离加沙后,他们痛哭流涕,指责沙龙是在“与上帝对抗”。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代表呼吁公务员加薪:企业增长非常大
  • 体育NBA-杨29分湖人连胜 英超切尔西3-1曼联
  • 娱乐郎朗再登春晚 李敏镐庾澄庆黄渤等献唱
  • 财经2013年GDP超56.9万亿元增速为7.7%
  • 科技传运营商杀入基金电商推类余额宝产品
  • 博客谁在妖魔化当代日本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大妈海外寻子:妈不逼你结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