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的那些绰号

撰稿:陈智勇

2014年1月11日,沙龙走了。其实自2006年第二次中风以来,他就一直没有醒过,靠呼吸机等辅助设备维持生命,今天他终于永远的睡过去了。

到了盖棺之时,外界对于沙龙却难有定论。有人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有人说他是所向披靡的“战神”;有人说他是“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这些绰号和绰号代表的认识,被载入史册。


“大棒小子”

1928年2月28日,沙龙出生在英国统治时期的巴基斯坦特拉维夫附近,他的父母都是苏联的犹太移民,而且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给沙龙的一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沙龙的父亲脾气暴躁,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在沙龙6岁时交给他一根大棒去看管自家的果园,沙龙尽职尽责,得了个外号叫“大棒小子”。由于在当地小有名气,14岁时他被推荐秘密参加了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为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战神”和“推土机”

沙龙有以色列“战神”的称号,他的强硬军人做派被称作“推土机”,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他指挥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沙龙耐不住性子,擅自攻入埃及重兵把守的山口通道,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但并没有受到处罚。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沙龙选择没有空军支援的夜间多路出击,伞兵空降敌后,装甲旅绕到阵地后方发动奇袭,一夜占领埃及防线;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以色列军队受到重大挫折之时,沙龙率领属下的两个师强突苏伊士运河,一举扭转战局,被手下的将士称为“犹太之王”、“以色列的守护神”,被外界称为“以色列的巴顿”;1982年他又指挥第五次中东战争,攻入黎巴嫩,重创巴解组织的力量。


“屠夫”

1953年,阿拉伯人潜入以色列村庄,向一所民房扔了一颗手榴弹,炸死了母子3人。沙龙随后带领部队摧毁了约旦的基布亚村45座民房,瓦砾中挖出了70具尸体。基布亚屠杀激起全世界的不满,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国务院都予以谴责。虽然此后以色列对于平民的袭击有所收敛、实施行动的101部队被解散,但沙龙没有被起诉。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策划并指挥入侵黎巴嫩。同年9月,在以军的默许下,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进入贝鲁特附近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数千名巴难民,得名“贝鲁特屠夫”。随后,比利时法院缺席判处沙龙“反人类罪”,以色列议会也认为,沙龙负有直接责任,他最终被迫辞职。


“勇敢者”

2001年,沙龙以色列总理。在军界的强硬做派没有蒙蔽他从政的洞察力。2003年,沙龙提出撤离加沙的“单边行动计划”,引起以巴乃至整个世界的极大关注。从实际效果来看,撤离加沙以色列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把巴以和谈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沙龙也赢得了“和平之士”、“勇敢者”的美誉。

用以色列人的话说,也只有沙龙才有这样的勇气和意志,能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但是反对派借机攻击他是“以色列的叛徒”,引发以色列政坛的大地震,沙龙毅然脱离了利库德集团,另立门户。


“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

沙龙有个称号,叫“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他一直推进在加沙、约旦河西岸乃至西奈半岛建设定居点,他曾说:“如果我们想一直控制该地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确保犹太势力的介入,否则,在非常时刻我们就没有理由待在那里了。”当拉宾政府拆除犹太人非法定居点之时,沙龙曾亲身阻挡推土机,被士兵拖入汽车拉走。

然而在他担任总理后,逐渐转变为定居点的摧毁者,2005年撤出加沙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沙龙的转变在很多人看来是个迷,他的传记作者乌齐-本齐曼提供了一种解读:“沙龙是一个非凡的机会主义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