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全世界人民印象当中一向比较平和——有着成熟的制度和体系,祥和的庄园生活,彬彬有礼的市民。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英国人性格严谨、认真,对细节执着,甚至带点文艺的“英伦范儿”。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伦敦这样一个城市,现在却遍地烧黑的建筑、破碎的玻璃,被砸毁的公共电话亭,关门歇业的店铺……究竟是什么让这座曾经宁静的都市变成现在的样子?
到底什么人在英国闹事?BBC刚公布了最新的警察局统计数据:正在各城市地方法庭接受审讯的犯罪嫌疑人中,95%为男性,82%不到30岁,其中69%不足24岁。[点击查看图表]
骚乱从何开始?警方为何要逮捕马克-达根?他是怎么死的?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问答的方式,对此次英国多次骚乱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 [详细]
微博现场还原:20岁的马来西亚裔男生Ashraf Rossli周六晚在东伦敦Barking先是被打,随后有一群男生详装帮忙,但是随即抢走了他的手机和钱包。[@郝倩在英国]
微博现场还原:英国诺丁汉的一名11岁的女孩因涉嫌毁损他人财物和意图毁损他人财物罪名而被起诉,目击者称,他们看到这名女孩用砖头砸玻璃。警方9日晚根据目击者描述逮捕了这名女孩。[@BBC李文]
英国专家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多数参与骚乱者的年纪很小。问题在于,当时是谁让他们出来的?他们的父母当时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父母没有限制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些年轻人心存不满。他们缺乏对权威的尊重。[详细]
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表示,不能以几个简单理由来断定骚乱的根本原因,贫穷和弱势地位也不构成骚乱的理由。但他认为这些年来英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缺乏年轻人纪律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的确是原因之一。首相卡梅伦也表示,英国社会一部分人“病了”,需要加强其责任感。
英国《每日邮报》:现年66岁的英国资深记者、知名历史学家及作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发表评论文章,称伦敦骚乱的根源“是英国多年来的教条自由主义培养了这批不明是非、没有文化、为福利所供养、以残暴为时尚的年轻一代”。[详细]
这个名叫达根的29岁男子,莫名其妙地死于警方的枪下,由于达根是非洲裔,便再度勾起了人们对种族主义问题的关注,强化了当地外来移民的受挫感和被剥夺感。而事发地伦敦托特纳姆区贫困、落后,一直存在种族主义问题。而达根之死,证验了外来移民与当地警察的紧张关系更趋白热化。[详细]
记者微博现场评论:一位在利物浦参与骚乱的25岁的年轻人对警察如是描述他的想法:”我不可能呆在家里错过好戏的“;“要不打烂点东西,怎么算动乱?至多算抗议!”;“我当然对警察不满,他们就知道背朝着我们!”
一位自称为无政府主义者的28岁青年菲利普说:“这是工人阶级的起义。我们要重新分配财富。”他说,人们对警方的不信任,是引发骚乱的重要催化剂。
英国首相卡梅伦今天在议会表示,随着全国多个城市爆发骚乱,英国警方本周遭遇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伦敦警方承认在骚乱刚开始时拘捕劫掠者行动过于迟缓。卡梅伦还承诺对骚乱导火索马克·杜根被警察枪击致死一案进行彻底调查。
走上街头的不只是外来移民,甚至不只是伦敦人。随着骚乱的纵身蔓延,各个城市、各个阶层心照不宣,互相支援,携手进退,这就说明,不管是外来者还是本地人,都有交集,都面临相似的苦楚与困境。说到底,无论身份焦虑还是生存焦虑,乃至于预期焦虑,指向的都是公平焦虑。
回顾历史,英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每当社会经济陷入低谷,大规模骚乱都会出现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骚乱使英国失去对自身认知
这次骚乱暴露了英国社会的裂痕,而且它实际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深。经过骚乱,英国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变得迷惘。民众对这次骚乱的反应首先是感到羞耻,然后是惊愕和无助,大众发现即使少数人作恶大众也无法阻止,有一种无力感。[详细]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骚乱能否止于英国
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新政治家》周刊以无政府主义为题,分析了英国骚乱对欧洲的影响。英国骚乱事件引发的街头怒火,在希腊、西班牙等国的街头也曾先后出现过。近年来,英国和欧洲市场在危机环境下出现了近乎“自由落体式”的衰退,而从希腊等小国开始不断蔓延至更多国家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让欧元区的未来面临存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的不满意见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场无政府主义的骚乱风潮。这一风潮能否被阻止?英国和欧洲领导人们发挥其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在每一次动荡和骚乱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原因,在面对文化歧视、生存焦虑时,人民当然有权表达自己的不满。用暴力的方式发泄胸中的怒火当然值得商榷,但是更应反省的是政府:当标榜多元文化时,是仅让非主流文化阶层存在,还是主动促进不同文化、阶层的融合?
当夸耀经济奇迹时,是否让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忽略了这些问题,类似的骚乱将不仅出现在大西洋中的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