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英国在全世界人民印象当中一向比较平和——有着成熟的制度和体系,祥和的庄园生活,彬彬有礼的市民。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英国人性格严谨、认真,对细节执着,甚至带点文艺的“英伦范儿”。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伦敦这样一个城市,现在却遍地烧黑的建筑、破碎的玻璃,被砸毁的公共电话亭,关门歇业的店铺……究竟是什么让这座曾经宁静的都市变成现在的样子?

英国广播公司(BBC):数据统计显示骚乱参与者69%不足24岁

到底什么人在英国闹事?BBC刚公布了最新的警察局统计数据:正在各城市地方法庭接受审讯的犯罪嫌疑人中,95%为男性,82%不到30岁,其中69%不足24岁。[点击查看图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骚乱起因等十个问题

骚乱从何开始?警方为何要逮捕马克-达根?他是怎么死的?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问答的方式,对此次英国多次骚乱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 [详细]

骚乱现场细节显示骚乱特点

微博现场还原:20岁的马来西亚裔男生Ashraf Rossli周六晚在东伦敦Barking先是被打,随后有一群男生详装帮忙,但是随即抢走了他的手机和钱包。[@郝倩在英国]
  微博现场还原:英国诺丁汉的一名11岁的女孩因涉嫌毁损他人财物和意图毁损他人财物罪名而被起诉,目击者称,他们看到这名女孩用砖头砸玻璃。警方9日晚根据目击者描述逮捕了这名女孩。[@BBC李文]

有些年轻人缺乏对权威尊重

英国专家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多数参与骚乱者的年纪很小。问题在于,当时是谁让他们出来的?他们的父母当时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父母没有限制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些年轻人心存不满。他们缺乏对权威的尊重。[详细]

家庭教育缺乏纪律培养和价值观养成

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表示,不能以几个简单理由来断定骚乱的根本原因,贫穷和弱势地位也不构成骚乱的理由。但他认为这些年来英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缺乏年轻人纪律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的确是原因之一。首相卡梅伦也表示,英国社会一部分人“病了”,需要加强其责任感。

社会环境培养了英国“垮掉的一代”

英国《每日邮报》:现年66岁的英国资深记者、知名历史学家及作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发表评论文章,称伦敦骚乱的根源“是英国多年来的教条自由主义培养了这批不明是非、没有文化、为福利所供养、以残暴为时尚的年轻一代”。[详细]

歧视:移民与警察紧张关系更趋白热化

这个名叫达根的29岁男子,莫名其妙地死于警方的枪下,由于达根是非洲裔,便再度勾起了人们对种族主义问题的关注,强化了当地外来移民的受挫感和被剥夺感。而事发地伦敦托特纳姆区贫困、落后,一直存在种族主义问题。而达根之死,证验了外来移民与当地警察的紧张关系更趋白热化。[详细]

抗议:借机宣泄对警察不满

记者微博现场评论:一位在利物浦参与骚乱的25岁的年轻人对警察如是描述他的想法:”我不可能呆在家里错过好戏的“;“要不打烂点东西,怎么算动乱?至多算抗议!”;“我当然对警察不满,他们就知道背朝着我们!”

不信任:引发骚乱的重要催化剂

一位自称为无政府主义者的28岁青年菲利普说:“这是工人阶级的起义。我们要重新分配财富。”他说,人们对警方的不信任,是引发骚乱的重要催化剂。

    英国首相卡梅伦今天在议会表示,随着全国多个城市爆发骚乱,英国警方本周遭遇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伦敦警方承认在骚乱刚开始时拘捕劫掠者行动过于迟缓。卡梅伦还承诺对骚乱导火索马克·杜根被警察枪击致死一案进行彻底调查。

外界指责 警方过度软弱
外界指责 警方过度软弱
英国《每日邮报》:内部人士表示,伦敦警方之所以在骚乱最初发生后被外界指责过度软弱,是因为警员们奉命“站在原地和观察”而不是对骚乱者采取打击行动,警员们也对不能介入和逮捕闹事者感到失望。《泰晤士报》也报道,警员显然被告知采取行动遏制暴力,但不是去抓捕骚乱者。
应对骚乱 警方内部出现分歧
应对骚乱 警方内部出现分歧
英国《卫报》:英国骚乱引发警方内部有关在平息骚乱时应使用多大力量的辩论。警察旁观年轻人打砸商店的图片使公众困惑。但有警员否认这表明警方软弱。他称,警方面临公众不同的要求,一些人要求严打,另一些人则称骚乱者不过是对现实绝望的年轻人。
作为?不作为?警方都会挨批
作为?不作为?警方都会挨批
美国《赫芬顿邮报》:伦敦骚乱发生后,基层青年组织称,和平示威升级为暴力事件,是因为警方未控制骚乱区,属不作为;而警方周四射杀29岁青年的做法不仅是事件导火索也是其滥用暴力的证据。而英国警察联合会主席辩解称,若警方当初强力镇压仍未控制事态,现在被批的还是警方。

    走上街头的不只是外来移民,甚至不只是伦敦人。随着骚乱的纵身蔓延,各个城市、各个阶层心照不宣,互相支援,携手进退,这就说明,不管是外来者还是本地人,都有交集,都面临相似的苦楚与困境。说到底,无论身份焦虑还是生存焦虑,乃至于预期焦虑,指向的都是公平焦虑。

英国骚乱背后隐蔽的真实原因
英国骚乱背后隐蔽的真实原因
英国《每日电讯报》:伦敦骚乱的发生有数个显而易见的答案,首先是警方的无能和不作为,第二是种族因素,最后是失业和裁员,但真正原因更为隐蔽。糟糕的收入分配、脆弱的银行结构,以及进出口的不平衡,让伦敦在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下发生骚乱不再是一个巧合。
青年认为自己沦为经济政策牺牲品
青年认为自己沦为经济政策牺牲品
种族问题并非这次骚乱的核心议题。英国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但过度开支的经济结构,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大同小异,无论是谁执政,紧缩开支、减少福利都无可避免。虽然这会涉及社会各阶层,但以青年的怨气最大,月前爆发的大规模学生示威,除了反对大幅度加学费、减津贴,背后还有这样的讯息:十多年前,没有大学学位的保守党首相梅杰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把一大批院校升格为大学,打破精英教育传统,彻底改变了英国青年的期望。今天的80后、90后却发现,负担大学学费越来越困难,辛苦毕业后又很可能失业。[详细]

回顾历史,英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每当社会经济陷入低谷,大规模骚乱都会出现

时间 骚乱 原因
1981年 布里克斯顿骚乱 英国《卫报》8月8日刊发社论《布里克斯顿骚乱的30年后》,将发生在伦敦布里克斯顿的1981年骚乱同当下的伦敦骚乱进行了对比。该报认为,两次骚乱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都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发生,都有黑人遇害成为导火索,同时伴有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然而,最大不同是,1981年的布里克斯顿骚乱是非洲裔黑人移民对警方种族主义愤恨的总爆发。当时的警方态度过于激进,行事作风比较霸道,戴着有色眼镜看有色种族,而且并不存在对警方执法的问责制,所以说,当年的骚乱是争取是民主权利的极端形式;而当下的伦敦骚乱更多是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年轻人在趁火打劫。
1985年 托特纳姆骚乱 1985年那场暴动也是发生在托特纳姆区,一名黑人妇女在警方突击她的住家时,受到惊吓,心脏病爆发身亡,结果引起当地黑人居民的不满,最终酿成大约500名黑人攻击警察、抢劫和纵火,导致一名警察殉职的大规模暴动事件。
1995年 布里克斯顿骚乱 布里克斯顿是加勒比海出身的黑人定居的地方。1981年,1985年,1995年这三次的骚乱原因都是白人警察在追捕嫌疑犯时发生了人命事故。
  • 不问火星起于何处,反倒要怪备风的力量?8月11日
  • 鼓吹互联网监控并不鲜见
  • 尽管许多人不太相信,伦敦乃至英国警察机构必将以某种明显而生硬的方式介入公民通讯自由权,但必须明白的是,只要不加阻止,不设界限与禁区,任何公权力都将十分乐意插手到事涉公民隐私的领域中去,并总有其堂而皇之的理由。
  • 微博短信何辜,要承担升级骚乱事件的主要责任?
  • 因为事情已经很显然,当地警方无故射杀达根,以及“警察经常粗暴对待居民”、“警民紧张关系长期得不到缓解”,才是伦敦骚乱的主要诱因。至于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经济不景气的背景,加之少数族裔居多的城北托特纳姆区是英国失业率最高的社区之一。[详细]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社交媒体煽动骚乱之说是误解8月11日
  • 卡梅伦:当有人利用社交媒体实施暴力我们要制止
  •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骚乱使英国直接面对已在美国初步出现的一个趋势:“闪电抢劫”,即大量小偷突然出现在拉斯维加斯、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的商店里迅速作案。执法部门称,这些犯罪行为是通过社交媒体组织的。
  • 社交媒体只是一个工具
  • 肯定有一些证据显示有人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来组织骚乱。你不能就发生的事情指责社交媒体,你也不能说它改变了骚乱的性质。它可能传播了信息,但证据表明它只是一个工具。这些孩子本能地使用社交媒体,他们当然会用它。如果社交媒体应受到指责,那么24小时运转的电视应当受到更多指责 。[详细]
纵火的街头、欧元区的危机、狂跌的股市、蔓延的无政府主义…能否就此打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骚乱使英国失去对自身认知
  这次骚乱暴露了英国社会的裂痕,而且它实际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深。经过骚乱,英国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变得迷惘。民众对这次骚乱的反应首先是感到羞耻,然后是惊愕和无助,大众发现即使少数人作恶大众也无法阻止,有一种无力感。[详细]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骚乱能否止于英国
  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新政治家》周刊以无政府主义为题,分析了英国骚乱对欧洲的影响。英国骚乱事件引发的街头怒火,在希腊、西班牙等国的街头也曾先后出现过。近年来,英国和欧洲市场在危机环境下出现了近乎“自由落体式”的衰退,而从希腊等小国开始不断蔓延至更多国家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让欧元区的未来面临存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的不满意见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场无政府主义的骚乱风潮。这一风潮能否被阻止?英国和欧洲领导人们发挥其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纵火的街头、欧元区的危机、狂跌的股市、蔓延的无政府主义…能否就此打住?

结语

  在每一次动荡和骚乱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原因,在面对文化歧视、生存焦虑时,人民当然有权表达自己的不满。用暴力的方式发泄胸中的怒火当然值得商榷,但是更应反省的是政府:当标榜多元文化时,是仅让非主流文化阶层存在,还是主动促进不同文化、阶层的融合?
  当夸耀经济奇迹时,是否让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忽略了这些问题,类似的骚乱将不仅出现在大西洋中的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