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县14日发生的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中,22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命在旦夕。
14日近中午,光山县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并称15日上午9点半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而14日晚时,光山县撤下消息,单方告知15日的新闻发布会取消,并开始封锁消息。截至15日晚的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
随后,记者到县教育局、县委县政府采访,情况更是令人吃惊。县教育局一名自称“普通工作人员”,后被证实为办公室副主任的值班领导告诉记者,“领导都下乡检查去了”,而他自己竟然在玩电脑游戏!县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见到记者,说“领导不在”后借故离开,一去不返,留下记者在办公楼内空等近2个小时。
此时,网传“县委宣传部消息,犯罪嫌疑人初步断定患有精神病”。记者向县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电话核实,该负责人一边称“是否患病要有时间来鉴定”,一边告诉记者“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详细]
很多人将当地政府的这种反应归结为“冷漠”,但是仅是冷漠就能定位这背后的根本动机吗?
事件发生后3天,12月17日,信阳日报头版刊文赞光山教育:《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度引起争议。有网友甚至直言“不要脸”。
许多传媒人士和热心网友对《信阳日报》的这一行为表示了强烈抗议。@公共频道张丽鹤 说:“漠视生命,热衷形式,实在是无耻。”徐小平也在微博称:“真的太可耻了!!!这么多孩子被伤害视而不见,居然无耻地歌颂起自己的教育成就!”并得到任志强等人的响应。[详细]
一边是千方百计避免透露和“负面”新闻有关的消息,一边是通过党报自吹自擂,这是典型的“宣传”思维,即回避和遏制一切“负面”消息,宣扬一切“正面”消息,哪怕这种方式很无耻。
“宣传”从传播学来讲,是说服、鼓动、激励的一种手段,本无褒贬,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在坊间称为“谎言”的代名词。这是因为,一些党政机关在对外披露消息时要么遮遮掩掩,要么避重就轻,要么言之无物,有的干脆谎话连篇。其目的无非是瞒上欺下,粉饰政绩。以致现在一提“宣传”,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欺骗和自欺欺人。
在社会资讯传播愈加迅捷的今天,一些党政机关在处理公共关系上仍然抱着以前的“宣传”思路,但是他们发现支支吾吾的回应说什么都是漏洞,所以干脆选择不说,甚至是连人都不露面,更有甚者试图通过封锁消息来阻止真相传播,这才会出现那种官员理直气壮地指责记者“你是站在党的立场上还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的笑话。
相信很多媒体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接到“通知”、“精神”的经历,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故、涉及到某些权力部门或官员时,如果你是记者,一年没接到几个指令,你都不好意思向别人介绍自己。
当地党政官员知道“遮丑”,也并非一点好处没有,起码他们知道舆论是有力量的,心中对舆论尚存敬畏。有这种意识很好,有这种敬畏,更应该做的是实事求是地披露真相。中共历来讲究“实事求是”,何为“实事求是”?即所言、所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事实,勇于面对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而非遇到“负面”就逃避、遮掩、甚至扭曲事实。
晚些时候发生的美国枪击事件迅速占领了全世界各媒体的重要版面,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媒体。国内媒体以不同形式的专题,投入众多篇幅地给予枪击事件全方位的关注,从还原事件过程、凶手性格分析,到官方反应、社会问题剖析。相比之下,国内的光山伤人事件没能受到同等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信息增量不多,并有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之势。
一定程度上,媒体报道转淡源自消息获取的困难。不过,此处所见的“内外有别”的关注真的那么让人陌生么?客观地说,国内媒体或多或少有一种格外重视异地新闻、国际新闻的倾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甚至不自知的操作习惯,进而延伸到社会层面,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关注习惯。某种意义上,光山事件背后所透露的,其实是转移视线的习惯如何形成。
或许在当地政府看来,光山伤人事件不过是一起伤者众多的事件,如果换作美国枪击事件里死者众多的背景,态度、方式、警觉性都会大为改观。然而,参看福建南平等地的校园血案,足见持刀砍人暂无死亡的情况是多么“何其有幸”。攸关生命问题上的轻视、麻木、侥幸,会让减少和避免的期望变得相当苍凉。[详细]
军事禁区不能擅入,去未开发的旅游区域也应报备
纵观媒体报道,几乎都是占海特一家人在陈述,却罕有另一方声音。
国人不应以有色眼镜看外国人,更不应进行“有罪”推定。
长此以往,官方会自掘“塔西佗陷阱”。
在最新的调查结果中三名当事人被撤职,尚无机构被追责,这是否又成了一次丢车保帅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