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神舟十号即将发射,这自然是中国力量在太空中的展现。而对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国际上该领域内的“老大哥”和后起之秀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新浪独家连线美国、俄罗斯、印度、法国等多国航天专家,为您解答心中的疑问。
期待与华在航天领域展开合作

对话者:
迈克-布拉克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共关系专员
中国展示空间拓展能力巨大进步
神州十号将如何影响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NASA的公共关系专员迈克-布拉克斯在采访中表示,NASA目前并不掌握有关中国发射神舟十号具体的信息,因此没有办法提供关于细节的评论。但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系列发射已经展示了在空间拓展能力的巨大进步。 【查看全部】
中国载人飞船神州十号即将升空。美国东部时间6月6日下午3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员接受本网连线。在华盛顿总部工作的NASA的公共关系专员迈克-布拉克斯表示,尽管目前NASA没有中国在空间技术能力或者计划方面的详细信息,但是目前中国已经在航天技术方面展示了巨大成功。
中国展示空间拓展能力巨大进步
神州十号将如何影响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NASA的公共关系专员迈克-布拉克斯在采访中表示,NASA目前并不掌握有关中国发射神舟十号具体的信息,因此没有办法提供关于细节的评论。但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系列发射已经展示了在空间拓展能力的巨大进步。
期待中国加入航天国际伙伴
NASA希望中国能够加入现有的国际伙伴行列里。现在,NASA和已有的国际伙伴们在透明、互利互惠的原则上定期展开双边和多边的活动,而NASA希望中国也成为其中一员。
背景资料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简称NASA,是美国负责太空计划的政府机构。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该机构1958年10月1日开始运作,并进行美国太空探索的努力。它在载人空间飞行、航空学、空间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参与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发射、太阳系探测等航天工程。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期待中国加入航天国际伙伴
NASA希望中国能够加入现有的国际伙伴行列里。现在,NASA和已有的国际伙伴们在透明、互利互惠的原则上定期展开双边和多边的活动,而NASA希望中国也成为其中一员。【查看全部】
中国载人飞船神州十号即将升空。美国东部时间6月6日下午3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员接受本网连线。在华盛顿总部工作的NASA的公共关系专员迈克-布拉克斯表示,尽管目前NASA没有中国在空间技术能力或者计划方面的详细信息,但是目前中国已经在航天技术方面展示了巨大成功。
中国展示空间拓展能力巨大进步
神州十号将如何影响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NASA的公共关系专员迈克-布拉克斯在采访中表示,NASA目前并不掌握有关中国发射神舟十号具体的信息,因此没有办法提供关于细节的评论。但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系列发射已经展示了在空间拓展能力的巨大进步。
期待中国加入航天国际伙伴
NASA希望中国能够加入现有的国际伙伴行列里。现在,NASA和已有的国际伙伴们在透明、互利互惠的原则上定期展开双边和多边的活动,而NASA希望中国也成为其中一员。
背景资料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简称NASA,是美国负责太空计划的政府机构。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该机构1958年10月1日开始运作,并进行美国太空探索的努力。它在载人空间飞行、航空学、空间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参与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发射、太阳系探测等航天工程。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最关心神舟十号上的女航天员

对话者:
列昂诺夫
前苏联宇航员、空军少将、太空行走第一人
女性航空训练上手很快
中国在去年已经送自己的首位女性航天员上天。据我听说,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的队伍也将有一名女性。我想说的是,这是非常正确且聪明的做法。我们以为女性成为航天员要比男性困难得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女性在相关训练方面上手很快。如果我担任航天领域的领导,我也一定会把女性加入到载人航天项目中。【查看全部】
最关心神舟十号上的女航天员
访谈人:列昂诺夫,前苏联宇航员、空军少将、太空行走第一人
采访者:苏幕遮
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实现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开启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对于中国近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俄罗斯专家怎么看?对于神舟十号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近来热炒的荷兰“移民火星”项目?前苏联时期的宇航员、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接受独家对话时回答了这些问题,以下为连线实录:
中国正在经历上世纪60年代苏联经历的事情
问: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您如何评价中国的航天发展?
答:我曾在上世纪80年代见过邓小平,也曾见过中国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航天业近来的发展举世瞩目,在载人航天与轨道空间站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自主研发了轨道空间站——天宫项目。
我是“太空飞行参与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ace Explorers)的荣誉会员和联合主席、执委会委员。我们协会每年会召开一次年度国际性会议,计划明年的这一会议就在北京举行。相信到时我们将有机会对中国的航天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的事情——国家重视航天业,人民敬仰航天员。这非常正确,应当说中国领导人十分明智。
最关心神十的女飞行员
问:对于神舟十号飞船,您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
答:中国在去年已经送自己的首位女性航天员上天。据我听说,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的队伍也将有一名女性。我想说的是,这是非常正确且聪明的做法。我曾担任莫斯科市郊加加林宇航中心副主任,亲自培训过航天员。我们以为女性成为航天员要比男性困难得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女性在相关训练方面上手很快。如果我担任航天领域的领导,我也一定会把女性加入到载人航天项目中。
问:中俄太空合作方面,您认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合作是?为什么?未来中俄航天合作最重要的领域有哪些?
答:就我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曾为中国提供过技术和人员培训。
目前世界上全面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美国的航天飞机停用后,只有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拥有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运输工具,我很乐意看到未来两国在这个领域能有合作。
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令我叹为观止。联合国在2011年把加加林上天的日子——4月12日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加加林当年做的事情,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做。航天领域的国际化、宇宙空间的一体化是总体趋势,目前中国的实验舱还无法同国际空间站对接。有句话说,“合作会更好”,我希望有朝一日,轨道空间站能有一个全球通用的体系。预计国际空间站将服役至2020年,此后有可能还将继续延期至2025年,因此我们还有大约12年的时间。明年的“太空飞行参与者协会”会议上,我们就要和中国同行们见面,希望届时可以就两国航天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退役后成为银行副行长顾问
问:俄罗斯政府如何对待作出突破性成就的宇航员?俄罗斯的宇航员一般多大年龄退休?退休以后一般在做什么?
答:俄罗斯有一份关于宇航员地位的联邦法令,这份文件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所有有关宇航员奖励和福利等问题均参照该法令。通常来讲,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倘若宇航员本人不拒绝,就可以一直服役。宇航员的退休年龄是55岁,最高可以工作到60岁。在工龄计算方面,宇航员可以享受优惠,服役1年当3年算。另外,宇航员可以享受每年俄罗斯境内一次免费疗养。没有“作出突破性成就的宇航员”一说,上述法令对所有宇航员一视同仁。
退役后的宇航员可以继续在航空业任职,诸如担任飞行员,也可以去相关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任教,也有从事行政工作的。
我本人是在57岁退役的,由于服役时曾从事过航天器材采购工作,熟悉经济行业,这与我目前的工作——俄罗斯最大的商业银行“阿尔法银行”副行长顾问一职一脉相承。此外,我还从事艺术创作。不久前,我刚刚在西伯利亚老家举办了水粉画展。在这当然不得不提我已经出版的画集——《地球画与太空画》,作品都是有关太空的,还有我当年从太空遥望地球画下的。
“移民火星项目”纯属炒作 太空旅游前路漫漫
问: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技术和商业上的困难?你认为什么时候太空旅游能大规模商业化,使之成为普通人也能负担的旅游项目?
答:太空旅游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目前只有两个国家拥有能够服役的载人航天运输工具——俄罗斯的“联盟”号与中国的“神舟”飞船。太空飞行器造价不菲,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为了什么需要大费周章造出这些庞然大物?在我看来,太空项目本就应是为了科研存在的。商业化的前提是得让投资者看到经济利益。然而,就目前太空旅游的成本和费用来说,除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老板拉利伯特和英国歌星莎拉-布莱曼这样的凤毛麟角,没人能够担负得起“宇宙一游”的高昂旅费。
大规模商业化的太空旅游要走的路还太长太长。最近传出的荷兰“火星一号”基金团队正在打造的“移民火星项目”消息纯属炒作,愚蠢之至!前两年由俄罗斯发起的“火星-500”项目尚属条件十分不纯粹的医学实验,荷兰人居然要招募火星移民,这太荒谬了。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去太空能像从莫斯科直飞北京那样方便,不过在我看来,至少未来10年还没有这种可能。
背景资料
列昂诺夫是前苏联宇航员、空军少将,1934年出生,1965年3月18日执行上升2号任务,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飘出飞船5.3米,在舱外活动12分钟,回舱前被卡在门外一度面临险情,给宇航服手动放气后才化险为夷。1975年参加历史上首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美苏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第二次进入太空。他曾两度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退役后从事写作和绘画创作。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未来十年太空旅游不可能大规模商业化
最近传出的荷兰“火星一号”基金团队正在打造的“移民火星项目”消息纯属炒作,愚蠢之至!前两年由俄罗斯发起的“火星-500”项目尚属条件十分不纯粹的医学实验,荷兰人居然要招募火星移民,这太荒谬了。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去太空能像从莫斯科直飞北京那样方便,不过在我看来,至少未来10年还没有这种可能。【查看全部】
最关心神舟十号上的女宇航员
访谈人:列昂诺夫,前苏联宇航员、空军少将、太空行走第一人
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实现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开启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对于中国近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俄罗斯专家怎么看?对于神舟十号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近来热炒的荷兰“移民火星”项目?前苏联时期的宇航员、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接受独家对话时回答了这些问题,以下为连线实录:
中国正在经历上世纪60年代苏联经历的事情
问: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您如何评价中国的航天发展?
答:我曾在上世纪80年代见过邓小平,也曾见过中国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航天业近来的发展举世瞩目,在载人航天与轨道空间站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自主研发了轨道空间站——天宫项目。
我是“太空飞行参与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ace Explorers)的荣誉会员和联合主席、执委会委员。我们协会每年会召开一次年度国际性会议,计划明年的这一会议就在北京举行。相信到时我们将有机会对中国的航天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的事情——国家重视航天业,人民敬仰航天员。这非常正确,应当说中国领导人十分明智。
最关心神十的女飞行员
问:对于神舟十号飞船,您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
答:中国在去年已经送自己的首位女性航天员上天。据我听说,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的队伍也将有一名女性。我想说的是,这是非常正确且聪明的做法。我曾担任莫斯科市郊加加林宇航中心副主任,亲自培训过航天员。我们以为女性成为航天员要比男性困难得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女性在相关训练方面上手很快。如果我担任航天领域的领导,我也一定会把女性加入到载人航天项目中。
问:中俄太空合作方面,您认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合作是?为什么?未来中俄航天合作最重要的领域有哪些?
答:就我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曾为中国提供过技术和人员培训。
目前世界上全面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美国的航天飞机停用后,只有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拥有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运输工具,我很乐意看到未来两国在这个领域能有合作。
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令我叹为观止。联合国在2011年把加加林上天的日子——4月12日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加加林当年做的事情,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做。航天领域的国际化、宇宙空间的一体化是总体趋势,目前中国的实验舱还无法同国际空间站对接。有句话说,“合作会更好”,我希望有朝一日,轨道空间站能有一个全球通用的体系。预计国际空间站将服役至2020年,此后有可能还将继续延期至2025年,因此我们还有大约12年的时间。明年的“太空飞行参与者协会”会议上,我们就要和中国同行们见面,希望届时可以就两国航天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退役后成为银行副行长顾问
问:俄罗斯政府如何对待作出突破性成就的宇航员?俄罗斯的宇航员一般多大年龄退休?退休以后一般在做什么?
答:俄罗斯有一份关于宇航员地位的联邦法令,这份文件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所有有关宇航员奖励和福利等问题均参照该法令。通常来讲,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倘若宇航员本人不拒绝,就可以一直服役。宇航员的退休年龄是55岁,最高可以工作到60岁。在工龄计算方面,宇航员可以享受优惠,服役1年当3年算。另外,宇航员可以享受每年俄罗斯境内一次免费疗养。没有“作出突破性成就的宇航员”一说,上述法令对所有宇航员一视同仁。
退役后的宇航员可以继续在航空业任职,诸如担任飞行员,也可以去相关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任教,也有从事行政工作的。
我本人是在57岁退役的,由于服役时曾从事过航天器材采购工作,熟悉经济行业,这与我目前的工作——俄罗斯最大的商业银行“阿尔法银行”副行长顾问一职一脉相承。此外,我还从事艺术创作。不久前,我刚刚在西伯利亚老家举办了水粉画展。在这当然不得不提我已经出版的画集——《地球画与太空画》,作品都是有关太空的,还有我当年从太空遥望地球画下的。
“移民火星项目”纯属炒作 太空旅游前路漫漫
问: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技术和商业上的困难?你认为什么时候太空旅游能大规模商业化,使之成为普通人也能负担的旅游项目?
答:太空旅游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目前只有两个国家拥有能够服役的载人航天运输工具——俄罗斯的“联盟”号与中国的“神舟”飞船。太空飞行器造价不菲,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为了什么需要大费周章造出这些庞然大物?在我看来,太空项目本就应是为了科研存在的。商业化的前提是得让投资者看到经济利益。然而,就目前太空旅游的成本和费用来说,除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老板拉利伯特和英国歌星莎拉-布莱曼这样的凤毛麟角,没人能够担负得起“宇宙一游”的高昂旅费。
大规模商业化的太空旅游要走的路还太长太长。最近传出的荷兰“火星一号”基金团队正在打造的“移民火星项目”消息纯属炒作,愚蠢之至!前两年由俄罗斯发起的“火星-500”项目尚属条件十分不纯粹的医学实验,荷兰人居然要招募火星移民,这太荒谬了。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去太空能像从莫斯科直飞北京那样方便,不过在我看来,至少未来10年还没有这种可能。
背景资料
列昂诺夫是前苏联宇航员、空军少将,1934年出生,1965年3月18日执行上升2号任务,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飘出飞船5.3米,在舱外活动12分钟,回舱前被卡在门外一度面临险情,给宇航服手动放气后才化险为夷。1975年参加历史上首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美苏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第二次进入太空。他曾两度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退役后从事写作和绘画创作。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短期内不会开展载人航天

对话者:
艾杰-拉勒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 IDSA )空间问题研究员
现在谈论商业航天为时过早
航天带来的经济回报无疑是解决这个“老话题”的途径之一,美欧多家研究机构评估认为航天领域回报率为7-12倍,除了航天技术带来的材料科技、通讯、食品等众多好处之外,太空旅游是近年新兴的发展领域,回报更直接,也颇受富人们的青睐,印度有没有考虑这个计划呢?艾杰坦言:“印度谈论商业航天还为时过早,太空旅行还有待成为现实。”【查看全部】
印度短期内不会开展载人航天
访谈人:艾杰-拉勒,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 IDSA )空间问题研究员
印度的太空探索开始得并不早,但进展很快。自1975年开始太空探测之旅以来,2008年4月首次进行“一箭十星”发射,创下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实现的好成绩,巩固了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的一席之地;2008年11月,印度首艘无人月球探测船释出一枚镌有印度国旗图案的月球撞击探测器,成功触击月球表面,使印度成为美、俄和欧洲联盟之后,第四个国旗图案出现在月表的国家。在如今中国神舟十号即将上天,中国航天又将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印度的脚步也未停止,已经宣布将于2013年内正式启动火星探测计划。
印度航天未来规划如何?印度如何看待中国航天?基于这些问题,新浪连线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IDSA)空间问题研究员艾杰-拉勒。国防研究与分析所成立与1965年,是印度国防部提供资金的自治研究团体,现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有分析将该组织和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对比,并称为印度军方的“文韬”和“武略”两大研究机构,分别主攻战略研究与政策规划和武器研发。
现在谈论商业航天为时过早
火星探测和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重要领域,难度也相对较大。艾杰表示:“印度火星计划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实力展示的任务,基本想法是测试和发展前往火星的技术,年内发射的航天器上将携带5项设备,目标是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甲烷,如果存在甲烷,意味着可能有生命,此外还将研究火星大气,而载人航天短期内不会开始。”
然而航天科技巨大的投入和相对缓慢的投资回报一直是所有国家面对的问题,美国就因经费问题结束航天飞机项目,如今只能依靠俄罗斯的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据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2012年印度人均国民总收入3285美元,基尼系数33.4,低于每天1.25美元购买力人口占总人口的32.7%。除贫困外还面临性别歧视、公共卫生等诸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航天科技,自然会引发一些质疑,不过艾杰认为,投资太空也是为了社会经济目的和消除贫困,“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个老话题。”
航天带来的经济回报无疑是解决这个“老话题”的途径之一,美欧多家研究机构评估认为航天领域回报率为7-12倍,除了航天技术带来的材料科技、通讯、食品等众多好处之外,太空旅游是近年新兴的发展领域,回报更直接,也颇受富人们的青睐,印度有没有考虑这个计划呢?艾杰坦言:“印度谈论商业航天还为时过早,太空旅行还有待成为现实。”
火星也是中印合作的领域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又互为邻邦,在神舟十号即将发射的背景下,印度如何看待中国的航天发展?艾杰说道:“中国航天是个伟大的成功故事,在很短时间里真的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国的航天项目非常专注。”他还展望了中印航天合作的前景:“印度和中国应当在航天领域合作,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中印合作可以从太阳能领域开始,甚至火星也是应该合作的令人激动的领域。”
背景资料
艾杰-拉勒现为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学历,研究领域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太空技术、国家安全等,同时也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火星也是中印应该合作的领域
艾杰还展望了中印航天合作的前景:“印度和中国应当在航天领域合作,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中印合作可以从太阳能领域开始,甚至火星也是应该合作的令人激动的领域。”【查看全部】
印度短期内不会开展载人航天
访谈人:艾杰-拉勒,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 IDSA )空间问题研究员
印度的太空探索开始得并不早,但进展很快。自1975年开始太空探测之旅以来,2008年4月首次进行“一箭十星”发射,创下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实现的好成绩,巩固了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的一席之地;2008年11月,印度首艘无人月球探测船释出一枚镌有印度国旗图案的月球撞击探测器,成功触击月球表面,使印度成为美、俄和欧洲联盟之后,第四个国旗图案出现在月表的国家。在如今中国神舟十号即将上天,中国航天又将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印度的脚步也未停止,已经宣布将于2013年内正式启动火星探测计划。
印度航天未来规划如何?印度如何看待中国航天?基于这些问题,新浪连线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IDSA)空间问题研究员艾杰-拉勒。国防研究与分析所成立与1965年,是印度国防部提供资金的自治研究团体,现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有分析将该组织和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对比,并称为印度军方的“文韬”和“武略”两大研究机构,分别主攻战略研究与政策规划和武器研发。
现在谈论商业航天为时过早
火星探测和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重要领域,难度也相对较大。艾杰表示:“印度火星计划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实力展示的任务,基本想法是测试和发展前往火星的技术,年内发射的航天器上将携带5项设备,目标是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甲烷,如果存在甲烷,意味着可能有生命,此外还将研究火星大气,而载人航天短期内不会开始。”
然而航天科技巨大的投入和相对缓慢的投资回报一直是所有国家面对的问题,美国就因经费问题结束航天飞机项目,如今只能依靠俄罗斯的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据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2012年印度人均国民总收入3285美元,基尼系数33.4,低于每天1.25美元购买力人口占总人口的32.7%。除贫困外还面临性别歧视、公共卫生等诸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航天科技,自然会引发一些质疑,不过艾杰认为,投资太空也是为了社会经济目的和消除贫困,“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个老话题。”
航天带来的经济回报无疑是解决这个“老话题”的途径之一,美欧多家研究机构评估认为航天领域回报率为7-12倍,除了航天技术带来的材料科技、通讯、食品等众多好处之外,太空旅游是近年新兴的发展领域,回报更直接,也颇受富人们的青睐,印度有没有考虑这个计划呢?艾杰坦言:“印度谈论商业航天还为时过早,太空旅行还有待成为现实。”
火星也是中印合作的领域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又互为邻邦,在神舟十号即将发射的背景下,印度如何看待中国的航天发展?艾杰说道:“中国航天是个伟大的成功故事,在很短时间里真的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国的航天项目非常专注。”他还展望了中印航天合作的前景:“印度和中国应当在航天领域合作,在很多方面有共同利益。中印合作可以从太阳能领域开始,甚至火星也是应该合作的令人激动的领域。”
背景资料
艾杰-拉勒现为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学历,研究领域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太空技术、国家安全等,同时也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中欧或将在低空地球轨道合作

对话者:
弗朗索瓦-施皮洛
探索和使用国际空间站欧洲委员会主席
中国将填补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空白
法国、欧洲国家和其他传统的航天强国将离开低空地球轨道。这些国家要往更远的太空开发发展,比如月球,去火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好是填补了这一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的空白。
低空地球轨道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带。比如它首先离我们不是太远,其次是它的研究领域,比如科学研究,技术研究等等。所以几年以来,我们欧洲人就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继续在这个低空地球轨道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上进行,同用中国的空间站。【查看全部】
中欧或将在低空地球轨道合作
访谈人:弗朗索瓦-施皮洛,探索和使用国际空间站欧洲委员会主席
采访者:张竹林,法国《世界报》集团《国际邮报》记者
中国已成太空强国
问:预计6月份,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航天发展?欧洲会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答: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中国从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到现在还不到十年时间,现在中国人已经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航空站,大约十年后可以投入使用。我们看到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在这个领域,中国从一个较弱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太空强国。因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有能力发射载人飞船,并拥有自己的航空站点。中国是除了俄罗斯,美国之外的唯一拥有航空站的国家。
毫无疑问,中国是欧洲的合作伙伴。比如在我们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我们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目前的一个合作项目是针对中国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越来越成为传统宇航空间强国的合作伙伴。
中国将填补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空白 欧洲期待与华合作
问:对于神舟十号飞船,您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
答:我本人对神舟十号很有兴趣,我们中心也已经迎接来自中国神舟飞船的人员。
法国、欧洲国家和其他传统的航天强国将离开低空地球轨道。这些国家要往更远的太空开发发展,比如月球,去火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好是填补了这一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的空白。
低空地球轨道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带。比如它首先离我们不是太远,其次是它的研究领域,比如科学研究,技术研究等等。所以几年以来,我们欧洲人就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继续在这个低空地球轨道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上进行,同用中国的空间站。
问:欧洲航天局已经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你认为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的合作前景如何?未来在哪些领域的合作可能性最大?
答:在未来的5-10年内, 中国和欧洲有一个而且是唯一一个可能合作的领域。是科学领域。
在今年一月的时候,负责宇航员的同事去了中国,就是要了解双方在培训航天员方面的合作可能。这已经是在合作上新迈出的一步。目前的想法就是,欧洲的宇航员能够到中国训练,远期目标是,欧洲宇航员能到中国空间站去工作,反之,一部分中国宇航员也到欧洲来进行训练。当然,目前这些计划还只是在口头上的阶段。
中国对我们法国的抛物线飞行技术很有兴趣。中国宇航员队伍已经多次来到法国,在我们的失重飞机中体验 (法国的或者是欧洲的),今年10月我们还有新的飞行计划,就是让中国方面人员检验他们将要带上飞船的设备。
法国宇航员并不被当做民族英雄
问:众所周知,法国是欧洲航天事业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法国宇航员会成为国家或者民族的英雄吗?法国(或欧洲)宇航员一般多大年龄退休?退休以后一般在做什么?
答:是的,在法国目前有10多位已经上天的宇航员,第一位是Jean-Luop Chrétien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非常有名。最后的一位上天的名气要小了很多。这种现象很正常,你知道,所有事情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让人兴奋。
宇航员是宇航局的正常员工,所以他们的退休年龄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在欧洲,宇航员一般是在35-50岁之间执行飞行任务。当然,宇航员的特殊性决定了退休年龄,即便是还没达到退休年龄,他们不可能再飞行。所以,宇航员之后一般是做研究或者管理方面。
总体上说,宇航员停飞后,一般是做管理,或者是在空间领域,或者是在技术,科学方面。
太空旅游大规模商业化下世纪才有可能实现
问:现在美国和俄罗斯都在积极的推动太空旅游。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技术和商业上的困难?你认为什么时候太空旅游能大规模商业化,使之成为普通人也能负担的旅游项目?
答: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由14家航天局组成的,中国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我是法国方面的代表之一。中国是14家签署这个组织成立的一员。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太空开发。我们尝试建立一个的太空共同开发计划。
困难是太多了,几个例子,比如要去火星,就是要有一个飞行器足够由能力和性能可靠让我们去而且回来,这不是单程的。其次是辐射问题。还有人类的健康,饮食方面要面对的问题。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实物不是再往下的。思维也是一样,我们分辨不出哪儿是左右上下。第四点是如何达到自给,而不是现在的我们给航空站的每月都发送一飞船的食品,氧气和水。
肯定是有可能的,但不会在我们有生之年了。我想也不会是我们下一代的有生之年了。也许是这个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在我们这辈子,也许人类会登上月球,不是只是简短逗留,而是留下来做一些有兴趣的事。
受访者简介
弗朗索瓦-施皮洛,现年48岁。在法国的工程师专业和美国的空间领域博士毕业后,施皮洛在1990年进入位于荷兰的欧洲宇航局的研究中心工作。
在1997年底,加入到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总部。
2004年,成为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载人飞船的负责人。
2003-2005年之间,主持欧洲太空开发委员会。
2008年,他主持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关于在空间的生命科学。
自从2010年以来,在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中代表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
2011年,他成为探索和使用国际空间站欧洲委员会主席。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太空旅游商业化有生之年不会实现
(太空旅游大规模商业化)肯定是有可能的,但不会在我们有生之年了。我想也不会是我们下一代的有生之年了。也许是这个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在我们这辈子,也许人类会登上月球,不只是简短逗留,而是留下来做一些有兴趣的事。【查看全部】
中欧或将在低空地球轨道合作
访谈人:弗朗索瓦-施皮洛,探索和使用国际空间站欧洲委员会主席
采访者:张竹林,法国《世界报》集团《国际邮报》记者
中国已成太空强国
问:预计6月份,中国即将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航天发展?欧洲会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答: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中国从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到现在还不到十年时间,现在中国人已经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航空站,大约十年后可以投入使用。我们看到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在这个领域,中国从一个较弱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太空强国。因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有能力发射载人飞船,并拥有自己的航空站点。中国是除了俄罗斯,美国之外的唯一拥有航空站的国家。
毫无疑问,中国是欧洲的合作伙伴。比如在我们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我们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目前的一个合作项目是针对中国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越来越成为传统宇航空间强国的合作伙伴。
中国将填补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空白 欧洲期待与华合作
问:对于神舟十号飞船,您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什么?
答:我本人对神舟十号很有兴趣,我们中心也已经迎接来自中国神舟飞船的人员。
法国、欧洲国家和其他传统的航天强国将离开低空地球轨道。这些国家要往更远的太空开发发展,比如月球,去火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好是填补了这一低空航天地球轨道的空白。
低空地球轨道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带。比如它首先离我们不是太远,其次是它的研究领域,比如科学研究,技术研究等等。所以几年以来,我们欧洲人就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继续在这个低空地球轨道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上进行,同用中国的空间站。
问:欧洲航天局已经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你认为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的合作前景如何?未来在哪些领域的合作可能性最大?
答:在未来的5-10年内, 中国和欧洲有一个而且是唯一一个可能合作的领域。是科学领域。
在今年一月的时候,负责宇航员的同事去了中国,就是要了解双方在培训航天员方面的合作可能。这已经是在合作上新迈出的一步。目前的想法就是,欧洲的宇航员能够到中国训练,远期目标是,欧洲宇航员能到中国空间站去工作,反之,一部分中国宇航员也到欧洲来进行训练。当然,目前这些计划还只是在口头上的阶段。
中国对我们法国的抛物线飞行技术很有兴趣。中国宇航员队伍已经多次来到法国,在我们的失重飞机中体验 (法国的或者是欧洲的),今年10月我们还有新的飞行计划,就是让中国方面人员检验他们将要带上飞船的设备。
法国宇航员并不被当做民族英雄
问:众所周知,法国是欧洲航天事业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法国宇航员会成为国家或者民族的英雄吗?法国(或欧洲)宇航员一般多大年龄退休?退休以后一般在做什么?
答:是的,在法国目前有10多位已经上天的宇航员,第一位是Jean-Luop Chrétien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非常有名。最后的一位上天的名气要小了很多。这种现象很正常,你知道,所有事情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让人兴奋。
宇航员是宇航局的正常员工,所以他们的退休年龄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在欧洲,宇航员一般是在35-50岁之间执行飞行任务。当然,宇航员的特殊性决定了退休年龄,即便是还没达到退休年龄,他们不可能再飞行。所以,宇航员之后一般是做研究或者管理方面。
总体上说,宇航员停飞后,一般是做管理,或者是在空间领域,或者是在技术,科学方面。
太空旅游大规模商业化下世纪才有可能实现
问:现在美国和俄罗斯都在积极的推动太空旅游。太空旅游目前有哪些技术和商业上的困难?你认为什么时候太空旅游能大规模商业化,使之成为普通人也能负担的旅游项目?
答: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由14家航天局组成的,中国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我是法国方面的代表之一。中国是14家签署这个组织成立的一员。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太空开发。我们尝试建立一个的太空共同开发计划。
困难是太多了,几个例子,比如要去火星,就是要有一个飞行器足够由能力和性能可靠让我们去而且回来,这不是单程的。其次是辐射问题。还有人类的健康,饮食方面要面对的问题。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实物不是再往下的。思维也是一样,我们分辨不出哪儿是左右上下。第四点是如何达到自给,而不是现在的我们给航空站的每月都发送一飞船的食品,氧气和水。
肯定是有可能的,但不会在我们有生之年了。我想也不会是我们下一代的有生之年了。也许是这个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在我们这辈子,也许人类会登上月球,不是只是简短逗留,而是留下来做一些有兴趣的事。
受访者简介
弗朗索瓦-施皮洛,现年48岁。在法国的工程师专业和美国的空间领域博士毕业后,施皮洛在1990年进入位于荷兰的欧洲宇航局的研究中心工作。
在1997年底,加入到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总部。
2004年,成为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载人飞船的负责人。
2003-2005年之间,主持欧洲太空开发委员会。
2008年,他主持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关于在空间的生命科学。
自从2010年以来,在国际太空探索合作组织中代表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
2011年,他成为探索和使用国际空间站欧洲委员会主席。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将继续推进载人火箭研发

对话者:
坂下哲也
日本航天局公关部报道组负责人
日本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
JAXA作为日本宇宙开发研究的实施机构,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我们将计划命名为“JAXA2025”,即希望能够在2025年实现载人火箭上天。之前为什么有媒体曝出说推翻决议我并不太清楚,但据我所知,JAXA并没有因国家方针的改变而更改过载人火箭开发的计划,且我们一直也一定会着实推进这个计划的实现。【查看全部】
日本将继续推进载人火箭研发
访谈人:坂下哲也,日本航天局公关部报道组负责人
采访者:唐光
日本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
问:2002年6月,日本政府大幅度削减航天研究经费,决定放弃载人火箭的开发,并表示今后10年内不单独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只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然而,2004年1月29日召开的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上全盘推翻了之前的决议,提出应尽早恢复载人航天计划。请问日本航天发展重点为何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截至目前,日本尚未发射任何载人火箭,请问2004年提出的恢复载人航天计划如今进展到了哪一步?日本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几几年发射自主的载人火箭?目前的安倍内阁,对于JAXA自主开发载人航天技术是什么态度呢?上任至今,相关议题有进入过国会的讨论范围吗?
答:这几题我进行综合回答。JAXA作为日本宇宙开发研究的实施机构,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我们将计划命名为“JAXA2025”,即希望能够在2025年实现载人火箭上天。之前为什么有媒体曝出说推翻决议我并不太清楚,但据我所知,JAXA并没有因国家方针的改变而更改过载人火箭开发的计划,且我们一直也一定会着实推进这个计划的实现。
详解日本宇航员选拔及受训过程
问:JAXA会在官网上挂出招募宇航员的广告,请问JAXA招募宇航员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吗(对男女分别的要求)?JAXA截至目前,共招收过多少位女宇航员?JAXA的宇航员均是在日本本土接受训练的吗?还是会送去美国接受培训?每个被招募的宇航员都有机会进入国际空间站工作吗?从国际空间站下来之后,他们又在JAXA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答:宇航员的选拔大概分为4个阶段。
笔试(申请书的审查、英语笔试、英语听力测试);
第一次选拔(简单体检、综合素质笔试、专门科目笔试、心理素质笔试);
第二次选拔(详细体检、心理素质面试、英语面试、专门科目面试、一般谈话面试);
第三次选拔(长期滞留宇宙的适应性检查其中包括团队合作行动考核、游泳、最后一次面试)。
谈到标准,其中体检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即血压不得高于140mmHg,不得低于90mmHg、裸眼视力均需在1.0以上。
笔试和面试等竞争性考试则没有明确的标准,这部分我们会综合各阶段的考试成绩,评估申请者成为宇航员的适应性有多高,并顺位排名,录取前者。
JAXA对宇航员的培训课程如下:
1.被录取后的头两年:候补宇航员培训(作为宇航员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学习ISS系统相关知识的提前准备训练)。这部分培训完成,即被认定具备正式宇航员资格。
2.在1完成后还需要至少1年以上(此部分培训是不定期的,但至少需要1年):加强训练,分为国内培训部分和赴海外培训部分。国内部分进行的是被JAXA称之为“希望”的这个系统的强化训练、海外部分则是进行与ISS系统相关的训练、机器手(robot arm)的操作、空间站外活动训练并等待赴空间站工作的安排。
3.在2完成后还需要一年半左右:如果确定将被安排到空间站滞留工作的话,在这一年半中将进行空间站工作期间会运用到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载人火箭(如搭载俄罗斯的载人火箭进入空间站工作)的操作训练。
4.在3完成后,宇航员方算完成培训可进入空间站工作,但在空间站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半年宇宙失重状态会造成肌肉萎缩等生理变化
问:古川聪在国际空间站5个半月的工作时长刷新了日本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现在距离他回到地球也有一年多了,以古川目前的身体状态来看,长时间在太空工作,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一般日本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会接受哪些方面的身体健康检测呢?
答:JAXA至今一共录取了11位宇航员,其中8位已经上过天,有过在宇宙飞船及国际空间站短期工作的经历。目前有一名初次上天的宇航员正在空间站工作。剩下的2名宇航员最近也已确定被选中,将上国际空间站工作。
从空间站下来后,现役的宇航员仍需进行日常的培训,以维持能力和技术、为将来或再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而努力。若(身体或者年龄或者技能方面)不再符合上天标准的宇航员尽管会让其退役,但也仍然是在JAXA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或者是从事与ISS运用相关的业务,同时协助科学技术普及启蒙及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工作。
基本半年以内的宇宙失重工作状态,都会造成肌肉萎缩及骨密度降低的生理变化,这也是JAXA要求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站的工作不能超过6个月的原因之一。
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会进行系统的运动疗法。长期在失重状态的宇宙工作,不可能马上就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回到地球后的45天之内,将持续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疗法。
1.落地后的头3天:按摩+体操+附有辅助器的步行训练。
2.接下来直到落地后的2周为止:水中步行、自行车练习、缓慢而轻度的各种步行练习。
3.落地2周以后到落地45天为止:跑步和肌肉负重练习。
视个人的身体素质条件而定,基本上45天的运动疗法之后,宇航员就能恢复正常生活了。当然,在进行运动疗法的同时,我们也会同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机能、体力和健康状态。
古川已经回到地球约2年了,身体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将根据政府决策决定是否同中国合作
问:待中日关系缓和之后,您觉得日中两国有可能在航天领域产生合作吗?如果产生合作的话,您觉得会是哪一方面的合作?
答:JAXA是日本官方的宇宙政策实施机构,我们将根据政府决定的政策推进国际合作方面的航天发展计划。
背景资料
坂下哲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即日本航天局 JAXA)公关部报道组负责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详解日本宇航员选拔及受训过程
宇航员的选拔大概分为4个阶段。其中体检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即血压不得高于140mmHg,不得低于90mmHg、裸眼视力均需在1.0以上。截至目前,JAXA采用的宇航员共有11名,其中男性9人,女性2人。【查看全部】
日本将继续推进载人火箭研发
访谈人:坂下哲也,日本航天局公关部报道组负责人
采访者:唐光
日本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
问:2002年6月,日本政府大幅度削减航天研究经费,决定放弃载人火箭的开发,并表示今后10年内不单独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只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然而,2004年1月29日召开的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上全盘推翻了之前的决议,提出应尽早恢复载人航天计划。请问日本航天发展重点为何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截至目前,日本尚未发射任何载人火箭,请问2004年提出的恢复载人航天计划如今进展到了哪一步?日本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几几年发射自主的载人火箭?目前的安倍内阁,对于JAXA自主开发载人航天技术是什么态度呢?上任至今,相关议题有进入过国会的讨论范围吗?
答:这几题我进行综合回答。JAXA作为日本宇宙开发研究的实施机构,一直有计划开发载人火箭项目,我们将计划命名为“JAXA2025”,即希望能够在2025年实现载人火箭上天。之前为什么有媒体曝出说推翻决议我并不太清楚,但据我所知,JAXA并没有因国家方针的改变而更改过载人火箭开发的计划,且我们一直也一定会着实推进这个计划的实现。
详解日本宇航员选拔及受训过程
问:JAXA会在官网上挂出招募宇航员的广告,请问JAXA招募宇航员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吗(对男女分别的要求)?JAXA截至目前,共招收过多少位女宇航员?JAXA的宇航员均是在日本本土接受训练的吗?还是会送去美国接受培训?每个被招募的宇航员都有机会进入国际空间站工作吗?从国际空间站下来之后,他们又在JAXA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答:宇航员的选拔大概分为4个阶段。
笔试(申请书的审查、英语笔试、英语听力测试);
第一次选拔(简单体检、综合素质笔试、专门科目笔试、心理素质笔试);
第二次选拔(详细体检、心理素质面试、英语面试、专门科目面试、一般谈话面试);
第三次选拔(长期滞留宇宙的适应性检查其中包括团队合作行动考核、游泳、最后一次面试)。
谈到标准,其中体检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即血压不得高于140mmHg,不得低于90mmHg、裸眼视力均需在1.0以上。
笔试和面试等竞争性考试则没有明确的标准,这部分我们会综合各阶段的考试成绩,评估申请者成为宇航员的适应性有多高,并顺位排名,录取前者。
JAXA对宇航员的培训课程如下:
1.被录取后的头两年:候补宇航员培训(作为宇航员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学习ISS系统相关知识的提前准备训练)。这部分培训完成,即被认定具备正式宇航员资格。
2.在1完成后还需要至少1年以上(此部分培训是不定期的,但至少需要1年):加强训练,分为国内培训部分和赴海外培训部分。国内部分进行的是被JAXA称之为“希望”的这个系统的强化训练、海外部分则是进行与ISS系统相关的训练、机器手(robot arm)的操作、空间站外活动训练并等待赴空间站工作的安排。
3.在2完成后还需要一年半左右:如果确定将被安排到空间站滞留工作的话,在这一年半中将进行空间站工作期间会运用到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载人火箭(如搭载俄罗斯的载人火箭进入空间站工作)的操作训练。
4.在3完成后,宇航员方算完成培训可进入空间站工作,但在空间站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半年宇宙失重状态会造成肌肉萎缩等生理变化
问:古川聪在国际空间站5个半月的工作时长刷新了日本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现在距离他回到地球也有一年多了,以古川目前的身体状态来看,长时间在太空工作,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一般日本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会接受哪些方面的身体健康检测呢?
答:JAXA至今一共录取了11位宇航员,其中8位已经上过天,有过在宇宙飞船及国际空间站短期工作的经历。目前有一名初次上天的宇航员正在空间站工作。剩下的2名宇航员最近也已确定被选中,将上国际空间站工作。
从空间站下来后,现役的宇航员仍需进行日常的培训,以维持能力和技术、为将来或再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而努力。若(身体或者年龄或者技能方面)不再符合上天标准的宇航员尽管会让其退役,但也仍然是在JAXA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或者是从事与ISS运用相关的业务,同时协助科学技术普及启蒙及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工作。
基本半年以内的宇宙失重工作状态,都会造成肌肉萎缩及骨密度降低的生理变化,这也是JAXA要求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站的工作不能超过6个月的原因之一。
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会进行系统的运动疗法。长期在失重状态的宇宙工作,不可能马上就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回到地球后的45天之内,将持续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疗法。
1.落地后的头3天:按摩+体操+附有辅助器的步行训练。
2.接下来直到落地后的2周为止:水中步行、自行车练习、缓慢而轻度的各种步行练习。
3.落地2周以后到落地45天为止:跑步和肌肉负重练习。
视个人的身体素质条件而定,基本上45天的运动疗法之后,宇航员就能恢复正常生活了。当然,在进行运动疗法的同时,我们也会同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机能、体力和健康状态。
古川已经回到地球约2年了,身体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将根据政府决策决定是否同中国合作
问:待中日关系缓和之后,您觉得日中两国有可能在航天领域产生合作吗?如果产生合作的话,您觉得会是哪一方面的合作?
答:JAXA是日本官方的宇宙政策实施机构,我们将根据政府决定的政策推进国际合作方面的航天发展计划。
背景资料
坂下哲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即日本航天局 JAXA)公关部报道组负责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