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周质量报告》4月15日节目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熬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国内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被爆使用皮革废料所生产明胶。
近年来,三鹿奶粉、染色馒头、毒豆芽、地沟油……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扮演“先行者”,通过曝光引发社会关注,而本应起到安全监管的部门跟在媒体后面亦步亦趋。在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中,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62.1%的人首选“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投诉首选理应是质量监管部门,可先发现问题的却总是媒体。
[最新事件]北京通州黑作坊分装工业盐冒充食盐销售
媒体曝光固然是在履行社会监督,但也从侧面折射部门监管的不力。监管屡屡落后媒体,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是“无利不跑”。食品安全本应是无缝连接的链条式管理,但是在现实中,链条与链条之间却出现断裂。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往往涉及药监、质监、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权责不清,管与不管,常常以利驱动,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
二是“脚软难跑”。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执法“收支两条线”,但仍有少数监管部门下达有罚款指标,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靠罚款来解决。当违法企业成为“衣食父母”,自然不愿将其“一棒子打死”。再加上一些企业大搞金钱公关,一些执法人员与其沆瀣一气,吃人手短,拿人“脚软”,无力追赶违法者的步伐。
三是“跑不跑一个样”。每当媒体曝光引发众怒,监管部门都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出面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而自身的监管失职却很少被追究。无论是审批认证的产品不符合标准,还是违规行为就在眼皮底下上演,相关部门和人员也不用负任何责任。于是,监管部门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让媒体扮演“活雷锋”,自个也能落得个重视监管、雷厉风行的名声。[详细]
皮革明胶早就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4年,央视就对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的皮革明胶产业进行曝光。那次曝光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皮革明胶进行了查处。然而,2009年,有媒体记者重访古城镇,发现皮革明胶的生产仍在继续,并大量被销往食品企业。这次被央视曝光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还是位于河北阜城县。
“胶囊之乡”能遍地开花大批量生产有毒胶囊,肯定有它赖以生存的宽松环境;药企敢卖毒药,肯定有它“敢”做“敢”为的气魄与自信。要解药品之毒,本不是一件难事,如果是因为怠政或是因为“私情”而不去尽“解毒”之责,那么,虽然有九家卖毒药企被揭发受惩罚了,不知还有多少干着类似勾当的药企会在暗自庆幸,因为记者毕竟不会天天来揭丑。
目前,国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链条长,涉及范围广,就目前而言,承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农业、工商、卫生、质监、卫生等十几个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仅负责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由此造成的问题就是在监管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监管的真空,责任认定的模糊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推脱等,使监管工作大打折扣。
同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机制的不健全,很多监管工作没法到位,造成许多方面虽然有监管但是形同虚设的情况 ,再加之部分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乃至郑筱萸之类的贪污腐败,使监管工作并让社会无法信任。近几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监管部门应负有很大责任。进一步加大监管的力度,并发挥舆论等对监管机构自身的监管,让监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进一步推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食品药品的安全生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