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格处理习安会后 钓鱼岛问题仍是中日关系关键

2014年11月11日12:52  新闻专栏  作者:察时局  
时隔两年半之后,中日领导人昨日在APEC峰会上实现了正式会见。时隔两年半之后,中日领导人昨日在APEC峰会上实现了正式会见。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察时局

  时隔两年半之后,中日领导人昨日在APEC峰会上实现了正式会见。会见后,中日关系的下一步走向又称为焦点。察时局(微信公众号:Cha_shiju)认为,习安会是中日关系转圜的开始,接下来双边一系列的对话磋商,对今后中日关系走向至关重要。若双方对话中能达成一些共识,钓鱼岛和历史问题等问方面的僵局能够得到巧妙处理,中日关系才有可能恢复正常。

  【日本判断中方必见安倍 多次造势习安会】

  自2012年安倍二次上台后,对外力推“俯瞰地球的外交”。此次APEC前,安倍已经到访近50个国家,不过由于钓鱼岛争端和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冷冻,安倍未踏上中国领土不说,在其他国际场合,两国领导人也已经两年半未有正式会见,国内压力极大。安倍想在APEC峰会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改善中日关系,早已世人皆知。

  另外,作为APEC东道主,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前几日所言“来者都是客”,日方早就判断,出于国际礼仪,中方领导人在APEC期间,“必定”会和安倍晋三进行正式会面。正式场合见了,对于日方就是一大外交胜利,剩下的这是会面的形式、时间、地点的问题的。

  因此,正是“看准”了中方的立场态度,从今年以来,日本避开钓鱼岛和靖国神社等敏感问题,通过官方与媒体的舆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相安倍、官房长官菅义伟、国安局局长谷内正太郎等政要在多个场合呼吁中日首脑会谈的同时,还派出前首相福田康夫、执政党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等多位高层政要访华,协调进行两国领导人正式会面事宜。在具体的事务层面,双方还恢复了极具象征意义的中日高级别海洋事务磋商。同时,还通过日本国内媒体进行造势,营造中日领导人会谈氛围,不断对中方施压。

  日方的这一系列举措,无外乎是要告诉外界:日本方面对于推进中日领导人实现正式会谈,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很迫切,自己已经尽可能进行了“努力”和“妥协”,如果中日领导人在APEC期间不能实现正式的会面,责任在中方,不在日方。

  对于日方今年以来的高姿态,哪怕在APEC召开前夕,中方也一直没有松口。就在上周五,APEC召开前夕,在日本官方地授意下,日本媒体笃定地发布了一条没有消息源的报道:中日领导人将在APEC峰会期间进行会谈。消息一出,随即引爆舆论场。对此,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当天立即进行“降温”,强调“希望日方继续与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两国关系作出努力”。

  【中方一系列安排 为中日领导人会见降格】

  虽然昨天习安会已经完成,不过与此前的盘算相比,日方似乎棋差一招,本想在外交上“算计”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对习安会采取了“冷处理”,效果并不如预期。此前态度积极的日本媒体,从其报道上看似乎也少了“乐观”。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中国方面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降格”处理了对安倍的会见。

  昨日中午,习安会后不久,中国官方媒体发布了体题为“习近平应约会见安倍晋三”的新闻稿,并配发了会见图片,释放了巨大信息量。

  首先,从题目而言,“应约”强调了是日方主动要求,不是中方主动提出。在新闻通稿的最后,很多读者可能注意到,内容是“国务委员杨洁篪参加会见”。这其实也是中方降格处理的一个标志。在中国,领导人活动无小事,活动谁出席、谁讲话,规格怎么确定,都是经过严密安排的。对比习近平近两天会见朴槿惠、普京等他国政要的官方新闻通稿可以发现,除杨洁篪外,王沪宁、栗战书两位政治局委员都“参加了上述活动”。独在对安倍的会见中,王沪宁、栗战书缺席。

  从中日领导人握手的照片中,也能读到中方降格处理中日领导人会见的痕迹。昨日习近平和安倍握手时的表情对比,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在此不加展开。察时局需要强调的是另一个细节,在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之间如果是庄重的会面,都会在领导人身后布置双方国家国旗,以显正式。同样是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习近平昨日会见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等国领导人时,身后都布置了双方国家的国旗,惟独对安倍晋三的会见中未作此安排。

  最后需要说一下会谈的时间和内容。察时局了解到,昨日习安会的会面大致在25分钟。两国领导人会见寒暄时,一般采取交互传译而非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除去翻译所用的时间,两国领导人的对话可能仅维持了十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谈出实质性的内容,显然是有难度的。

  察时局认为,这次习安会更多的是“为了会见而会见”的安排,面对日方前期的各种造势,作为东道主的中方,通过巧妙安排,合理“淡化”了会见的影响,未让日方在外交上占到便宜。

  【下一步对话如有共识 中日关系或能解冻】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将中日领导人实现正式会见视作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个标志。不过,昨日习安会传递的信号却十分明显:中日领导人实现会见,并不能说明双边关系将就此好转,但可以视作关系转暖的开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认为,接下来,若日方能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两国一系列对话若能取得共识,中日关系将逐渐走向好转。

  之所以说这是转暖的开端,是因为,围绕实现中日领导人会面,双方前期进行了一系列沟通协调,这有益于增进双方互信。双方今年来密集沟通的成果,一大体现就是上周五公布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四点原则共识。这四点原则共识,给两国关系明确了发展框架和规范,向日方明确中方的底线和要求,对对方有所约束。日本媒体报道,在昨日极为简短的领导人会见上,双方就推进危机管控机制进行了确认,这应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件大事。此前,围绕领土争端,推进危机管控机制已经提出多年,却迟迟未见有动作。

  虽然存在积极信号,要实现关系正常化,还有难题横亘在中日之间。改善中日关系,中方对日早有条件:安倍任期内不再参拜靖国神社、承认钓鱼岛存在争议。对于前一条,通过四点原则共识和昨日安倍在会见中的表态,相对比较积极。如果今后安倍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继续坚持比较积极的表态,中日关系会少去一大障碍。

  目前的难题主要集中在除了历史问题以外,钓鱼岛等主权争端问题也很突出,四点原则共识中,强调对待钓鱼岛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这实际上是站在各自立场上,都能对己方进行有利的解释的一种说法。根据日本媒体的说法,昨日的习安会,双方就为东亚地区稳定展开合作、推动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深化经济关系以及东海危机管理应对达成了共识。这其中,强调钓鱼岛等东海海域的危机管控,而非钓鱼岛主权争议本身。

  “现在情况来看,中日关系好转与否,除了历史问题以外,关键还在钓鱼岛问题”,高洪表示,领土争端的解决是一个十分艰苦漫长的过程,期间各种复杂情况难以避免,但对话是必须的。围绕钓鱼岛僵局,中日在海洋、防务等领域的磋商都在逐渐恢复,磋商是有利于增进互信的过程。如果接下来日方能采取务实态度,推动两国在危机管控机制上达成一些共识,妥善处理因为钓鱼岛僵局的可能面临的潜在危机,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回复正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习近平 安倍 中日关系 钓鱼岛问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