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

2015年01月31日08:51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又到一年毕业季,回家乡?还是留在读书的城市?《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京外生源总数达111082人,其中选择在北京就业的人数达50623人,占比45.57%。一线城市自然有它的吸引力,但@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发现,在其他省份同样存在毕业生不愿回家乡工作的现象。

  山东省2014年就业调查(线上问卷)数据显示,愿意选择“回生源地(或家乡)发展”的比例仅38.97%,选择“留在学校驻地发展”的占15.74%,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的占5.45%。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观察到,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南通日报报道,如东县每年输出优质生源达5000多人,而学成回乡的却不足20%。辽宁省丹东市就业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丹东全地区被各级各类高校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合计超过4万人,但接收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档案总数仅为1.7万余人。

  通过进一步了解,@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认为,生存压力、职业发展和能否照顾父母,是影响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因素。

  即使生存压力大,也愿意自己闯

  留在大城市与回到家乡,一个靠自己“单打独斗”,另一个或多或少都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但是很多毕业生表示自己甘心留在异乡,那里有自己熟悉的资源,也能让自己经历难得的历练。

  范竹本科就读于北京,她选择在这个待了四年的城市奋斗,“我在北京靠的是自己大学期间实习积累的各种资源,回家了都得依靠父母的资源。”范竹对@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表示,要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事,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更熟悉的地方,范竹认为在北京自己需要的资源触手可及。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认为,所谓“自己的资源”,除了实习积累的经验外,无非指同学、老师等人际关系带来的资源,可是这些资源对于一个想要在当地扎根的外地年轻人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

  这一点对于选择不回家的毕业生们来说,似乎并不是问题。就读于烟台大学的许海威对@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说,“那些拥有社会资源的人也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像我们这样的在外打拼的孩子,可能开始比较辛苦,但也是可以积累和重新建立的。”许海威明年毕业,他打算留在这个没有任何亲戚的城市里奋斗。

  家在江苏江阴的硕士毕业生刘琦选择毕业后去上海工作。即便生存压力很大,刘琦仍然不犹豫的选择留在上海,她认为自己能够经历的成长“不是每个在家乡的孩子都能感受得到的”。

  显然,面对生存压力,毕业生并不畏惧,他们期待能够凭借自己慢慢积累的资源,扎根到到异乡的土壤中去。

  在老家,我的专业没有用武之地

  自己所学的专业回老家用不上,或者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身处异乡。

  在中科院某研究所攻读博士的黄丰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自己早就想清楚了。“家乡要学物理的博士干嘛?学这个专业读硕博时就注定了不会选择回家工作了。”在黄丰的职业规划中,除了出国和创业,还有一条路是在家乡开设研发中心。黄丰表示这样想完全是想给家乡出点力。

  黄丰面临的局面是许多毕业生选择不回家就业的主要原因。范竹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自己学新闻专业自然在北京发展最好。许海威也表示由于专业的原因,留在就读大学的城市比回家乡更利于自身职业发展。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最显著的原因,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呈金字塔式由底部向顶部的单一方向人才流动模式。尽管多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用安置费、补贴等方式来防止人才流失,但想改变此局面难度仍然很大。

  今年六月硕士毕业的郑斌已经签了武汉的工作,既不在自己读书的城市西安,也不在自己的家乡安徽宿州。“其实我也想回家”,郑斌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但由于专业地质工程很多设计院都在省会城市,而自己的家乡只有两三个设计院,而且水平一般。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显然,这种个人发展是受制于地域发展的框架中的。

  同样希望能照顾父母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在采访中发现,对于那些决定不回家工作的毕业生们来说,照顾父母这件事他们并不是没考虑过。

  “回家工作就意味着能有更多的时间与亲人团聚,遇到问题也会有亲人在身边。但回去就意味着要在工作发展上要作出牺牲。”郑斌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除了考虑自身发展,他还考虑到留在大城市能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医疗与教育,“男儿志在四方!等事业发展好了,父母都可以接过来的。”

  许海威对这一点也想得很清楚,“父母肯定都是希望他们老了以后子女能陪在身边,但不是说我就得一直在他们身边。”许海威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现在就考虑,他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自己今年22岁,父母还不到50岁,父母并没有到身边必须有人照顾的地步。他相信自己用10年的时间奋斗打拼,以后能更好的照顾父母。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发现,多数父母都支持子女自己在外打拼,这也是因为子女的选择都是向更好的方向努力。而那些选择在外奋斗的毕业生们,也并不认为“父母需要照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结语

  最后,@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认为,对中小城市而言,单纯依靠提高补贴等物质保障,是难以吸引家乡大学生返乡工作的。要想留住本土学子,还是要提高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如果在城市环境和城市建设方面滞后,不管在外打拼有多辛苦,游子们可能也不愿归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毕业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