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钱表达悲哀是现代人最大的悲哀

2015年04月05日08:08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近年来清明出现了一种叫“收费代客祭扫墓地”的行业,也就是说,你没时间给祖宗扫墓,可以花钱请别人代扫,甚至多花点儿钱就可以请人在坟上代哭,300元代祭500元代哭。不得不感慨市场力量的强大,它侵入我们一切生活的领域,包括像清明祭扫这种特殊的节日生活中。这种市场化,不仅表现在可以代扫墓上,还表现在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祭品上,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爱疯、二奶、超女这样的祭品,“小三”20元一个。清明,本应是最难市场化的一个节日,但还是能看到商人无孔不入地开发着清明的市场。

  对这种“收费代客扫墓”现象,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地批评。这种集体的否定,可能不仅是出于一种道德上的洁癖,和对清明神圣感的维护,可能还出于一种焦虑——对这个社会“有钱可以购买一切”的现实充满不安、反感和忧虑。一位长期与死人打交道的殡葬礼仪师说得非常好,他说:拿钱表达悲哀是现代人最大的悲哀。这话说得确实很经典,沉迷于金钱中的不少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用金钱去表达一切,用钱表达欢乐,仿佛越有钱越快乐;用钱表达幸福,仿佛越有钱越幸福;用钱表达悲哀,仿佛越有钱越悲哀。现代人在情感表达上已经严重失语,离开了钱,都不知道怎么去用心表达自己的心情了。这便是心灵的退化,精神的萎缩。

  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而市场通行的是金钱,有钱似乎可以买到一切,但这种金钱交换的世俗的规则不能渗透到所有领域,人们需要一块地方来安放自己的灵魂,存放自己的心灵,守护自己的信仰,滋养自己的精神。也许什么地方都可以谈钱,谈交易,但这个地方,人们无法容易被金钱交易的规则所占领。一旦被占领,人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感到恐惧。

  清明节的祭扫,就属于这样一块地方,所以像代客祭扫的行为引起了舆论强烈的反感。人们可以接受代驾、代笔、代考,甚至已经开放到到接受“代孕”——但就是不能接受代祭,这种关系到灵魂世界的事。虽然花钱扫人代祭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没有时间、被关押的犯人,还有移民海外的人,但无论如何,人们无法接受这种需要亲自去做、亲身去体验的事,花费去让毫不相干的人去代做。这不只是“糊弄鬼”,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灵魂的糊弄,对精神价值的一种背叛。

  不过虽然关于代祭的新闻很热,很新奇很引人关注,但这种业务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去办,也就是,很少有人会去交费请人代自己扫墓,调查发现,这个新兴行业是“问者少成交更少”。淘宝上的卖家成交记录多为零。虽然成交量很低,但所以出现了这种新兴的行业,还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真问题,商人正是看准了这个真问题。因为城市化的原因,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很多人家与工作地的分离,确实面临着很多坟无人去扫、很多人无法在清明给祖先扫墓的情况。尤其是大城市的白领,他们到大城市工作,但他们的祖籍离自己的工作地很远,只放三天的小黄金周,时间不足以让他们可以回家一趟去祭祖。

  清明节真是一个尴尬的节日,其他很多传统节日,虽然也在渐渐变淡,但一般人还是可以参与的,虽然只是浅层次的、形式上的参与,但起码有个形式。比如中秋节,虽然很难像过去那样团圆,但起码可以赏个月,可以吃个月饼,参与一下节日。重在参与嘛。还有端午节,虽然很多传统都没了,但起码可以一起吃个粽子表示一下。元宵节也是,起码有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符号,吃元宵,来体现节日的存在。但清明节就不一样了,它对仪式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比如,要去扫墓,要到墓前去祭奠先人。如果不去墓前,就无法过清明节了。可是,现代人家与工作地的分离,真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的第一代人,虽然他们的户口已经到了这一座城市,但他们还没有跟这一座城市有深入的联系,根还在那个叫做家乡的地方。所以清明节对很多年轻人来讲,没节可过,只剩下了踏青,剩下了旅游。

  于是就出现了代祭这个行业,可人们在心理上又无法接受这种糊弄祖先、糊弄鬼的行为,就有了这种尴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清明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