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高校+不富裕的老师=效率低下的科研?

2015年04月03日17:38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对于此前废除“211”和“985”高校的传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今年两会中公开表示,这两项工程不会废除,但仍需改革。据此前媒体梳理报道,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向少数“211”和“985”高校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把高校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方式所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经费拨款“贫富”之差。科研经费“蛋糕”需要做多大,又应该怎么切?

  5%的高校“吸走”72%的经费

  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水平和国外差距越来越小,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似乎不尽人意。

  截至2014年7月,中国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已达2246所,而列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的高校只有112所,仅占5%。就是这5%的高校拥有强大的“吸金能力”,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拨付的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达到2647.69亿元,其中的72%被“211”和“985”高校收入囊中。

  从相对经费看,1993年时,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球总投入的3.3%,到2009年已上升到世界科研总投入的12.8%,虽低于美国的投入,但已超越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然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水平。

2013年科研经费前九名的高校科研成果2013年科研经费前九名的高校科研成果

  东北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对@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说:“我国的科研经费没有对教师形成激励机制,虽然看起来把科研经费仅用于科研的规定是名正言顺的,但是这相当于忽视了科研工作者的脑力劳动价值。”

  该教授说,在其所在的学院里,不管是否有科研项目、不管科研成果质量如何,教师的收入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我们的智力成果被忽视了,所以即使学校下达了硬性的科研指标,大家积极性不高,科研质量也难以保证。”

  虽然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统计不实,并且这一指标本身就存在某种局限,有误导受众之嫌。但是《2014-201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同样显示,我国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科技成果含金量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从而使得投入资源的形成了极大浪费。

  经费变身“零花钱”已成科研“潜规则”

  广州市副市长王东曾表示,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由于科研经费疏于管理,运用伪造假发票、假合同、假账目等并不高明的手段,上千万科研费用就能变身为教授的“零花钱”。我国科研经费走出了“短缺时代”,却进入了“难以把钱花到刀刃上”的迷途。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腐败问题随之越演越烈。虚假票据报销、成立皮包公司等,是科技领域腐败的典型做法。从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科技活动中贪污贿赂犯罪67人。

科技活动贪污贿赂犯罪情况科技活动贪污贿赂犯罪情况

最高检察院表示,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国家的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很多科研项目交叉,审批也不透明。

  2013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显示,63.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科研人员持这种看法的比例高达71.1%。审批程序不透明、评审时拉关系走后门、结项验收走形式走过场、项目经费违规使用或挪用等问题,最受诟病。

  虽然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严格规定了科研经费的各项标准,但是这种僵化的行政管理手段,显示出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在外地坐出租车不能报、缺少购物清单不能报、在本地住宿不能报。”该教授告诉@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如此繁复的规定给老师造成了很多额外负担。可是即便如此,也没有遏制住科研腐败现象的发生。

  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唯转化率”亦不可取。用行政手段整治科研行为,片面强调“产学研用一体化”,不是长久之计。

  营造更有利于科研发展的激励机制,真正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或将更有利于让科技成果创造出社会价值。

  数据来源:南方周末、人民日报、观察者网、搜狐教育专题

文 / 助理观察员 李唯嘉

编辑 /王珊珊

美编/唐子岳校对/YIN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效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