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为何对希腊危机三次发声

2015年07月03日17:54  新闻专栏  作者:智谷趋势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严九元

  1.

  因为不可收拾的债务危机,古老的希腊近日成为全球聚焦的新热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布鲁塞尔出席国际会议,就希腊危机罕见地三次表态。中国的态度相当明确,希望希腊和欧盟能度过这场危机,并承诺中国将为此出力。

  希腊债务危机已发酵多时,李克强的此次表态,是国家高层首次就此问题发声。此前,其他国家陷入严重的金融或财政危机时,中国高层并未见李克强发声。

  此前,地中海小国塞浦路斯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银行和股市关闭;今年年初,委内瑞拉基准债券遭到抛售,通胀率高达70%左右。当他国遭遇经济危机时,中国高层就此发声的情形并不多见。

  此次对希腊的密切关注,既与希腊危机关系着欧盟的未来走向有关,亦与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相连。

  2.

  李克强对希腊欧债危机的关切,应放在中希互动频繁的背景下来看待。自习李上台后,希腊在中国的外交战略地位陡然提升。2014年6、7月,李克强、习近平相继访问地中海沿岸的这个小国,这是较为罕见的。

  原因何在?2014年李克强访问希腊时发表的联合声明道出关键:“中方高度重视希腊作为进入欧洲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愿与希方扩大在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务实合作。”2008年,央企中远集团于2008年中标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35年的特许经营权,希腊这个地中海地港口正是其区位优势的最好体现,其地理战略位置对中国价值巨大。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位置图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位置图

  比港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从苏伊士运河北上通过地中海进入欧洲的门户,中国通往欧洲最短海运航线的必经之地。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80%以上的中国货物经由海运抵达欧洲。

  智谷趋势(微信号zgtrend)此前分析曾指出,海运是当今最重要的跨国运输方式,海运通道构成世界经济地理的关键节点。亚洲的马六甲海峡、亚非之间的苏伊士运河、分隔南北美的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三大咽喉,目前,这三大咽喉基本上都被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牢牢控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正加紧对海外战略交通节点进行布局。其中,投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有减少对马六甲海峡依赖的考量,与巴西、秘鲁研究“两洋铁路”是寻求巴拿马运河的替代路线,而欲提高中国航运在苏伊士运河周边流域的安全系数,则地中海沿岸的比雷埃夫斯港可为依凭。

  比港是中国在希腊投资的大手笔和代表性项目,一旦希腊债务危机得不到妥善解决并且脱离欧元区,经济前景难言乐观,政治和社会危机也会一触即发,这会给中国的投资以及重建全球交通运输网络的战略意图带来影响。

  3.

  希腊问题及欧盟危机,亦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相关。

  对外,“一带一路”是将除美洲之外的亚、欧、非、大洋四大洲联系起来,形成以中国为龙头的东半球经济圈的雄心壮志;对内,“一带一路”则是将国土体系重新构建,推动不同区域针对性发展的战略统领。

  “一带一路”的主线,是中国和欧洲的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个主要走向,分别是经俄罗斯到波罗的海,经中亚、西亚到波斯湾、地中海。2014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虽然在政治上仍然存在摩擦,但在经济和战略上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有进一步强化经贸互补的意愿。

  希腊在欧盟所占份额并不突出,但观察中国今年发布的“一带一路”官方版图,雅典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一带一路示意图一带一路示意图

  在“21世纪海上之路”的规划中,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度洋,延伸到欧洲,这是未来中国和西欧经济联系的主渠道。而“欧洲南大门”希腊是红海和地中海的枢纽,加强在希腊的经济存在,有助于中国扩展海外活动区域,也可打造中国深入欧洲市场的跳板。

  4.

  李克强就希腊债务危机表态的地方是在欧盟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场合是第十届中欧工商峰会,他的最重要听众当属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可以说,李克强嘴里说的是希腊,心里惦念的是欧洲。

  就经济而言,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一举突破6000亿美元关口。据统计,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的11次出访中,有7次目的地在欧洲。

  本次造访欧洲,李克强不仅携带“国际产能合作”计划,与容克的“欧盟战略投资计划”一拍即合,而且还表示愿意增加购买欧洲投资银行债券的规模,承诺中国政府将投资欧盟规模达3150亿欧元的新基建基金。

  欧洲市场的繁荣是中国出口稳定的基石,中国输出过剩的装备产能有赖于勃发的市场需求。希腊债务危机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引发欧洲经济震荡乃至陷入衰退,这对李克强的“国际产能合作”计划无异于一个负面信号。

  5.

  有西方评论家认为:“当前危机不仅反映了现代希腊国家的缺陷,也反映了追求团结、和平与繁荣的欧洲梦的破碎。”希腊留在欧元区不等于欧盟体制的胜利,但希腊脱离欧元区则无异于欧盟体制的挫败。

  对中国来说,一旦欧元剧烈震荡,欧盟分崩离析,中国无法置身事外,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

  影响之一,便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受阻。自2014年9月30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了人民币对欧元的交易方式,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取得进展,这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为了增强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中欧双方都有加强货币合作的强烈意愿,制衡美元霸权。因此,欧元的稳定,无论对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全球经济秩序的良性演进而言,都是必要的前提。

  此外,欧盟的强大,是中国所寻求的多极化世界秩序的重要支柱。李克强在布鲁塞尔中欧工商峰会演讲时不忘强调:“中国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欧洲、团结的欧盟、强大的欧元”,“中欧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双方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文明多样化。”

  而多极化的世界秩序有利于缓解中美“双峰对峙”的结构性矛盾,关乎中国能否和平崛起。而这样的世界秩序需要一个团结的欧盟,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欧盟。希腊欧债危机的处理,短期内会影响希腊和欧元区经济,从长远看会影响欧盟的命运,瞻前顾后皆与中国利益息息相关,李克强对希腊问题表态,盖出于此。

  此外,希腊退出欧元区,也给“欧洲一体化”这个人类伟大的治理实验蒙上了一层阴影。一直以来,欧盟的阵营持续扩大,其内部的繁荣和自由为全世界树立了标榜。然而,一旦希腊被赶出欧元区,欧元区内其他债务缠身的国家如葡萄牙和意大利也会倍感焦虑,欧元区制度的自我完善功能遭受重创。“如果一个国家在贫穷和内乱的背景下狼狈地被踢出欧元区,那将逆转这个进程。”这是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的深切担忧。

  附:希腊债务危机背景

  希腊债务危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希腊经济开始陷入低迷,政府入不敷出,持续向欧元区国家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举债,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日益膨胀。2009年秋天,希腊新政府宣布当年公共债务相当于GDP的113%,远超欧盟公约所规定的60%上限。此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加上国内经济改革的延宕,希腊偿还债务变得遥遥无期。

  危机本该在2010年爆发,但因各方合力,拖延至今。6月30日,本来希腊该按协议偿还IMF 15.4亿欧元贷款,但希腊未能履行,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未能按时向IMF偿还债务的发达国家。其标志性意义在于,希腊作为发达国家可以违约,那么其他国家一旦陷入困境也可效尤,那么将置IMF于极其被动的处境。

  希腊政府与IMF僵持不下,其身后还背负欧盟国家和欧洲中央银行的上千亿美元的累累债务,希腊违约不仅会给各国金融系统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如葡萄牙、意大利等负债国家群起效法,一旦如此,欧元区的规则效力面临颠覆,从金融系统到组织系统遭受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面对债权人提出的解决,希腊政府将选择权交给民众。如果公投通过,局面可能峰回路转;若是希腊民众否决,则危机不可避免进一步恶化,希腊经济会因此迎来剧烈衰退,政府税收可能会崩溃。

  希腊可能会选择退出欧元区,因为那样意味着希腊可以不再接受国际债权人的苛求,可以采用更激进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学人》担心:“出走欧元区,恢复使用希腊旧制货币德拉克马,可想象到的代价有:银行破产、存款缩水、契约不履行、市场信心破灭等。”很难预计,一落千丈的希腊将如何拖累欧洲经济,一旦引发连锁反应,这个欧元区的经济和政治运作将遭受剧烈冲击。

  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甚至警告:“如果一个国家在贫穷和内乱的背景下狼狈地被踢出欧元区,那将逆转这个进程。”希腊欧债危机如何收场,关乎欧盟的未来。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李克强 希腊 债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